《螳螂捕蝉》教案.pdf
《《螳螂捕蝉》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教案.pdf(10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螳螂捕蝉教案螳螂捕蝉教案螳螂捕蝉教案螳螂捕蝉教案 1 1【教材简介】:【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 螳螂捕蝉 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目标预设】:【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理解
2、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重在发展学生语言,注重培养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进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设计思路】:【设计思路】:由成语交流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
3、个整体形象的感知。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对比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说成语,导入学习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2、学生交流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4、指名回答5、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学生齐读课题。)二、品读“劝”,感悟人物(一)学习大臣的“劝”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
4、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如果)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3、师:比较一下,你赞同谁的意见?为什么?(大臣们,他们考虑比较周全。)4、师:是啊,但是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吴王怎样?(“可是吴王固执谁敢来处死他!”)5、指导读好吴王的话:指名读齐读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答:吴王主观、专横、固执、甚至有点凶狠残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二)学习故事,品读“劝”1、轻声读课文2-12 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螳螂捕蝉”的故事。(1)同桌互说(2)指名说说,师相机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2、讨论:这位少年仅仅要
5、为吴王讲这个故事吗?你能从哪些地方找到理由?(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想去劝说吴王。”“可是,怎么办呢?”(2)“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少年冒死巧谏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他非常爱国。)(3)“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提问:从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表现了少年的欣喜激动之情,表现了机会的来之不易。)(4)“我在打鸟”(表现了少年的机智)“吴王来了兴趣”(说明少年的话起了作用,显示了他的机智。)3、师:少年的故事讲得怎样?(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抓住各种人物的动作来体会。师:少年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吴王听了仿佛真看到了这
6、一有趣的景象,这足以证明这少年非常机智。4、师:那么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劝说吴王取消攻打出国的念头。)追问:他的理由是什么?(“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隐伏着祸患呢!”)师:对,这既是少年告诉吴王不要轻易攻打出国的理由,也是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的中心。(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学生齐读这句句子5、师: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连声说取消了念头。”)(1)理解:恍然大悟(2)问: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到了什么?(吴王受到了少年的启发,明白了他攻打楚国的想法,也好比这蝉、螳螂、黄雀,只顾了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的隐患。)(3)吴王眼前的
7、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吴王身后的隐患是什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4)纵观全文,哪两句话前后照应?(“大臣们以为”和“蝉、螳螂、黄雀,它们”)6、分角色朗读全文(三)比较“劝”,感悟人物1、教师引导:大臣们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少年也劝说吴王是因为(生答),他们都是为了(生答:国家),他们都有一颗。2、问:都是劝,可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思考(指名答:少年通过讲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4、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指名答: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5、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
8、“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指名答:智劝、巧劝。)6、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答: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胆识过人、机智勇敢)三、表演故事,深入体会1、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强调: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2、一组同学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策划一下在适当之处加入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3、指名一组表演,适当点评。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9、?(学生畅谈)2、学了课文,你想到了哪些词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五、布置作业1、课后第 3 题(1)处死:“死”与“生”相对,表示失去生命。(2)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2、课后第 4 题因为吴王从少年的话中受到了启发,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国的这一做法,就好比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考虑到身后所隐伏的隐患,即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补充(1)积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前想后、瞻前顾后、深思熟虑、深谋远虑(2)联系实际,说说对“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隐伏着祸患呢!”的理解。(例
10、:贪玩图一时快乐而不做作业,结果考试考不出,老师批评,父母责骂,升学成问题)螳螂捕蝉教案螳螂捕蝉教案 2 2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二、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 _的重点,也是_的难点。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
11、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二、学习第二段。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1、讲读第 3 自然段。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1)指名朗读。(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他
12、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2、讲读第 4-11 自然段。(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2)同桌分角色练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要求:注意读好吴王、少年对话的语气,体会他们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读。(3)少年究竟给吴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讲述出示故事内容)用“”划出故事,并练说。指名讲故事。提示:讲故事要生动。你觉得故事中,哪句话讲得最有道理?讨论:你觉得
13、少年所讲得“它们”表面上指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引读故事。少年讲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三、学习第三段。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3、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四、深入探究。五、总结全文。六、作业。复述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教案螳螂捕蝉教案 3 3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
14、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三、检查初读情况。三、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
15、着露水。(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指名说,集体讨论。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结果(12):吴王
16、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五、指导书写生字五、指导书写生字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求:教学要求:1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2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3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1请同学们翻开默写本,我们先来听写几组词语。蝉悠闲自由自在
17、螳螂拱着身子前爪黄雀伸长脖子啄食少年弹弓瞄准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读题)螳螂捕蝉3(出示插图)我们来看这幅图。看着图,再根据我们刚才听写的这些词语,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吗?先自己说说看。(学生练说)4指名学生说,再请人说。(学生边说边贴板书:蝉,螳螂,黄雀如有学生说到寓意,及时予以肯定:你能想到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并把它的寓意告诉大家,你很会思考。如没有学生说到寓意,就及时提醒: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一则寓言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叫做寓言的寓意。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结尾点明寓意,就会讲得更好了。贴板书:一心想眼前利益没顾到身后隐患5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8、”这则寓言。二学文明理1在中这则寓言是一位少年讲给吴王听的,它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又是怎样讲述的呢?让我们认真地来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要求。2(出示自学要求)自由地、认真地朗读课文的 212 自然段找一找:在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话。把它画出来,并说明理由。想一想: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出了什么?评一评: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请你对他做出简要的。(并从书中找出理由)(提示:可以在书上做批注。各自完成任务后,如有时间可以同桌交流一下)老师将讲给你们 5、6 分钟的时间自学,请你要抓紧时间啊。3自学4全班交流1)交流第一个问题(出示重点句:“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
19、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朗读:真是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2)交流第二个问题(贴板书:楚国,吴王,其它诸侯国吴王终于明白了:不能像蝉,螳螂,黄雀一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啊。贴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读一遍)3)交流第三个问题(交流的重点应该是少年的智慧。提升:勇敢要有智慧的支撑。一个好主意想要成功,还得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少年就是一位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人。)读重点句:这两位人物都有令人喜欢的地方,但无疑少年是作者更加赏识的一位。因为正是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吴王明白了:做事(学生读:不能只顾眼
20、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的祸患。)5朗读训练1)现在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你喜爱的人物。凭着你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读好。2)(出示要求)读一读:把你喜欢的这位人物说的每句话都有感情地读好。3)学生自读4)指名读,再读,教师参与读5)齐读:老师读旁白,喜欢少年地站起来读,喜欢吴王的坐着读。三拓展1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啊?最好能联系实际谈一谈(_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学会智劝深明大义,知错就该)2同学们谈的都很好,我相信学习了这一课,又一个道理已经铭记于你们心中了。读重点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隐患。)3补充寓言“螳螂捕蝉”既是一则有趣的寓
21、言,又是一个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故事。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吗?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请你仿照螳螂捕蝉这课文的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与一则寓言结合起来,编写一个故事。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3 螳螂捕蝉吴王楚国(赵国在后)螳螂蝉(黄雀在后)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文献摘录:文献摘录:寓言故事是根据刘向说苑中的有关记载改编。既是寓言故事,书中的人物都是寓言形象,有的还是假托的,不宜过多介绍史实,强调它的真实性。螳螂捕蝉教案螳螂捕蝉教案 4 4【目标预设】【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重点、难点】【重点、
22、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设计理念】【设计理念】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_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落
23、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设计思路】【设计思路】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时打破了_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于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
24、患的道理,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本教学过程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问题,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成语导入,增加积累1、同学们,你们到现在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掌握的成语多。2、学生用 1 分钟时间想成语后交流。3、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老师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成语,继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4、今天,老师就送给你们一条新成语。(投影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5、这是个八字成语,学生齐读螳螂捕蝉
25、,黄雀在后两遍。二、古今对照,感悟真理1、同学们,其实,好多成语都出自古文。这就叫典故,像这则成语就出自一本汉代的叫说苑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古文)(师范读)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读png 即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d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古文的意思。(学生自由读)3、古文比较难读,也比较难懂,是吧?别急,让我们到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里去找找它的翻译。(齐读课题)4、交流(师伺机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螳螂捕蝉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