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pdf
《2022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pdf(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2 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20222022 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一段,分析诸葛亮周瑜的几轮对话,感知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状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分析对话,体会文中周瑜、诸葛亮的人物特点,感知周瑜的妒忌之心。教学准备:教学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部分影像资料 ppt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意境。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2、朗读课文,检查课文分段情况。(1、2 自然段)(35 自然段)(69 自然段)(10 自然段)二、学习课
2、文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找出第一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1)领悟“妒忌”。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观看(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周瑜与诸葛亮对话部分影像资料。2、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1)、学生分为两组,分角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师读旁白。(2)、学生3 人一组,分角色读课文,并记录共有几轮对话,为每一轮对话编上序号。3、周瑜和诸葛亮共有六轮对话,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三、小结。周瑜想害诸葛亮,诸葛亮也立下了军令状,那么事情又会怎么发展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
3、习。20222022 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2 2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2、学会 11 个生字,理解 19 个词语的意思。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三、教学设计三、教学设计教时 第一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了解课文
4、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投影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1)(2)诸葛亮置
5、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3)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落实基础知识理清_思路(三)课后小结教时 第二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教学目标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课前准备 录音 投影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一)导读第 2 段,突破重点段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2、默读课文第 3 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而发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二)导读第一段1、自
6、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这是公事”(要挟对方)“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主动探究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三)指导朗读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2、指名读,同学评议。3、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欣赏评价促进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四)课后小结-教时 第三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教学目标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环节 教学
7、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一)巩固字词1、听写词语:奉命 撤退 崎岖 山涧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昂首挺胸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2、反馈: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二)学习首尾两段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挺有才干神机妙算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 对比法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三)品评总结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
8、适。自由读、分组读、领读、指名读、齐读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课堂板书 草船借箭邀请鲁肃 同去取箭船近曹营 擂鼓呐喊曹操惊疑 万箭齐发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课后小结20222022 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3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理清_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清_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师:
9、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曹 操刘 备 联 合 孙 权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生:周瑜妒忌诸葛亮。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师:这可能吗?生:不可能。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二、初读课文
10、,了解大意。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三、细读课文。三、细读课文。1、指名读 1、2 自然段。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生:第 1 自然段。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 2 自然段。(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
11、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小结:1、2 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2、细读第 35 自然段。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师:你从中看出什么?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指名分角争读 3、4 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3、默读 69 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
12、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4、齐读第 10 自然段。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生:十万多支。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生:第 3
13、天。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理清_层次,给课文分段。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曹 操刘 备 联 合 孙 权(诸葛亮)(周 瑜)才 干 妒 忌因:十天造箭十万果:三天借箭十万草船借箭草船借箭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2、学会 11 个生字,理解 19 个词语的意思。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二、教学重点、难点及
14、关键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课业内容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小黑板 录音 投影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环节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
15、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1)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2)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理清_思路(三)课后小结(三)课后小结教时教时第二教时课业内容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3、有感情的朗读
16、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录音 投影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环节环节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2、默读课文第 3 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而发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一)导读第(一)导读第 2 2 段,突破重点段。段,突破重点段。(二)导读第一段(二)导读第一段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
17、)这是公事(要挟对方)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主动探究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三)指导朗读(三)指导朗读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2、指名读,同学评议。3、分角色朗读对话。朗读欣赏评价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四)课后小结(四)课后小结教时教时第三教时课业内容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环节环节1、听写词语:奉命 撤退 崎岖 山涧 居高临下 斩钉
18、截铁 昂首挺胸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2、反馈: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一)巩固字词(一)巩固字词(二)学习首尾两段(二)学习首尾两段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挺有才干神机妙算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 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三)品评总结(三)品评总结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自由读、分组读、领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如何更
19、好地安排材料课堂板书课堂板书草船借箭邀请鲁肃 同去取箭船近曹营 擂鼓呐喊曹操惊疑万箭齐发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课后小结课后小结20222022 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年草船借箭语文教案 4 4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教材说明解题解题草船借箭 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分别确立国号为魏、蜀、吴。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才干超群,引起孙权军队的首领周瑜的忌妒。周瑜要求诸葛亮在10 天内监造 10万支箭,企图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得 10 万支箭,使周瑜阴谋破产。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
20、的足智多谋、胆识超群,赞扬了他以大局为重、团结对敌的可贵品质。草船借箭是按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 46 回的内容改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 120 回。从刘关张桃园结义起,至东吴灭亡止,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对_标题不能当主谓词组去理解,不能理解成“草船”去“借箭”,而应当作偏正词组理解。即(诸葛亮)“用草船去借箭”。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_主要内容。“草船”,扎了草人的船。结构分析_是按事件发展顺序,紧扣“借箭”展开的,共 10 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
21、段),写“借箭”的原因。第二部分(第 35 自然段),写“借箭”的准备。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其一,周瑜为诸葛亮造箭设置障碍,并派鲁肃探听情况;其二,诸葛亮求鲁肃帮忙,为“借箭”作准备;其三,鲁肃没向周瑜如实报告情况,周瑜疑惑不解。第三部分(第 69 自然段),写“借箭”的过程。分三层意思,其一,写诸葛亮“借箭”的时间;其二,写诸葛亮“借箭”的过程;其三,写诸葛亮“借箭”结束时戏弄曹操。第四部分(第 10 自然段),写“借箭”的结果。语意理解“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是_开篇的话,交代了“草船借箭”这个事件的起因。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周瑜是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是蜀吴联军的总负责
22、人。周瑜字公瑾,聪明过人,但心胸狭窄,忌妒心太重。多次与诸葛亮较量均失败,后忌恨而死。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极尽崇敬和赞美,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在民间,人们把诸葛亮说成智慧的化身。周瑜和诸葛亮的纠葛,大都是才智与气度的较量。两个人都有才干,但诸葛亮高周瑜一筹。诸葛亮心胸豁达,关注大局,讲究团结,而周瑜则气量太小,不能容人。“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 10 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这是周瑜与诸葛亮商议军事时说的话。表面看,客客气气,内心里却暗藏杀机,他一步步引诱诸葛
23、亮就范:让诸葛亮自己答应短时间内完成造箭任务,再以完不成任务为借口剪除之。“水上交战”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试探,引出“箭”的问题。“这是公事”话,外软内硬,以“公事”为借口,冠冕堂皇,逼迫诸葛亮接下造箭任务。“不要推却”,口气上紧逼不放。“军情紧急”句的真正含义是:军中无戏言。在周瑜看来,10 万支箭,3天造完是不可能的。一旦完不成,恰好可以加害诸葛亮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是_的结尾句。这句话照应_首句,也是_核心句。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使周瑜生出忌妒之心,才有两人的斗智;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挫败周瑜的阴谋,才使他心服口服而叹曰“我不如他”。“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
24、的谋划,形容人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和利用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在 _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预见到周瑜的险恶用心。在第一部分里,他是顺着周瑜意思说话的。表面看,似无觉察,其实了然于胸,甚至变周瑜的 10 天造箭为 3 天造箭,出人意料。这麻痹了周瑜,使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从下文可看出,诸葛亮是成竹在胸。这种预测周瑜之心、并迅速作出判断与决策,确实超出常人。第二,周密筹划借箭之策。他预测第三天四更必下大雾,足见他通晓天文。他设计在船接近曹军水寨处擂鼓,恰好可让船中箭,又不至于被敌人追上,足见他熟知地理。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故求他帮助干事;周瑜聪明心狭,故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借箭之事;
25、曹操谨慎多疑,虚实不清时必不敢出兵追击,故大张旗鼓,佯攻曹营;他猜到周瑜取箭必生疑惑,故让鲁肃取箭,做个见证。这些足见他了解诸人。他设计好船受箭方法及所需数量,足见他“老谋深算”。第三,巧妙地破解周瑜诡计。蜀吴是联合抗曹的,如周瑜与诸葛亮相斗,可能坏了抗曹大计。所以,当发现周瑜耍阴谋时,诸葛亮机智地化解。他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取胜,回避了与周瑜的正面冲突,顾全了大局,实在是妙极。写作特点1.人物个个性鲜明。_有 4 个主要人物,他们个个性格鲜明。周瑜阴险妒嫉,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这些性格,在文中有充分地展示。写人物的主要方式靠人物的语言描写。比如在第 2 自然段中,周瑜和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草船借箭 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