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15篇.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石壕吏》教案1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壕吏》教案15篇.pdf(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石壕吏教案石壕吏教案 1515 篇篇石壕吏教案石壕吏教案 1 1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_特点和地位,我把_教学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体会_的精炼语言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_,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二、教程:二、教程:(一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 分钟)导入新课:公元 755 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
2、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请看三幅对联:(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二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走进作家、了解背景(3 分钟)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作者)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
3、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 1400 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生答)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
4、石壕吏(三三)整体感知全诗整体感知全诗(8 分钟)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吏:l 邺:y 戍:sh 咽:y 妪:y 泣:q3.请读一读:配乐朗读石壕吏4.请理一理:故事情节: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5.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四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语文实践: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20 分钟)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这是
5、我的舞台,秀出我的风采!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1)组内全员参与(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3)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5)配合默契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三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文意和要求评分,满分是五分三组的评分结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得分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各组准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排练首先,疏通文意,理解诗歌内容(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共同解决(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疑难,共同解决)(2)齐读诗歌,其次,当好编导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导: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
6、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表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编排人物出场简历表文中人物 出场时间 出场道具 主要事件或关键动作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别老 妇 夜 拐 杖 看、啼、致词老 翁 夜、天明/逾、走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同学们编好剧是演好剧的前提,课文是诗歌的形式,要编出来,得好好地领会文学的留白艺术点拨: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写诗也是如此,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阅读时要仔细体会请想一想:(1)“有吏夜
7、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夜的景色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合理想象同样,“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来(2)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藏问于答的手法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使用于答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
8、们能推知是谁吗?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第三,分角色排练第四,表演3、点评(以课文为参照)学生评分,培养鉴赏评价能力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主题,作者感情请谈一谈: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明确: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五五)拓展:拓展:1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9、颜.2 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平呢?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六六)背书比赛,事半功培背书比赛,事半功培(3 分钟)A、形式男与女的比赛,组与组的比赛B、进行比赛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齐诵课文(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教师寄语: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动侵略引起战争都
10、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文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状从地球永远绝迹吧!(七七)作业: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文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石壕吏教案石壕吏教案 2 2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
11、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_,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
12、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 1400 多首。着有杜工部集。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13、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2、给生字正音。逾 邺 戍 妪 咽3、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诗歌。4、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大意。5、指名学生复述故事。五、问题探究,深入理解。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由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补充。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三部分: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
14、家带来的遭遇。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有吏夜捉人。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表明。5、_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三个
15、方面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储蓄地予以揭露。7、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8、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这首诗通过叙述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人也不放过的
16、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六、学生活动分小组把这一首诗歌改编成一幕短剧,并作表演。七、再次朗读诗歌(会背诵的同学可以脱离课本)。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石壕吏教案石壕吏教案 3 3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目标 1 目标 2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目标 2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老妪(yu)幽咽(ye)翁媪(ao)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
17、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 新课。三、正课()龟虽寿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 1)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步出夏门行 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 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
18、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4、学生齐读。(二)石壕吏
19、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 1)2作家作品简介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 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20、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3、教师评点(目标 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听妇前致词:
21、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
22、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五、小结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
23、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六、布置作业。1A、背诵古诗。B、完成课后练习一、三。C、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八、教学后记:第二课时预习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二、抽查背诵。三、正课(三)相见欢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 亡国降宋,后被毒死。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
24、哀思。3教师点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4、学生齐读这首词。(四)观书有感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这首
25、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3教师点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_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_。设喻巧妙。(五)清平乐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清平乐 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壕吏 教案 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