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pdf
《2022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pdf(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2 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20222022 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1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13 页,例 4,练习三第 1、2、3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
2、,出示情景图。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 12 支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
3、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问:把 12 支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 除以 4 等于 3。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让学生吧 12 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
4、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 13 页的“做一做”(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1)第一关(练习三第 1 题):“魔法卡片”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 6 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2)第二关(练习三第 2 题)“小帮手”。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第三关(练习三第 3 题)“分
5、西瓜”。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四、课堂总结。20222022 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认识秒,知道 1 分=60 秒,体验 1 秒的长短,探索分与秒的关系。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认识秒,知道 1 分=60 秒,体验 1 秒的长短,探索分与秒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学准备:电脑、钟表教与学活动过程:教与学活
6、动过程:一、复习:一、复习:1、钟面上有_个大格,_个小格。2、时针走一个大格是_时。3、分针走一个小格是_分,走一个大格是_分。4、时针走个大格,分针正好走_圈,是_分。5、1 时=_分。二、创设情景进行导课。二、创设情景进行导课。新千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仔细看图,还差几秒?今天我们来认识秒。三、学习新课三、学习新课1、观察图画。让学生说说,通过图画都知道了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图画提问。2、认识秒。(出示钟表面)1 秒有多长?(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掌握情况。(3)班级集体交流问声“你好”的时间大约时 1 秒;我跑 5 米的时间时 1
7、秒;闹钟嘀哒一声的时间是 1 秒3、分针走 1 小格秒针走多少?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分针走 1 小格,秒针走 60 小格正好是一圈;秒针走 1 小格是1 秒;1 分和 60 秒一样长)1 分=60 秒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演示,学生来回答大约几秒。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第 1 题。学生自己体会 10 秒能做那些事情。然后交流。第 2 题。学生仔细看钟表说说差几秒到几时第 3 题,学生独立计算后再填空。第 4 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时、分、秒一一的理解自己填写,交流时说明自己的理由。第 5 题。学生自己阅读找出其中的几条信息。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四、总结。四、总结。今
8、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指着钟表说给爸爸妈妈听吗?作业设计: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作息时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认识秒分针走 1 小格,秒针走 60 小格正好是一圈秒针走 1 小格是 1 秒;1 分和 60 秒一样长1 时=60 分课后反思:20222022 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3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下面各是什么角
9、?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4)巩固
10、概念。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
11、实验。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三)巩固反馈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20222022 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4 4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49 页中的例 3 及相关内
12、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目标解析:目标解析: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教学
13、准备: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753624 25205 685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1)1053(2)7(76)10(53)776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
14、,学习新知。(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 3)7(75)(7742)7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775 77427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比较算式。7(75)(7742)7 775 77427(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一)计算(课件出
15、示教材第 49 页“做一做”第 1 题)1、76(1225)(125)3 48(82)34(2813)6(72)(8856)8 1这6 道题有什么相同点?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 49 页“做一做”第 2 题)457(7218)9 2442(45)7 7218924(42)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出示教材第 49 页“做一做”第 3 题)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16、。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四)看图列式计算(出示教材第 52 页第 13 题)小明有 35 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 3 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 8 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20222022 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5 5(一)概述【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
17、和千克【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单元安排 2 课时课堂教学+课外克和千克体验活动,其中课堂教学分新授课和练习课。(二)克和千克课程规划【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下)年级将“克”和“千克”两个内容集中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材首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18、”,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明白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接着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
19、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 2 分硬币和一袋 1 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 1 克和 1 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 1 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
20、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教材提供的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着重帮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重量观念。【学情分析】(一)学生基础:1、生活经验:克和千克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糊的、直观的、片面的。2、技能基础:学生所必须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二年级学生都有点基础了,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培养。(二)学习动力源:1、目的: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明确本课知识学习目标,但通过此课要达到的能力目标还不
21、甚理解,教学中,教师应有意渗透能力培养。2、兴趣: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调查、讨论、操作、比较、游戏等活动来学习知识,克和千克体验活动可以发展学生能力,使学生兴趣很浓。(三)习惯和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是很重要的。二年级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级水平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是老师应该面对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
22、、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重点】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难点】【难点】认识 1 克有多重和建立 1 千克质量的观念。【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单元安排 2 课时课堂教学+课外克和千克体验活动,其中课堂教学分新授课和练习课。【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关键:利用主体实践体验活动,采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数一数、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脑等多种感观,让学
23、生全方位反复感知质量单位。新课教学之后,学校开展“克和千克体验活动”,直观、立体式的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让数学再回归生活,这种浓浓的数学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法、学法设计:教育家说:“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通过体验活动,自己去感觉发现,比知识灌输更重要。所以“不要立即吐露你的全部秘密,让学生在你说出来之前先去猜,尽量让他们自己找出来。”因此,活动体验教学法为主,知识灌输为辅,寓教于乐,进行教学。这样才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运用“体验交流再体验类比巩固应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练技能、发思维、长能力、展特长,达到知识能
24、力双丰收。20222022 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6 6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能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教学方法:以智慧爷爷送礼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的方法认识锐角和钝角以及他们的判断方法,然后通过做角、找角、分角、画角、拼角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教学具准备:教学具准备:每组一盒画有大小不同的角的卡片、三角板、尺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同学们,智慧爷爷托老师带给大家一
25、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现在就在你们桌上的盒子里,赶快打开来看一看。不过在看之前智慧爷爷还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看过之后各组要把盒子里的东西按一定的标准分一分,行吗?好,开始行动。1 各小组倒出来后发现是相同的卡片上画着大小不同的角,然后以组试分。2小组派代表汇报分的结果。(一般会分成两类:直角和其他的角)3这些是直角,那么,那些是什么角,又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皇宫,来研究有关角的问题。二、认识锐角和钝角1引导学生用刚才分出的第二类角与直角比较,看哪些大一些,哪些小一点?2小组合作比较大小,然后交流比较方法和结果。3根据比较结果再次对盒子中的角进行分类,并且展示分的结果。4教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级 下册 数学 教学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