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学数学教案.pdf
《2021年小学数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小学数学教案.pdf(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1 年小学数学教案年小学数学教案20212021 年小学数学教案年小学数学教案 1 1详细介绍: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教学思路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2、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 1 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 1 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 1 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 l 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 2 厘米、3 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
3、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l 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l 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
4、线段的长度。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 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 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
5、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二、合作
6、探究,认识厘米。探究一:认识直尺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探究二:认识厘米1看一看:1 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 1 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 到刻度 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 1-厘米。板书:1 厘米)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2 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 1 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4找一找:(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 1 厘
7、米吗?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探究三:认识几厘米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 2 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 0 到刻度 2 是 2 厘米;从刻度 1到刻度 3 是 2 厘米;从刻度 5 到刻度 7 是 2 厘米)2 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 2 厘米大约有多长。3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 3 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 5 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4思考:通过在
8、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相机点明:从 0 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 1 厘米。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 1 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 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一)学习用厘米量。1量整厘米数。(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
9、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 o 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5)口答想想做做第 1 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2量非整厘米数。(1)出示想想做做第 2 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 8 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 8 厘米。(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
10、长。)(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 8 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 8 厘米少一些。(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 8 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 3 题。)(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 题。)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二)画整厘米的线段。1学生尝试画一条 4 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3检
11、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 4 厘米。4练习:(1)想想做做第 5 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2)想想做做第 6 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四、总结延伸。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2布置延伸作业。(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2、以厘米作单位的。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附:教学小资料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 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1795 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
13、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 1 米。后来 1960 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 165076373 倍。1 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 厘米。3.1.1 认识厘米|人教课标20212021 年小学数学教案年小学数学教案 2 2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 0 或末尾两位都是 0 的多位数减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 0 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
14、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被减数中间有 0 或末尾两位都是 0 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难点:被减数中间有 0 或末尾两位都是 0 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老师昨天在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邓超的有 413 人,喜欢 Baby 的有 379 人,喜欢李晨的有 158 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 Baby 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邓超的人又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158=
15、221,413-158=22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提问 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 221 是如何得出的么?提问 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225 又是怎么算的呢?2、提出原理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 403 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 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提问 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 不够减向前退 1 时,发
16、现十位是 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 0 没法退 1 当 10 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 1 当 10,此时十位变成了 10,拿去 1 给个位,个位变成了 13,13 减 8 余 5,十位剩 9,减 5 余 4,百位退 1 后剩3,减 1 余 2,所以 403-158=245。追问 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03-158 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 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 1 进行两次。追问 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预设一:158+245=403预设
17、二:403-245=1583、讲解原理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 0 时需要连续退位。4、应用原理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祖蓝的人最多了,总共有 500 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祖蓝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么?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 0 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5、小结作业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 0 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20212021 年小学数学教案年小学数学教案 3
18、 3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27 例 1、例 2 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2、5、6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它们的身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这节课老师看看哪位同学发现的秘密最多。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教学例 1(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
19、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2)带着学生做风车,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纸的每一步变化,从面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2、教学例 2师:用几个相同的图形能拼出什么图形呢,请同学们拼拼看。(让学生分组拼,拼完后组内交流,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1)按 P28 上的“做一做”减正方形。(2)思考并做一做练习六的第 2、5、6 题。四、全课总结四、全课总结2021
20、2021 年小学数学教案年小学数学教案 4 4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 9 的乘法口诀的_,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 9 的乘法口诀,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 的乘法口诀设计。2、能初步记住 9 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难点:9 的乘法口诀的推导。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出示口算卡片生:开火车口算探究新知1、观察情境图看 84 页的主题图。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2)每条船上有几人?(3)2 条船
21、上有几人?(4)一共有多少人?2、师:(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2)板书反馈结果生: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1)用乘法简便。(2)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3)反馈交流、并展示。3、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4、口诀记忆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出示 83 页 3 题生:独立圈出 9 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教师口述:五九()指名填、抢答。2、练习十九 2 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课堂小结你学会了什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几个几是多少,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提高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3、经历交流
22、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体验它的含义。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2021 年小学数学教案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 的乘法口诀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复习:看图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1)()(2)()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 2 人,提出数学问题。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探究新知探究新知1、根据 2 题小组摆一摆,讨论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2、用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1)做一做 9、题
23、,订正时重点说说式子的含义。(2)同桌讨论 8 题的做法。师:引导学生观察 10 棵树几个空?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学习解决实际问题。(1)看 11 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总结评价总结评价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第三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教学具准备:教学具准备:小组准备全部
24、乘法口诀卡片导入课题导入课题生: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2、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师:引导学生回答提问:(1)学过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小组合作、自主整理1、小组为单位用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2、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师:出示乘法口诀表探索规律探索规律师:1、引导学生观察这张乘法口表。(横看、竖看、斜看)生:小组讨论整理,全班交流。应用拓展应用拓展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2)想一想:89 页 3 题完成
25、后总结做题的方法。(3 开放练习:()()=()课堂小结课堂小结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0212021 年小学数学教案年小学数学教案 5 5【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故事引入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 1500 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小学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