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三则教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三则论语三则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论语知识回顾2.子贡问士解析3.十有五而志于学解析4.子路问成人解析5.孔子的“仁政”思想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通过对子贡问士解读,理解儒家“仕”的含义。2.通过十有五而志于学解读,体会事物发展的各阶段人应尽的本分及人生成熟的轨迹。3.通过对子路问成人的解读,理解孔子学说中的完善人格含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理解孔子思想的“仁德”含义 2.孔子三则言论包含的现代思想价值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含义一、子贡问士一、子贡问士【原文】【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己有耻(2),使(3)于四方(4),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
2、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5)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6),硁硁然(7)小人哉!抑(8)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9),何足算也?”(论语子路第十三)【注释】【注释】(1)士:是古代社会阶层的等级之一,为贵族中等级最低者,例如:“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此外,士也是古代社会对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例如:“士农工商”。(2)行己有耻:自己有羞耻心,认为可耻的事不会去做。(3)使:音“始”,出使(音“是”)。(4)四方:四境的诸侯国。(5)弟:音“替”,同“悌”。敬顺兄长、友爱兄弟。(6)言必信,行必果:讲话有信用,做事
3、坚决果断。(7)硁硁然:硁硁,音“坑”,状声词,石头互相撞击的声音。比喻人鄙陋而顽固的样子。(8)抑:但是、然而。表示转折。(9)斗筲之人:斗,量器,容十升。筲,音“烧”,竹器,容一斗二升。斗筲容量都小。比喻人的才识器量狭小。【语译】【语译】子贡问道:“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士?”孔子说:“自己有羞耻心,认为可耻的事不会去做,出使四境的诸侯国,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这样可称得上是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是怎样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同乡党的人称赞他敬顺兄长、友爱兄弟。”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是怎样呢?”孔子说:“讲话有信用,做事坚决果断,虽然像小人般鄙陋而顽固的样子!但也称
4、得上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当今从政当官的人,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那些才识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称得上是士呢?”【研析】【研析】君子和小人之间还有个士。君子修养好,才识器量就大,足以担当大任,适合居上位;小人修养不够,才识器量很小,鄙陋顽固,何德何能可以福国利民?小人居上位,人民可能同受其害。士虽有修养和才识器量,但还不够宏大精深,适合居中位。如果按照修养和才识器量再分上、中、下等的士,他们可以承担的责任不同。上等的士,可为国家办事,合于君臣之道;中等的士,宗族乡党赞许,合于孝弟之道;下等的士,言行能够律己,但思想、心性和小人差别还不大。拓展:拓展:士是有所执守不随波逐流的人。能够
5、承担起国家重托,不辱君命,当然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能承担起这样使命的,也必是有极强操守的。退而求其次,便是洁身自好,足为一乡之楷模,为社群所称誉的。再其次,也应能言而有信,行必有果,不会随便放倒。这样的人虽也有执守,但其言行未必尽循乎理义,只是尚能有其原则而已,并不足取。再往下,就不足以称士了。子贡进而再问当下从政者,孔子断然贬之,可知都是无所担当、无所执守的仰禄者。【延伸思考】【延伸思考】1、在孔子当时,孔子认为许多从政者都才识器量太小,不足以称为士。在太平盛世,如果君主是圣贤、是君子,那么从政当官的臣子就是士了,因为他们都有足够的修养、才识器量,所以能够胜任。想想看:为什么孔子的时代,国家无
6、法任用君子、士,使他们在适当的位子上,为人民服务?为什么那些小人都能当官?那时候的君主,他们用人的标准是什么?2、在儒家的入世思想中,“学而优则仕”似乎是无庸置疑的道理,但如果乱世无道,就另当别论了。在平常的时代,“学而优则仕”可以发挥教化、移风易俗、仁民爱物、维护正道纲常的作用,还有舍我其谁、勇敢担当的使命感,是比较务实而正面的处世态度。比较看看:“小人在朝,君子、士在野”和“君子、士在朝,小人在野”长久以后,比较看看:“小人在朝,君子、士在野”和“君子、士在朝,小人在野”长久以后,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试举世上两个国家为代表作说明。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试举世上两个国家为代表作说明。【参考】例如前
7、者:贪污腐败、酷刑暴政、贫穷、风气败坏、文字狱等。【历史故事】【历史故事】王翱五德具备王翱是盐山县人。明永乐十三年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会试,在会试殿试中王翱都名列前茅。宣德元年,由宰相杨士奇推荐,开始出来做官,直到八十余岁才退休。王翱深得明英宗的敬重,时常召他到便殿应对,英宗恭敬地称他为先生。王翱为官清廉,他十分痛恨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宣德元年,他担任御史。当时的官吏犯了罪,不论轻重,都可以自赎还职。王翱特地上疏说,赃官只许其赎罪,不许其复职,以惩戒那些贪赃枉法之徒。这个意见被朝廷采纳了。任右佥都御史期间,王翱曾授命出守镇江,他抑制奸吏,惩罚贪官,深得百姓爱戴。任吏部尚书时,王翱谢绝一切私人请谒
8、,常年住在官衙中,除了每月或年节拜谒祖先祠堂外,从来不回家,以杜绝私弊。他如果举荐了人而不愿被人知道,就说:“吏部难道是买好报怨的地方吗?”王翱从辽东回京时,有个与他共事的太监很敬重他,送他几颗很好的明珠,他不肯接受。太监笑着说:“大人莫非以为这是贪赃得来的而拒绝我吗?这是先朝皇帝赏赐给我的。”王翱见推辞不掉,不得已收下。待到这个太监死后,他便将这几颗明珠完好无损地还给了太监的侄子。王翱严于律己,生活非常俭朴。他虽然官职很高,但家中贫穷,房屋破旧。后来还是朝廷知道其家境后,为王翱在老家造了一所房子。那时按照惯例,父亲做官,子孙可以得到庇荫。王翱的孙子因庇荫而入了太学,他却不让孙子去应科举考试。
9、王翱对孙子说:“你不要妨碍那些贫寒学子的仕进之路。”在他担任御史时,他的夫人偷偷为他纳了一个小妾。过了半年,王翱知道了此事,对夫人发怒道:“你为什么破了我的家法!”当天就给以钱物,将小妾送回家去。那个小妾终身未嫁。王翱去世后,她赶到盐山奔丧守节,王翱的儿子赡养她终身。王翱有个女儿,嫁给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的妻子对女儿非常疼爱,常接女儿回家住。贾杰对此很不高兴。有一次,他很生气地对妻子说:“你父亲现在大权在握,调我到京城做官易如反掌,为什么还要像现在这样,不断来来去去地瞎折腾呢!”王翱的妻子听到女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找了一个机会,趁丈夫心情闲适的时候,对丈夫说起将女婿调进京城的事情,不料王
10、翱听了大动肝火。贾杰终于没有被调进京城。李贤曾经对人说:“尚书皋陶谟称,为政者有九种品德,王翱就具备了五种:头绪纷繁而能专心致志,遇上扰乱更加坚毅,生活俭朴廉洁奉公,性格刚强充实,好强而合乎道义。”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关于儒家“士层”的相关衔接:关于儒家“士层”的相关衔接:一般认为,儒家认为趋近于圣贤的人格台阶为:士、君子、圣人。孔子最早作了这种人格层次上的划分:“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荀子曰:“学恶乎始?恶乎终?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恶(w):通乌,表疑问.哪,何,怎么.恶乎:从哪里,在哪里.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又言:“
11、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圣王”、“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汉贾谊则言:“守道者谓之士,乐道者谓之君子。知道者为之明,行道者谓之贤,且明且贤,此谓圣人”。所以从总体上言,圣人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标准,而士则为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标准也。达不到圣人、君子的水平的人,不妨首先从学习为“士”开始。由于修身与德育的最切近处是“士”,儒家对“士”的这一人格层次十分重视。朱熹说过:“古之学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此言知所以为士,则知所以为圣人矣”。论语中对君子人格亦多有论述,如“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喻于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固穷”等等。中庸 说“君子动而世为天
12、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唐雎不辱使命的衔接唐雎不辱使命的衔接: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子贡问:“怎么样才能称为士呢?”孔子回答:“自己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四方,能够完成国君的使
13、命。这样就可以称为士了。”“行己有耻”是德,“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能,德能兼备,这就是士了。这种士,不一般,数量少,珍稀动物。子贡想,降低一下要求吧,“敢问其次”,次一等的士呢?孔子的观念一向是以德服人,所以还是德为先。而孝弟又为德之先,不闻论语开篇第二章就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吗?所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宗族里的人称赞其孝顺父母的,乡里乡亲的夸耀他尊敬兄长的,也就可以算作是次一等的士了。这种士,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子贡来劲了,再次一等的士是怎样的?“言必信,行必果”,也算是条汉子,说到做到,起码不虚伪,有信义。不过有一点不好,硁,读,“硁硁然”,像敲击石头一样。这是说明其顽
14、固不化,不管是非对错,固执到底。所以“小人哉”,其实也只能算是个小人。不过,由于有“言必信,行必果”、不虚伪的优点,可以勉强归入再次一等士的范围,“抑亦可以为次矣”。这种士,属于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子贡不敢再问更次一等的士了,再次下去,恐怕就有点那个了。那么,现在那些处理政事的人怎么样?“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用鼻子发出不屑的声音:“噫!斗筲之人,何足道也!”,哼,那些器量狭小之人,哪里能称作士呀!筲,读。斗和筲都是容量单位,一斗十升,一筲五升。斗筲之人,形容器量狭小。哀公篇(一)哀公篇(一)人有五仪人有五仪(荀子)原文: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哀公曰:“敢
15、问何如斯可谓庸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勤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择于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正,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孔子说:“人有五种典型:有平庸的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伟大的圣人。”哀公说:“请问像怎样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平庸的人,嘴里不能说出好话,心里也不知道忧愁,不知道考虑选用和依靠贤人善士;出动时不知道去干什么,立定时不知道立脚点在哪里;天天在各种事物中挑选,却不知道什么东西贵重;一味顺从外界的事情就像流水似的,不知道归宿在哪里;为耳、目、鼻、口、心的欲望所主
16、宰,思想也就跟着变坏。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了。”哀公说:“好!请问像怎样可以称之为士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即使不能彻底掌握治国的原则和方法,但必定有所遵循;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但必定有所操守。所以他了解知识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的知识;说话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说的话;做事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经手的事。知识已经了解了,话已经说了,事已经做了,那就像自己的生命和肌肤一样不可能再加以改变了。所以富贵并不能使他增加些什么,卑贱并不能使他减少些什么。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士人了。”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词解词解1.十有(yu)五:十五岁。有,通“
17、又”,连接整数和零数。2.立:有所成就3.惑:迷惑,疑惑4.天命:上天的意旨,指自然的规律、法则5.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6.不逾(y)矩(j):不超出规矩、法度。27.而:表修饰。8.逾:越过,超过。9.矩:规矩,规范。10.天命: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但也讲天命。11.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姑且作如此来讲。译文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然而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
18、秘中曾讲说,这几句的话的另一种意思:”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在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
19、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孔夫子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坛设讲,志向逐步升级为“志于道”,以至于“学”和“道”成为他老人家坚守一生的志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夫子站在生命末端时,对自己精神之旅的回顾和总结。关于这一段我们还需要放到历史的特定环境中,才能更深地感受。孔夫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当时社会中的上层贵族和下层平民中间有着巨大的认知鸿沟,虽然孔夫子血管中流淌着贵族的血液,但三岁丧父后,他就沦为平民一员,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在
20、男权当道、礼崩乐坏的当时,生活艰辛可想而知。参考杨宽先生的西周史考证,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教育情况:男童十岁之前在家学习简单数字、天干地支之类内容,十到十五岁在小学学习书计、音乐等内容;十五岁束发成童,学习音乐、射箭和驾车之类技能;二十岁行冠礼,入大学(辟雍),正式成人习礼。这是贵族子弟的学习路径,一般平民若能学习到十五岁小学毕业,就属不易。由此我们可以大概想象孔夫子少年时代学习之艰辛,与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孔夫子母亲颜徵在如何省吃俭用,积攒“束脩”(腊肉干,春秋时代的学费形式)以供孔夫子完成小学。而十五岁之后的教育资源全部被贵族所占,要想打破这个阶层鸿沟,更进一步深造,对于孔夫子来说简直是天
21、方夜谭。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立志于学,开启了一个异于当时教育环境的学习模式:学无常师。孔夫子十七岁丧母,合葬父母后,他的生活大概就如后学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所述,孤单清苦,但是学习让他获得极大的快乐和动力,支撑他不断暗夜潜行。十三年学习生涯,让孔夫子学有所成,开始授徒设教,逐渐闻名于鲁。历史记载,在孔夫子三十岁时,齐景公携晏婴访鲁,问礼于孔夫子。我们可以大致判断,三十岁的孔夫子,在鲁国已经是一位“礼”法专家了。如此三十而立,孔夫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安身立命之处,价值观已经成熟。孔夫子自谓四十不惑,应该是指事理人情,三十到四十岁,鲁昭公伐三桓失败,离鲁到齐,孔夫子也前往齐国寻求出仕机会,但齐国
22、内部也是势力纷争,出仕未果,由齐返鲁,他开始修订诗书,安心教学。这段时间,他还携弟子千里迢迢,适周问礼于老子。人情世故的遭遇、两次长时间的外出学习考察,孔夫子的思想逐渐圆融,由“立”到“不惑”,应该是一种良性的自我妥协,是自我互动和人我互动之间的矛盾消融的标志。四十不惑的孔夫子,完备了超出常人的视野和深度,唯如此,立而不惑,仁者安仁,才成为一个可以践行的真命题。五十岁之前,孔夫子开始深入研易读易,乐此不疲,韦编三绝。周易的占卜、时、机、位、变、象、数之理,启发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谓知天命,他开始真正探究内心,从礼的外在形式逐步深入到对事物、人性甚至天道的探究中。五十岁到六十岁,是孔夫子
23、职业生涯最辉煌的时代,被鲁君重用,官职由主管建筑的少司空,到主管刑狱纠察的司寇,直到主政大局,代理国相。之后种种原因,鲁君对孔夫子的态度急转直下,他无奈辞官离鲁,走上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之旅。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这些经历,也许正是“知天命”的催化剂。易之变被孔夫子内化为儒家的权变思想,守经达权,成为儒家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权变是后天人生对先天命运的对话和握手,如此看“知天命”有深深的悲哀,也有风轻云淡的豁达。六十岁的孔夫子还在路上,卫、陈、曹、宋、郑、蔡等国,他老人家带着随行的弟子们来回奔波,经见了各国君王权贵、隐逸高人;也几入险境,差点丧命,他“累累如丧家之犬”,带着一众弟子,宣扬礼治天下,宣扬
24、仁爱之道,但最终没有哪国国君愿意替孔夫子的理念买单,十四年奔波,十四年自我推广,在不解、嘲讽、冷落、嘲笑的境地中,孔夫子心性渐渐沉落,成为一座高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仁者安仁、仁者静、仁者寿、仁者耳顺。不论如何,你说他听着,他拽过琴,架起罄,为你和上曲一首。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雄浑中,我们又听到了他说“无可无不可”。这样的沉静伴随着孔夫子的老年时光,68 岁他结束周游,去卫返鲁,删诗书,著春秋,风烛残年之际,噩耗相继。独子孔鲤病逝、最爱的学生颜回、最信任的学生子路相继逝世,孔夫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字字泣血。值得一提的细节是,颜回死后,颜回的父亲请孔夫子以车为棺椁,厚葬颜
25、回,遭拒。后来一众孔门师兄弟僭礼厚葬颜回,孔夫子言曰“不可”,却也没有强行阻止,只是恸哭不已。我曾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校长,他的儿子从没上过学,十三岁就已经是闻名远外的画家,在外国举行过个人画展并得到画界大师的称赞。当问这位父亲为什么的时候,这位父亲说:“这个世界上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木头,有的人是石头,有的人是水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华,不能一味要求他去做他本不擅长的事,原本是一个木头,你却要用它来打造一幢高楼大厦,最终的结果不是被火烧毁就是坍塌。我的儿子从小就对绘画产生极大的兴趣但对学习却兴致缺缺,所以我知道他不是学习这块料,就让他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展,这样更好。”这位父亲是一位明
26、智的父亲,他用自己独特的见解改变了他的孩子的一生,有可能还会变成第二个达芬奇,而如果当时送他去学校,可能现在已是街头上的一个不良青年了吧!他的儿子从小就立志于绘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绘画界又会出现一名像齐白石一样的大师。湖北师范大学,黎千驹教授:某不才,试图根据当今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斗胆仿照孔子人生的六种境界而提出知识分子人生的六种境界:“君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崭露:“君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崭露头角,四十而成大器,五十而百尺竿头,六十而淡定,七十而装聋作哑乐逍遥。”头角,四十而成大器,五十而百尺竿头,六十而淡定,七十而装聋作哑乐逍遥。”七十而装聋作哑乐逍遥。八十拄着拐杖,九十躺在
27、床上,百岁挂在墙上,还是乘着如今身子骨还能自由活动的时候,悠哉游哉,乐享天年。三、子路问成人三、子路问成人【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品味】子路问什么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早已约定的事不忘记去做,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解析:本文孔子对“完人
28、”提出了两个标准:理想中的完人是智、仁、勇、才艺兼备而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现实中的完人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遵守诺言的人。【随想】智勇兼备,乃有探索真知、知行合一的资质;淡泊名利而游于艺,乃有修身养性、乐天知命、守死善道的能力与根据,再锦上添花以礼乐。这就是完善人格,就是高标准的成人,是将智慧、克己、勇力、多才多艺与礼乐的有机综合,从而成就文质彬彬的社会栋梁。总之,能寄志于大道的志据依游,能修己以安人,能有益于人民,方是成人。正如孟子说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本章句还有一层意思:如
29、臧武仲、公绰、卞庄子、冉求等人,片面具有智慧、克己、勇力、才艺或熟知礼乐等等的某一项,都难以对社会有建设性贡献,距离成人甚远。学者,即便不成文质彬彬之君子,退而求其次,也不能缺了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守死善道,也就是正直、勇敢、恒德三条人生总原则之中任何一条。这三原则,虽然简单,却正是修炼成人的熔炉。这也是生而为人需要解答的三道人生选择题:其一,私利与公义。其二,危难当前,苟且偷生与挺身而出。其三,久居贫贱,要不要抛弃理想。成人,譬之成器:智廉勇艺具备,便如陶器器型塑造已成;再施以礼乐,如同纹饰烧制,才得到一个完备可用的器皿。我们应当体会到,夫子心目中的“成人”,是胸怀集体主义精神的人类社会建设
30、者,而不是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国家与民族的蛀虫,正如毛老师在 纪念白求恩 中所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公绰之不欲”对白求恩之“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看看毛老师是怎样反孔的!再说一遍:这是士君子、领导干部、知识分子的标准,不是对全民的苛求,以个人主义为荣的识字分子们,就不必自作多情恬不知耻地骂圣人“迫害”你、“掌控”你了。注释辨析:【成人】成,本义:完成,成就。说文:“成,就也。”成,做好,做
31、完:成功;完成;成仁;成人之美;落成;成器。成,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这里的“成人”,犹如“成器”。大概可以这样理解:修身进德初见成效,君子之德才基本成型。以今天学校教育的概念,子路大概要问“怎样可以在夫子这里毕业”了。成人,不能当做一个名词看。今天的字典,因为夫子对子路的回答,直接将“成人”解释作“德才兼备的人,犹完人”,钱穆先生也说是“人格完备之人”,这当然不是子路问话的本意。刘向说苑辨物篇云: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性情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
32、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臧武仲】即臧孙纥 h,鲁国大夫,臧文仲之孙(臧文仲,见05-18 臧文仲居蔡)。臧武仲轻率地介入季氏继承人废立权争,用计帮助季武子废除了庶长子季公弥(公鉏ch)的继承权,立季纥为季氏家族权力继承人(季悼子)。因此事同时得罪了季公弥以及与弥交好的孟氏家族。后来孟氏族人向季武子诬告臧武仲谋反,季武子先未相信,但臧武仲闻讯暗中戒备,在出席孟孙(孟庄子)葬礼时带了披甲武士作护卫,终于令季武子相信臧武仲谋反,下令攻打臧武仲,臧武仲不得已斩关而逃,跑到邾国。后又逃亡齐国,在齐国预料到齐庄公不能长久,又出言令齐庄公不悦,辞去了齐庄公打算授予他的田地。孔子认为他有过人之智,但做事不
33、能循乎常理,不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孜孜以求,勉强而为,强加于人,虽然有智,却不是智慧,只是小聪明而已,所以不能见容于鲁国。(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时孔子2 岁)臧武仲之智,缺乏克己、勇力、才艺与礼乐的辅佐,仅仅是机敏聪明,是思维敏捷,不是智慧。或者说是技术与战术层面的机巧,不是洞察命运把握全局的战略智慧。也就难以对社会有建设性贡献。【卞庄子】鲁国勇士,敢刺虎,敢致命。一说,即孟庄子。史记张仪列传:陈轸对曰:“(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34、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韩诗外传传曰:卞庄子好勇,母无恙时,三战而三北(败),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卞庄子受命,颜色不变。及母死三年(三年丧,二十五月毕),鲁兴师,卞庄子请从,至,见於将军,曰:前犹与母处,是以战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没矣,请塞责。遂走敌而鬬,获甲首而献之,请以此塞一北。又获甲首而献之,请以此塞再北。将军止之曰:足。不止,又获甲首而献之曰:请以此塞三北。将军止之曰:足,请为兄弟。卞庄子曰:夫北,以养母也。今母殁矣,吾责塞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奔敌,杀七十人而死。君子闻之曰:三北已塞责,又灭世断宗,士节小具矣,而於孝未终也。以是观之,缺乏智慧、克己、才艺与礼乐的辅佐
35、,没有人生目标的引领,卞庄子也仅仅是暴虎冯河之勇,匹夫之勇。集解周生烈注云“卞邑大夫”。据正义引诸说,卞为鲁邑,卞庄子盖以邑为氏。【授命】致命,献出生命。授,本义:给予;交给。说文:“授,予也。”【要 yo】“约”假借字。约,穷困意。【练习题】【练习题】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注释】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
36、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果:果断、坚决。硁硁(k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斗筲(sh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命的人。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是属于最后一个层次。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是器量狭小的人。(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7、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3 分)答:【答案】(1)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动。)(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孔子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他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分别完成下题。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A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有五:意思是十岁或者五岁。B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越出。C
38、三十而立立:树立信心。D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自然界的命运。(2)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A.在这段文字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B.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C.他看到了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各自独立的,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只要做好这一阶段该做的事即可。D.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这种融合完全可以通过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去完成。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路问成人。子曰:
39、“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 宪问第十四)注解: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4.久要:长期处于穷困中。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就可以算得上是个完人了。B人见到财物和利益,应当想到义的要求。人在面临危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保全他人的性命。C孔子认为,人即使是长期处于困境之中,也不应忘记平日里的诺言。能克服困难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是一种可贵的品质。D选段谈了人格完善的问题。指出完美的人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一个有正确的义利观、生死观,有理想有毅力的人,同样称得上是个完美的人。2.理解下面选段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孔子在“义”方面思想的理解。(2 分)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阳货第十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