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案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教案设计.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知识与能力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二、过程和方法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2 课时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步骤第第 一一 课课 时时要要 点点疏通字词通译课文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一、通假字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5.信义安所见
3、乎 见:通“现”,显现。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通“沾”。通“襟”,衣襟。通“诀”,诀别。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12.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13.与武决去 决:通“决”,辞别。14.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女:通“汝”你二、古今异义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4.欲
4、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4.卧起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
5、,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三、词类活用三、词类活用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使动用法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名词活用名词活用(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
6、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2宜皆降之();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4置煴火,覆武其上();5惠等哭,舆归营();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9空以身膏草野();1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1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7、);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1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14推堕驸马河中溺死();15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16臣事君,犹子事父也();17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四、四、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使(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语(1)以状语武 语:告诉。(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引(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2)引佩刀自刺 引:拔。食(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3)廪食不至 食:粮食。(4)给其衣食 食:食物。发(1
8、)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乃 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五、特殊句式五、特殊句式倒置句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汝”(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判断句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9、。(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被动句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六、解释加点的词,在横线处解释整个词语。六、解释加点的词,在横线处解释整个词语。1武帝嘉嘉()其义;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3因厚赂赂()单于,答其善意;4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假吏()常惠等;5方方()欲发使送武等;6会(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7既至匈奴,置币置币()遗单于;8及卫律所将将()降者;9阴阴()相与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10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私候()胜曰;11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幸蒙()其赏赐;12
10、单于出猎,独(独()阏氏子弟在;13单于使卫律治治()其事;14驰召医,凿地为坎坎();15.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收系()张胜;16武益益()愈,单于使使晓武;17剑斩虞常已已(),律曰;18副有罪,当相坐相坐();19复举剑拟拟()之,武不动;20苏君,律前负负()汉归匈奴;21畔畔()主背亲,为(为()降虏于蛮夷;22幸幸()蒙大恩,赐号称王;23律知武终不可胁胁(),白(白()单于24 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虚心欲相()待25扶辇辇()下除除(),触柱折辕;26劾劾()大不敬,伏剑自刎;27孺卿从祠祠()河东后土();28大臣亡罪夷灭夷灭()者数十家;29自分分()已死久矣!30子
11、为父死,亡所恨恨();31陵见其至至()诚,喟然喟然()叹曰;32匈奴诡言诡言()武死;33单于视左右而惊,谢谢()汉使曰34使者大喜,如如()惠语以让()单于;35前以降及物故故();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4恐前语发,以()状语武;5即()谋单于,何以复加?6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7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8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9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10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11若()知我
12、不降明;12羝乳乃()得归;13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14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15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第第 二二 课课 时时要要 点点 理清跌宕起伏的脉络 体会生动入微的细节 把握塑造人物的技法。一、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 安小标题,理清脉络安小标题,理清脉络要要 求: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
13、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1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初使匈奴,单于受礼。2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以死明志。4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李陵劝降,忠贞如一。7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历尽艰难,发白归汉。第一部分 1、2 段:介绍了
14、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 37 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第三部分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
15、地结合起来。二、苏武传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二、苏武传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1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
16、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 两次自杀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2 2)善用对照
17、、映衬的手法塑造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这)善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这对照、映衬分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场合。对照、映衬分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场合。其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其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苏武使匈奴,适遇缑王与虞常谋反的突发事件。副使张胜与虞常有旧,卷入其中。因谋反事发,虞常被捕,苏武知之。料必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欲自杀。卫律召苏武受辞时,苏武深责自己屈节辱命,引刀自刺引刀自刺。苏武伤愈之后就是“会论虞常”和再度逼降,虞常被斩,张胜心惊,当卫律“举剑欲击”之时,“
18、胜请降胜请降”。反观苏武,在卫律“复举剑拟之”的生死关头,却是却是“不动不动”。作为副使,张胜背着苏武行事,置两国关系于不顾,欲贪功而陷于虞常谋反之事,累及苏武,在匈奴的威逼之下,贪生请降。而苏武在得知真情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立下竭忠尽节之志,自杀未果,更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通过与张胜的对照,更可见苏武以死保通过与张胜的对照,更可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全气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其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其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卫律因李延年推荐,出使匈奴,还汉之时
19、,延年因罪全家被捕,卫律逃奔匈奴,被封为丁零王。在剑斩虞常、张胜请降之后,卫律先是以言相逼:“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据理反驳,卫律理屈词穷,举剑威胁,苏武“不动”。威威逼不成,卫律转以利诱来劝降逼不成,卫律转以利诱来劝降,降之则是“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拒降则是“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但苏武仍是“不应不应”。卫律见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又转又转为威胁为威胁:“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对这种无耻之尤的言行,苏武先是指斥指斥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叛变之举,继而痛责卫而痛责卫律“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欲令两国相攻”的阴谋诡计。卫律的骄横无
20、耻、色厉内荏,苏武的坚定镇静、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如同冰炭不能相容。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如同冰炭不能相容。其三,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其三,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李陵与苏武在汉时俱为侍中,相处素厚。他原来愧见苏武,受单于指使,以“置酒设乐”之举与苏武相见,道明“说足下”之意,和单于“虚心欲相待”的诚心。他先晓之以。他先晓之以“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之理,再动之以情之理,再动之以情,陈述了苏武出使以来所未知的家庭变故:兄弟屈死,母亲亡故,妻子改嫁,子女走失,继而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初降时的心情,最后又
21、最后又指出汉武帝年事已高、喜怒无常、大臣安危难卜的朝中实况。所说的这些,情理俱在,且陈述委婉,虽心如铁石亦不能不为所动情理俱在,且陈述委婉,虽心如铁石亦不能不为所动。但是,苏武却置家中命运和个人恩怨于度外,他所说的“臣事君,犹子事父也”,虽不无愚忠色彩,但为国事甘赴汤镬,不避斧钺,“杀身自效”,坚贞不屈,却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芒坚贞不屈,却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芒。在连饮数日之后,仍陈其“必欲降武”惟有“效死于前效死于前”之志,之志,终使李陵赞叹与自责并作,与之泣别。李陵虽李陵虽有韬略武功之长,但自恃太过,以致兵败投降。苏武并无过人之才,却能在处变置难之时,有韬略武功之长,但自恃太过,以致兵败投降。
22、苏武并无过人之才,却能在处变置难之时,不负使命,孤忠自誓,大义凛然,这种历久而不变的节操,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恩怨之上不负使命,孤忠自誓,大义凛然,这种历久而不变的节操,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恩怨之上的高贵品德,较之一时的血气之勇更为难能可贵。在与李陵的高贵品德,较之一时的血气之勇更为难能可贵。在与李陵“喟然叹喟然叹”“”“泣下沾衿泣下沾衿”的对照中,的对照中,更见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更见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3 3)以生动描绘事情经过,具体展现环境与行动,详尽记述人物言论见长。)以生动描绘事情经过,具体展现环境与行动,详尽记述人物言论见长。“时汉连伐胡,。汉亦留之以相当。”遂将苏武出使匈奴
23、置于这一背景中,同时为塑造苏武的形象准备下严酷的历史环境。又如:当缑王、虞常等准备反叛匈奴而事发时,张胜“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料知此事必会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而被止。在被召“受辞”之时,苏武再申“屈节辱命”无面目归汉之意,引刀自刺,文中详记“卫律惊”、召医抢救的过程,以“惠等哭”“单于壮其节”烘托苏武。尤其是“会论虞常”一幕,剑斩虞常、逼降张胜,终于引出欲令苏武屈节的高潮。文中详细记述了卫律以言相逼、以剑威胁、以利相诱的过程,苏武铁骨铮铮,予以痛斥,其思想、形象凸现纸上。李陵劝降又全然不同于卫律逼降,李陵起先“不敢求武”,后奉单于命,“为武置酒设乐”,详言苏武的家庭变故,并惺惺相惜
24、、推己及人,意欲激起苏武对汉武帝的怨愤,动摇苏武对汉朝的信念,而苏武在表明心迹之后,以“愿勿复再言”却之。一次未成,又“饮数日”,再劝,苏武以“效死于前”相答,其至诚终引出李陵的喟叹、自责,泣下沾襟。在昭帝即位、匈汉和亲之后,对汉廷求取苏武的经过亦记叙颇详,尤其是李陵与苏武诀别时的对白,读来令人酸楚。为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其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中在记文中在记“行行”之时又着力于环境描之时又着力于环境描绘。绘。苏武自刺后,被置地坎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被幽置大窖,断绝饮食,卧而啮雪,与旃毛并咽,困苦中愈显苏武的性格坚强。牧羊北海掘鼠食为食,仗节操持,节旄尽落,其历久而不变的
25、节操更令人敬仰。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又得力于记述人物语言文中塑造人物形象,又得力于记述人物语言。苏武对张胜所说的“见犯乃死,重负国”,对常惠所说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都可见其为坚持民族气节,已立下必死之念。卫律谓之当连坐时,苏武据理反驳,剑锋相逼时,不为所动,卫律软硬兼施的失败,正见苏武的过人胆略和斗争艺术。其怒斥卫律,并以汉使在诸国被杀的史实,警戒匈奴,更见其高瞻远瞩。与李陵对答,显然不同于卫律,李陵从苏武的家庭变故,自己初降时的心情,和武帝年高、法令无常、大臣安危难卜三方面劝降,苏武却以少应多,仅从忠君角度回绝了他。初则“愿勿复再言”,继则“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26、,愈见恭敬则愈为冷峻。至临归之时苏李诀别,却只有李陵之言与诗,以李陵的悔与敬,更衬托苏武的节操可钦。在苏武先后与卫律、李陵的对答中,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不同特点。苏武的威武不可屈、贫贱不能移、忠心耿耿、大义凛然,卫律的凶残、强横、无耻,李陵的良知未泯、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 4)叙事方法)叙事方法:运用多种叙述方法,使内容详实,明快,有三种:顺叙、插叙、补叙。顺叙,总的看是近时间顺序,出使扣留投降归汉典属国儿子造反张安之图画挂。插叙:为什么被扣留的原因,缑王造反。补叙:北海牧羊,苏通国赎回,徐圣,赵终根。2、描写人物的方法:能突现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正面:对照,主要
27、写苏武在威胁,利诱下的爱国之心,对照:张胜投降,侧面:通过人物的口来写,李陵:“功大于天”,张安世的肯定,赞扬苏武。朱买臣传绍兴人,家穷,喜欢读书,妻子因受不了穷,要求休妻,朱后来当官司,经常接济前妻三、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三、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