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教案1.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推荐】陈情表教案 4 篇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 篇篇 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
2、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二、背景分析二、背景分析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
3、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
4、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三、整体感知课文三、整体感知课文1)向谁陈情?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2)陈什么情?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3)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
5、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四、分析课文(一)四、分析课文(一)1、齐读第一段。2、译本段文字。1)、实词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2)、古今异义不行至于成立3)、通假字闵悯蓐褥零丁伶仃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4、学生
6、对照板述试背第一段。五、结束语:五、结束语: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二、导入二、导入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
7、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三、分析课文(二)三、分析课文(二)1、学生齐读第二段。举臣秀才寻蒙国恩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责臣逋慢刘病日笃告诉不许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晋对李 李对晋陈情察臣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举臣拜臣 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除臣责臣 刘病日笃催臣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
8、应征。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1)通译第三段;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有所希冀人命危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4)“是以区
9、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5、教师范读第四段。臣之辛苦听臣微志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6、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
10、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五、背诵全文。五、背诵全文。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分组背诵全文。一、分组背诵全文。二、分析艺术特色:二、分析艺术特色: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一)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
11、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可引导学生讨论: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
12、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李密“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
13、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二)融情于理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
14、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四)陈辞婉曲,屈伸适宜。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作业:1、练习册题2、背诵课文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 篇篇 2 2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一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三是体会古代散文在记叙中兼以议论或者抒情的特点。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5、1、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保卫危浅、朝不虑夕等。2、能力目标(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2).鉴赏哂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3、德育目标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三、教学重点三、教学重点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16、。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3.把握文 意,背诵全文。教学难点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四、学情分析四、学情分析本课面向高二年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五、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再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参考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1、点拨法。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苦情、孝情、和因进退两难而产生的忧惧之情。2、诵读法。在反
17、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3、质疑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讨论,培养思考提问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六、课前准备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工具书,课内资料 课外查阅有关资料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里多媒体打开 学生分组坐好七、课时安排:七、课时安排:3 课时八、教学过程: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2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字词,深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熟读背诵。(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
18、,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1、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2.作者及背景?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
19、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 篇篇 3 3【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导入课题导入课题二、熟读背诵二、熟读背诵1、
20、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1.读音。臣以险衅(xn)夙遭闵(mn)凶 门衰祚(zu)薄期(j)功强(qing)近之亲 应(yng)门茕茕(qingqing)孑(ji)立 床蓐(r)猥(wi)以微贱 非臣陨(yn)首 责臣逋(b)慢宠命优渥(w)刘病日笃(d)犹蒙矜(jn)育过蒙拔擢(zhu)盘桓(hun)气息奄奄(yn)(yn)更(gng)相为命2、词语1.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2.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3.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4.门衰祚薄 门庭衰微,福分
21、浅薄。5.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6.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7.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 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8.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9.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10.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11.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难以预料。12.相依为命 相互依靠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3、完成长江作业,相互考察,落
22、实词语句式。4、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尝试背诵。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2、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导入课文导入课文苏轼有前后赤壁赋,诸葛亮有前后出师表,大家知不知道李密也有前后陈情表呢?文中有何暗示?二、二、赏析构思艺术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既然有前陈情表,那它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什么?从“臣以供养无主”“具以表闻”可以推知前陈情表的主要内容
23、应该就是体现在第一段,第一段可以说是前陈情表的精简压缩版。2、诵读第 1 段,第 1 段结构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总分式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年幼多病、零丁孤苦,门衰祚薄、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卧病不起-配乐朗读3、讨论:结合 1、2 两段分析,后陈情表叙述与祖母关系仅只一百二三十个字,而前陈情表极可能是洋洋洒洒近千言,晋武帝在李密“具以表闻”之后,为什么对李密很不满意,甚至于“诏书切峻”,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比较前后两表,请从征召原因、内容侧重、选择决定、语言特点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写作的启示。其一,从语言技巧方面来看,后者极可能嗦拖沓,语言陈旧,有敷衍之意,故而读之无味
24、;前者语言简洁而不简单,凝练精粹,极富创造性,起到生动形象,真情至性,悲恻动人的效果。(开头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自然精粹,以一敌百,以少胜多,形象生动地表现其孤苦情状,凄恻哀婉,令人读而生悲,印象深刻)其二,从征召原因方面来看,武帝对李密的的征召,其实并不只因为他的孝廉、他的秀才,更是要他李密对新朝的忠心和顺服,以作其他旧臣表率,笼络人心。是以武帝需要的并不仅是一篇只述孝道的陈情表,更需要的是一篇向新朝献忠的投降书!而李密居然不识好歹,多次征召,不仅没有感激涕零,却竟似置若罔闻一般,是不是还眷念蜀国,对新朝灭蜀心怀
25、不满而暗怀抵触呢?其三,从内容和结果方面来看,满纸在说祖母如何地情深似海,对晋朝主动伸出的橄榄枝(讲到某个国家“伸出橄榄枝”,一般是形容这个国家对外表示出了友好的态度和愿望,以谋求和平,共赢的发展。具体到个人,“伸出橄榄枝”,则指向某人示好、给某人机会),却似乎是有意忽略,热脸蛋贴人家冷屁股,难道我晋朝对你就是情如纸薄,刻薄寡恩吗?(察、举、拜、除,可见朝廷求贤若渴,对李密征召殷切,恩重如山。)李密晋武帝征召原因因其孝廉秀才望其忠顺降服内容侧重夙遭闵凶 情深似海殷切征召 恩重如山选择决定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奉诏奔驰 结草衔环语言特点刻意煽情 冗长拖沓 语言陈旧 单调乏味自然精粹 形象生动 语言创
26、新 凄恻动人4、李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关键之所在了吗?第二段中哪些词可以看出责、逼迫、催、急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多少文人因坚持名节、拒不合作,引起君王的猜忌和不满而遭致杀身之祸,“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李密“伏维”一番,恍然大悟,不觉惊出一冷汗,心中大恐,于是赶紧在前陈情表之后不久又赶紧追加一篇后陈情表,希望能够弥补前表之失,挽救迫在眉睫的危机。5、李密“伏维”一番,在后陈情表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对新朝的忠顺之意的呢?可就以下关键词进行分析。1、孝治天下:与圣朝核心价值(理念)巧合一致:(守孝即是忠君、高度契合、如鱼得水、由衷拥护)2、不矜名节:在伪朝从政态度(为官)反省深刻;(既然要终
27、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3、亡国贱俘:对自我现状处境(处境)清醒认识;4、过蒙拔擢 对武帝恩重如山(恩宠)无限感激5、不能废远:因祖母命悬一线(垂危)无奈选择此段文意多转,语言委婉流畅,面面俱到,多方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指导背诵6、已表忠心,写到此处,李密是否可以松一口气,觉得应该可以在武帝面前政审过关,而将表文呈上了呢?虽表了忠心,但是口头说的好听,还需用行动来落实和证明,不能只给祖母行孝而不向皇帝尽忠。既然忠孝不能两全,从帝王角度来说,就应该只尽忠,没有忠,就不能保证孝。7、阅读第 4 段,自古忠孝不得两全,面
28、对两难,李密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这个建议于李密、武帝各有何益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于李密:忠孝两全,解决千古难题于武帝:慰降臣、驭官吏,收民心、合人伦,感神灵、符天道,xx 定、促一统,留美名、传千古。(两全其美、鱼与熊掌兼得,可谓各得其所,皆大欢喜)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虽为套语,但为何对帝王来说不可或缺?臣服,恐惧,帝王践踏其人格,羞辱其自尊,视臣民性命如蝼蚁,臣民就算在学识、才华、道德上远胜国君,却也不得已而丧失了独立人格,在精神上已被解除了反抗,以显示帝王之威严,满足其虚荣,稳固其统治。9、此番再次陈情,李密实现他所希望的目的没有呢?你若是武帝,会作出怎样的反应?陈情表:了解到
29、一片忠心,认识有十般益处,得意于万分感激,享受着无限怖惧。10、结合课文,以忠孝为内容为李密拟写一副对联上联:蒙慈恩陈孝情愿乞终养下联:沐清化表忠心誓效奔驰横批:万世师表11、小结: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构思缜密,以忠孝为线索,逐层深入、脉络分明、思维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 篇篇 4
30、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题解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31、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二、课文分析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第一,表现真实的感情。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
32、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
33、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第二,说出有力的道理。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
34、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三、鉴赏要点1、逻辑严密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
35、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2、章法多变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译文译文臣李密上奏道:我因为命运不好,早年遭到父丧,才生下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而逝世了。将近四岁的时候,舅舅改变母亲守节的志向,逼迫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幼弱,亲自抚育我。我小的时候多病,九岁还还会走路孤单困苦,直到成人,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户衰败,神分浅薄,晚年才有了子女。外没有远近的亲戚,内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
36、单一个,只有自身和影子互相慰问。而祖母又早年患了疾病,经常躺在床席上,我捧汤煎药,从来没有离开。到了本朝,我承受了清朝的教化。起先太守逵,访察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荐我为秀才。我因无人侍奉祖母,辞谢不能从命。接着诏书又特地发焉,任命我为中官。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太子的属官。名胜我这样的微贱的人,顿时升为东官的侍讲,这是我割下头颅来也报答不了的。我写了章表呈报自己的情况,责备我回避任职,怠慢朝廷。郡县层层逼迫,催我上路赴任。州官到我家里,简直是十万火急。我本想接受皇帝的旨意马上去京,可是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本想苟且顺从私情,向上官申诉却不被允许。我简直是进退维谷,实在狼狈。我想圣朝是以
37、孝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遗老,还蒙受着怜悯养育。何况我是这样孤苦,尤其厉害。而且我年轻时曾给前朝服务,在尚书官衙做过一些职务。本意是想在官场上得到发展,并不讲究什么声名气节。现在我是个亡国的俘虏,既微贱又鄙陋,过分地蒙受现在朝廷的破格提拔,得到很照顾,怎样犹疑不决,有什么非分的企图呢?但因祖母日落西山一般只剩下一丝气息,生命危险,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抚育,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争,不能终残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着生存,所以我一刻也不能离开祖母而远行。臣子李密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已经九十六岁,所以我报效皇上的日子还长着呢,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时间很短了。尽乌鸦反哺这一点私情而已,希望能给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机会。我的苦衰,不独蜀地人士和两州长官知道,就是天地也都看到的。希望皇上可怜我这愚诚之心,满足我这微小的志愿,或许能使祖母万幸,终于晚年得到保养。我活着就要为皇上拚死效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有说不尽象态犬马一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奉上表章让皇帝得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