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诵读教案.pdf
《《论语》经典诵读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经典诵读教案.pdf(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典诵读经典诵读论语教案论语教案第一课时论语教学要点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教学过程:一、简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uy)(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
2、,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是个平凡的老头儿,除多读了些书、多带了些弟子以外,我看和我们家邻居张大爷、李大爷的面孔差不了多少。说孔子是个老头儿,决无不敬之意.正是有了这些普通老头儿的一面,孔子才是真正的孔子,才是一个活生生的孔子,才是一个可以靠近的孔子。假如能和他住在一起,我们可以在春天邀请他一块儿去河里游泳,然后一块儿躺在岸上晒晒太阳.只要手头没有急事,这个小老头儿肯定会欣然同行.二、简介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大
3、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三、学习“学而篇七章”其中一则.(P4第三篇)1、根据拼音读正确:(媒体出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1)学生自读,正音。特别对“悌”的读音强调。2)学生互相读,做到读通顺、读连贯。3)指名反馈,教师评价.2、了解大意。1)指名读大意。2)提供注释:悌(替):尊敬师长.3)在理解的含义上诵读.4)配乐诵读.四、学习“为政”篇(书 P6第二篇)1、媒体出示: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4、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正音,让学生将短文读正确、通顺。3、理解含义: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解读: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
5、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五、自主学习1、鼓励学生自己分组学习学而二篇七章以及为政篇二章.1)集体用不同形式读原文。2)谈谈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可在书上圈划)2、小组交流自学的成果。六、布置作业:1、自学 P614上内容,并诵读。2、将自己喜欢的一则摘抄下来,制作成小小读书
6、卡。第二课时一、交流上节课课后作业反馈情况:1、指名学生交流,可展示作业小小读书卡。2、教师评价。二、新授论语1、继续学习论语中阳货篇四章。出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正音初读.2)小组内互助读正确、通顺.2、学习译文部分,促理解。【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
7、人。”补充: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3、反复诵读,促进理解。三、学习孟子1、简介孟子:孟子(约前 372前 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
8、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2、学习书 P29鱼我所欲也教师导引: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孟子在 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拓展:那么究竟什么是“义”呢?孟子作了这样的阐述:“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他在万章下中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而“义”还是
9、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确之路。1)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让我们自己来读一读孟子的抉择吧。2)学生自由读。3)组内互帮互助将文言文读正确.4)大组按句交流。5)教师反馈、评价:3、交流文意.四、布置作业。1、自学孟子中的其它篇目。2、圈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诵读几遍。课外迁移课外迁移:1、孟子的主要思想(1)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
10、,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3)理想人格: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
11、名言.2、孟母三迁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于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里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于“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3、孟母断织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
12、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论语选读教案目目录录一为政以德01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略)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七求诸己(略)八周而不比九出辞气远鄙倍十学以致其道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
13、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十四中庸之道十五敬鬼神而远之一为政以德【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3背诵重点章句。【教学要求】【教学要求】l背诵 2.1、2。3、13.6 章和 16.1 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基本要求“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发展1要求2说明【教学
14、建议】【教学建议】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16。1 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
15、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
16、,“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
17、的话题,讨论的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写作】【写作】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 200 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课时安排】【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实词(含通假字、古今异义词)(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地方,处所。共:通“拱,环抱,环绕。)(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通“导”,训导。齐:整治,整顿。)(3)有耻且格(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4)子适卫,冉有仆(适:到,往。仆:驾驭车马,赶车。)(5)庶矣哉(庶:人口多。)(6)道千乘之
18、国(道:通“导”,治理。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国力中等的国家。)(7)敬事而信(敬事: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8)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表示揣测,估计。这里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恐怕”.尔是过:宾语前置句,用“是”做标志,即“过尔,责备你们.)(9)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力就列:能施展出能力就就其职位.陈,陈设,这里有施展的意思。就,趋向,靠近。列,行列,位次。)(10)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出现危险.持:持正,扶位。颠:跌倒.扶:扶起。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1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兕:一种类似野牛的独角怪兽。一说为独角犀牛
19、.柙:关野兽的笼子。椟:匣子。)(1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恨。)(1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串贫而患不安(有国有家者:有国者,指诸侯。有家者,指大夫。国,诸侯的封地.家,大夫的封地。寡:人口少。贫:财物少.)(1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文德:整治礼义教化。文德,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15)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附益:增加。附,增益。)(16)年饥,用不足(年: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用:资财。)(17)盍彻乎?(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18)草上之风,必偃(上:加。偃:仆,倒伏。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19)使民以敬,忠以劝(忠:对人对事
20、尽心竭力。劝:努力.)(20)临之以庄(临:面对。庄:庄重.)(21)举善而教不能(举:举荐,推举。荡舟:覆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通假字、固定短语)【以】(1)为政以德(介词,用)(2)使民以时(在时候)(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介词,起提宾作者,把)(4)何以伐为(何以为,固定句式,表示反问.以,介词,因为)(5)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表目的)(6)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连词,表目的)(7)使民敬忠以劝(连词,表递进,而且)(8)临之以庄(介词,用)【而】(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连词,表承接关系,无义)(2)必不得已而去之(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21、人(连词,表并列,又,或不译)(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却)(5)其身正,不令而行(连词,表转折?,却)(6)举善而教不能(连词,表并列,不译)(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连词,表转折,却)【于】(1)于斯三者何先(介词,在)(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于)(3)虎兕出于柙(介词,从)(4)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5)固而近于费(介词,和,跟)(6)季氏富于周公(介词,比)(7)哀公问于有若曰(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必】必不得已而去之(连词,表假设,如果,如果一定)【盍】盍彻乎(盍:何不,为什么不.)【如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固定格式,对怎么办。)3判断与现
22、代汉语不同的句式(1)为政以德(介宾短语后置)(2)既庶矣,又何加焉(宾语前置)(3)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举善而教不能(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优秀的。)5成语(熟语)(1)民无信不立(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4)既来之,则安之(5)分崩离析(6)祸起萧墙(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二、言辞欣赏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比喻,形象地说出了为政以德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为政以德则恒定不移而人心向之.)2庶矣哉(虚词连用,可见出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时的惊叹.)3(161“季氏将伐颛臾”,
23、孔子的论辩层次及对待学生的语气。)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比喻,形象地写出君子之德的感化力量和小人之德的脆弱。)二克己复礼【教学目标】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3背诵重点章句。【教学要求】【教学要求】1背诵 12.1、3.1、16.2、13.3 章。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基本要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求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4熟读课文,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
24、。5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发展要2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求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有些句译可参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每一章的基本观点说明可以尝试用简短的词句加以概括。【教学建议】【教学建议】对 3。1 章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杨伯峻和南怀瑾都认为应理解成“这样都可以狠心做出来,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教师可参阅论语译注、论语别裁。16.2 章的“十世、“五世”、“三世具体例证可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考证.13.3章中“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的翻译应该加上“你怎么能乱说呢,语意
25、方能完整.“正名是一个重要概念,古来说法歧出,教师可适当参阅各种说法。1.2 章的“弟应该讲作“悌”,指的是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2。8 章的“色难也是一个重要短语,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理解关系到对该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建议参阅杨伯峻 论语译注的说法。论语中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周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经典 诵读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