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解度》教案.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单元第九单元溶液溶液课题课题 2 2 溶解度第一课时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实验准备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假设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
2、5 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 2 个各装 20 mL 水、玻璃棒 1 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 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CAI 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 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 P33,确定方案画出实
3、验简图。点评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上台展示,投影结论。NaCl。即 NaCl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误导结论,延伸探究。学生质疑猜测。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通 过 追 究 教 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引5 g NaCl 能溶解在 20 mL 水中;10 g NaCl 不能溶解在 20 mL 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
4、个字,引起“一定量这个要素。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的作用。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NaCl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陌生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全班展示,投影结论。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 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 KNO3固体。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 5 g KNO3,能否再溶?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 KNO3固体,即全溶。回归原温,静观其变。课件演示,动画
5、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阅读理解,形成概念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增补结论,领悟涵义室温,5 g NaCl 在 20 mL 水中得不饱和溶液+5 g NaCl室温,10 g NaCl 在 20 mL 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 NaCl 固体+5 mL 水室温,10 g NaCl 在 25 mL 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室温,5 g KNO3在 20 mL 水中得不饱和溶液+5 g KNO3室温,10 g KNO3在 20 mL 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 KNO3固体升高
6、温度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 20 mL 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分析归纳,课件演示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参加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化探究,激活思维室温下,10 g KNO3在 20 mL 水中溶液到达饱和,升高温度,杯底 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 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 水溶解 KNO3的质量不超过 10 g,此时多余的
7、 KNO3会怎样?观察杯中 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 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 KNO3晶体探究发现,联想顿悟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学以致用,趣味延伸练习:教材 P40,习题 1、5、6。家庭小实验:制取白糖晶体P39。第九单元第九单元溶液溶液课题课题 2 2 溶解度第二课时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知道影
8、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重点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难点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实验准备实验准备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议论纷纷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 20 mL,其中溶解 NaCl 与 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学生甲:不相同。乙:不加热时,二
9、者相近。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 KNO3要多。教师:大家答复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 KNO3与 NaCl 在水中的溶解性设置悬念,激发学强弱呢?学生:溶解度。教师:这位同学答复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教师:在教材 P36,表 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 20 时 NaCl 的溶解度。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乙:不对,应该是 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 g。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答复得很
10、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 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 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甲:在 20 时,36.0 gNaCl 在 100 g 水中溶解到达饱和状态。乙:在 20 时,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 36.0 g NaCl。教师:同学们答复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指明一定温度;溶剂为 100 g;必须到达饱和状态;单位为 g。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及时小结,纠正偏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生的求知欲。点评稳固练习投影。查表 9-1,完成以下练习。12ABCgD36.0 g。教师巡回指导后,
11、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 P36“资料寻找答案。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 9-1 分组绘制 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 9-12,分组讨论、交流。投影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 25、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从图中,你能比
12、拟出 45 时 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拟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稳固练习投影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 O2。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丙:把汽水瓶翻开,有大量气泡产生。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联系生活实际,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翻开,摇晃,然后翻
13、开,学生观察现象)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不翻开时,无明显现象,翻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教师:为什么翻开后产生气泡,而不翻开时没有。学生:翻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出新知,气氛活泼。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学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习。20 时,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 36.0 g NaCl,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时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以下有关 NaCl 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选项
14、是20 时,18.0 g NaCl 溶解在 50 g 水中到达饱和状态,20 时,NaCl 的36.0 g NaCl 溶解在 100 g 水中到达饱和状态,NaCl 的溶解度为 36.0 g通过习题,及时稳固新知。的质量比为。溶解度为 18.0 g。20 时,36.0 g NaCl 溶解在 100 g 水中,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 36.0小,溶解度减小。刚刚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 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学生:上台演示教师:加以肯定,给予鼓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15、,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稳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设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课后练习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第第 2 2 课时课时 师请大家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填写下表。投影分析课本实验 21、23 和
16、24,填写下表空白。实验编号反响前的物质反响后生成的物质反响的文字表达式实验 21实验 23实验 24注:上表可由学生直接填写或学生口答,教师填写讨论上述三个反响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从生成物和反响物组成的角度分析,突出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特征)可能的讨论结果反响物都是两种物质。反响物中都有氧气。生成物都只有一种物质。反响条件都是点燃。生成物都是反响前没出现过的,是新物质。都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响。评价对于上述讨论,大家总结得很全面,可见大家思维比拟活泼,考虑问题比拟周全,这正是进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小结从生成物和反响物组成的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响都生成了
17、反响前所没有的物质,即新物质,在化学上把这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响。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化学反响的知识。板书二、化学反响1化学反响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响。提问根据化学反响的概念,大家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都属于化学反响?举的越多越好。答复煤炭燃烧 蜡烛燃烧 钢铁生锈 食物腐烂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刚刚大家举的一些例子就是。再如:木材制成纸张,用石油产品制成衣料,工业上用氮气和氢气制成氨气,呼吸作用等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就是生成新物质。板书本质特征:生成新物质。投影判断以下变化是不是属于化学反响?假设不是,说出它们与
18、化学反响有什么不同。水结成冰 湿衣服晾干 酒精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铸成锅 瓷碗破碎答复都不是。它们与化学反响不一样,在这些反响的过程中,都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在中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冰,在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在中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都只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讲解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板书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讲解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该看在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新物质,这也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板书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讲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响的时候。常常会表现出一些性质。如铁能
19、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带火星的木条能在氧气中复燃,硫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等。我们把这种性叫做化学性质。板书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响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讲解其实,判断一种性质是不是化学性质和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是一致的,都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假设有新物质生成,那么此变化是化学变化,那么在此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提问在前面我们做过的磷、硫、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出现过哪些现象呢?答复生成气体(硫燃烧会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放出热量(磷、硫、铝在燃烧的过程中都会放出热量)。发光(铝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火焰有颜色(硫在空气中燃烧是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
20、气中燃烧是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小结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反响发生。提问是不是出现上述现象的就一定是化学反响呢?答复甲:是。乙:不是。教师大家分组讨论一下,举出实例来进行说明。(学生讨论)讨论结果不一定是,如电灯通电发光,放热,但这个变化不是一个化学变化;气态氧变成液态氧,颜色由无色变成蓝色,但却是物理变化。师大家答复得很正确,亦即上述伴随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反响发生,但发生上述现象的,不一定就是化学反响。讨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无物理变化?学生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蜡
21、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来分析结果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但因最终生成了新物质,故该变化属化学变化。结论是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有物理变化。板书5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设问过渡我们知道,磷、硫、铝与氧气的反响都属于化学反响,分析它们的反响式,答复以下问题:(1)从反响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看,这三个反响有什么共同点?(2)从参加反响的反响物角度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投影硫+氧气磷+氧气铝+氧气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二氧化铝生答复以下问题上述反响都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响。师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反响叫化合反响,具体地讲,就是讲解并板书6化
22、合反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别一种物质的反响。投影判断以下反响是否为化合反响:(1)铁+氧气四氧化三铁(2)锌+盐酸氯化锌+氢气(3)碱式碳酸铜氧化铜+二氧化碳+水(4)氢氧化亚铁+氧气+水氢氧化铁答案:(1)(5)属化合反响,(2)(3)不是请学生答复以下问题反响物中都有氧气参加。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类反响叫做氧化反响。板书7氧化反响: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响。注意强调概念中是“氧而不是“氧气,“氧不等同于“氧气。随着知识的积累,大家会逐渐搞清楚。讲解氧化反响生成的物质叫氧化物,如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氧化铝等都是氧化物。板书氧化反响生成的物质叫做氧化物。讲解从这三个反响可见,氧气在氧化反响中能
23、提供氧,我们说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板书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提问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磷、硫、铝在氧气中燃烧?答复因为它们燃烧比拟剧烈?具有明显的现象。介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比拟剧烈的氧化反响,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响都像燃烧那样剧烈和发光、放热。有些氧化反响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发觉,这样的氧化叫缓慢氧化。板书8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发觉的氧化叫缓慢氧化。介绍生活中有很多缓慢氧化的例子,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都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在这些反响中,我们只能看到反响的结果。并不能观察到它的过程。补充缓慢氧化也具有非常有用的一面,
24、缓慢氧化产生的热,有时可以加以利用,例如在农业生产上的高温堆肥等。提问我们现在用到的、见到的各种物质都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吗?答复不是,有的是自然界本身就有的,有的是科学家们研究、创造、创造出来的。讲解化学反响对人类的生活和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化学反响既可以提炼出自然界原来存在的物质,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如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又可以制造出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来丰富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如塑料、化肥、合成纤维、纳米材料等。总之,化学的开展促使了我们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学反响,知道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5、的区别,也理解了化学反响、氧化反响、缓慢氧化、氧化物等慨念。布置作业习题 5、6课外作业搜集身边所见到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缓慢氧化的例子,逐渐体会化学的重要作用。板书设计二、化学反响二、化学反响1化学反响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响。本质特征:生成新物质。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响中表现出来的性质。5.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6化合反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7氧化反响: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响。氧化反响生成的物质叫氧化物。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8缓慢
26、氧化:进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发觉的氧化叫缓慢氧化。考题回忆1以下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部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 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C剩饭变馊、铁锅生锈 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2以下物质不属于氧化物的是()AH2O BP2O5 CMnO2 D.KClO33以下化学反响属于氧化反响,但不属于化合反响的是()A碳+氧气C.氢气+氧气二氧化碳 B酒精+氧气水 D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答案:1C 2D 3B备课资料1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在化学变化中会有物理性质的改变。原因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物质的外形、状态等物理性质的改变。如碳酸
27、钠晶体失去结晶水:Na2CO310H2O=Na2CO3+10H2O(块状)(粉末)(2)既有体积的改变又有热量放出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蒸气冷凝变成液态水,体积变小了,同时放出了热量,但由于无新物质生成,所以是物理变化。当然,也可能是化学变化。例如蜡烛的燃烧,燃烧过程中。不断消耗蜡烛,其体积变小了,同时伴随着热量的放出,但因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即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可见,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关键在于牢牢抓住是否有新物质生成。(3)“酒精在燃烧“酒精能燃烧,两句话只是一字之差,表示的意义却不一样。“酒精在燃烧表示化学变化,“酒精能燃烧表示的是酒精的一种化学性
28、质可燃性。但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达,化学变化可反映出物质的化学性质。(4)两种变化的判断: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那么不然,物质本身有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变化都由性质定,物性化性是关键。2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可总结如下红热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温度很高。燃硫入氧,燃烧变旺,火焰蓝紫,美丽漂亮,生成气体,气味够“呛。燃磷入氧,现象难忘,浓厚白烟,冷却粉状。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熔物,固态黑色。3一切物质都有三态变化吗?一般的物质都有三态的变化。如水随着温度的变化,液体水可凝结成固体的冰或蒸发成水蒸气。氧气在常温
29、常压下是无色气体,当加压降温时可变成蓝色液体或雪状固体。固态铁加热到 1535时熔化成液态铁。继续升温到2750时变成气态铁,反之,当降温时气态铁又化成液态再凝固成固态。有些物质在一般条件下没有三态变化。如片状固态碘,微热之后不变成液态碘而直接变成紫红色蒸汽(蒸汽假设是纯的为深蓝色,如杂有空气即为紫红色)。雪状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压下在-78时升华成气态二氧化碳。物质升温时,由固态不经熔化成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物质降温时,由气态不经液化成液态而直接凝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但是易升华的物质只要条件发生变化,也可发生三态变化。如碘在稍加压或对较多量碘6晶体快速升温时,碘也可熔化成深紫色液体。气态二氧化碳在20时,加压到 5710帕,也可液化为液态二氧化碳。一般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强下都有气、液、固三种状态,但也有不少物质没有三态的变化。例如:碳酸氢铵就只有固态,没有液态和气态,因为受热时很容易分解成氨、水和二氧化碳。常见的碳酸氢钠、氢氧化铜、氯化铵等都是这样。乙烯没有固态,因为在加压时乙烯还没有凝固就已经聚合成其他的物质如聚乙烯了。许多固态有机物在加热时还没有熔化和气化就发生了化学反响变成其他物质,故只有固态。年级内容标题初三学科化学版本期数氧气第二课时分类索引描述教学法栏目名称教案精选审稿老师一校二校审核分类索引号主题词供稿老师录入氧气第二课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