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写教案不能一模一样,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慧才智和制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5 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1一、教学目标: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宁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熟识教材分析:二、重点:目标 1、2三、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四、课时:一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从国共两党之间的战争,中国
2、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得天下的结果(例:淮海战役的成功),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唤起学生的共识,然后导入 本课。(二)、了解预习状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 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听课文录音。正音:“夫”,f,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谷子,与“栗”,l区分。“畔”,pn。2.对比书
3、下注释,学生独立思索(同桌间可沟通)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3.老师巡察释疑点拨,重点留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推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域民”:“域”,界限,可说明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4、“畔”:“叛”的通假字,背叛。4.指名串讲课文(一读一译),师生共同订正.5.齐读课文.(四)、分析课文 1.学生分组探讨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 段?2.抽样提问后其他学生补充,老师评价总结附参考答案: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动。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打算战争胜败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
5、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格外确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 2 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周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 3 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状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状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肯定的劝说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 4 段的作用是在前 3 段论述
6、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事实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无敌,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 4 段绝非多余的闲笔。留意下列词语:“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归纳:第 4 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五)、归纳全文。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化。文章第 1 段,直截了当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
7、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 4 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概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提问:应当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需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进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日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
8、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行避开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六)、拓展思索:有人认为:战争胜败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进展的今日,要想打胜仗,就必需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七)、布置作业:1.A 类:熟读并背诵课文 2.B 类:默写课文 3.翻译课文附板书: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天时不如地利战例 战争需要“人和”防备: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论据失道寡助 域民治国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天下畔之得道多助失道
9、寡助教案 2 1、学问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2)让学生熟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通过思读、悟
10、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探讨点拨,师生互动。五、教具预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支配:1 课时 (2)第二轮:文言学问大比拼。(多媒体展示)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以天下之所顺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兵革非不坚利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然而不胜者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夫环而攻之,必有
11、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老师点拨(多媒体展示)第一轮略第二轮:畔:畔通“叛”,背叛城:内城;郭:外城去:离开。今义:往、到亲戚:亲戚好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护城河。今指水塘。凭;用。的;代词;到。精良;有利顺接连词可不译;转折连词,译为却。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众人的关心,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关心
12、的人就不多。包围起来攻打它,肯定有得到天气时令的原因,可是这样却不能够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呀!靠着天下归顺这一点,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肯定成功。7、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老师对自己的要求。8、学生留心听规则。9、学生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再加上平常学问的积累,翻译全文。10、两人独自完成文言学问练习。并相互对比看,进行探讨分析。找出错误之处,评分。11、学生依据老师所点拨的内容,作出最终的判定,得出分数,并把错误的地方订正。第三板块(思读)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多媒体展示相关题目)(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
13、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3)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老师最终明确:(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实行“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终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3)“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4)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12、学生边读边思索,共同合作探讨、沟通。并作出发言。1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第四板块(
14、悟读)五、自主评价,扩展思维 (1)有人认为:战争胜败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进展的今日,要想打胜仗,就必需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战争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老师作结:同学们,你们能通过合作沟通,共同探讨,且又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拓展自己的思维,使情感受到熏陶,享受审美情趣。期望连续发扬。四人一组,学生实
15、行分组探讨,相互补充,然后在班上发表各组意见第五板块(作业)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短的演讲。(下节课进行)学生课下独立完成。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3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16、(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尝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3)鼓舞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沟通,共同探讨,解决疑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二、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学问分析文章。四、教学方
17、法:预习法,诵读法,探讨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探讨点拨,师生互动)五、课时支配:1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是比方违反事物进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4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 1.积累文言学问,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
18、育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尝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宁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熟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熟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1.诵读法 2.探讨点拨法教具预备:朗读视频课时支配: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学问,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延长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尝语言。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二、资
19、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_著书立说。是孟子及其_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概磅礴,论证严密,富有劝说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进展有很大影响。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留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概。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3.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稍作朗读指导。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
20、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探讨,质疑、解疑。3.老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学问。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探讨、沟通。)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六、探讨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概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他主张:国君
21、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5 1、学问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2)让学生熟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
22、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一、情景导入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探讨点拨,师生互动。五、教具预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支配:1 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量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23、。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 372公元前 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7篇,计 261 章,约 35000 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_、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进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三、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郭(gu)粟(s)亲戚(qng qi)2、复读课文,留意读出语句的停顿。3、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老师评点)1、学生分组探讨,作出回答。2、学生听讲,思索,到底是什么方法?3、找一名一般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洁介绍。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熟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