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模板汇编6篇.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孙权劝学》教案模板汇编6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权劝学》教案模板汇编6篇.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模板汇编 6 篇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 篇篇 1 1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二、学生自读课文。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
2、,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思考讨论: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 7 是怎样表明的 7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
3、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五、背诵课文。六、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 篇篇 2 2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
4、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2 2、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3 3、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4 4、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5 5、教学工具:、教学工具:PPT、录音、图片6 6、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一课
5、时7 7、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 作者、作品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检查生字词卿 qng 岂 q 邪 y 孰 sh 遂 su 更 gng 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学生齐读课文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出责备的
6、语气(3)“卿言多务,孰若孤?”语重心长。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读出自豪的语气。疏通文意初,权 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掌 事,不可不学!”蒙 辞 以军当初 对说 当权 推辞 用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 邪!事务 难道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通“耶”,语气词但 当 涉猎,见 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只 应当 了解 历史 罢了 谁 比得上以为大有所益。”蒙 乃 始 就学。及 鲁肃 过寻阳,与蒙论 议,以(之)为,认为这样是 于是、就 从事 到了时候 讨论 议事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7、!”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重新 为什么见事 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认清事物 迟 于是 拜见 表顺接,然后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很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
8、朋友就分别了。合作探究1、孙权如何以自身说法,劝吕蒙学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阿蒙由不学到就学,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有勇有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现实生活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体验反思1.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谦虚、听从劝告,好学、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A 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
9、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C;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延伸拓展: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板书:板书:劝学 就学 赞学孙权 吕蒙 鲁肃孙权劝学教案孙权劝学教案 篇篇 3 3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关键字词,积累并运用成语,顺畅翻译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抓住具体的描写手法,揣摩人物生动的形象,在自主质疑和合作探究中分析文章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悟文章中小故事蕴含的深刻大道理,从中受到教育启示。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想象揣摩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以及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形象;
10、难点是鉴赏详略得当、侧面衬托以及即事说理的艺术特色。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注重以对话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范本。文章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进长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即事说理,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读书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引导意义。三、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感受到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常常认识问题还不够全面,又侧重于感性认识。所以还需进一步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
11、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好课文,并通过朗读、质疑探究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与心理,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以培养认知感悟和理解鉴赏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激趣感知师: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这样评价过一个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曹操也曾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那你们知道这位备受众人称赞的人是谁吗?DD 对,他就是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可能,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作为帝王霸气的一面,那么他在生活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1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师板书课题)(二)朗读成诵,文从字顺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并板书文中认为难读的字音,大家齐动手解决。学生板书:卿(qng)岂(q)邪(y)遂(su)孰(sh)(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预习课文时应养成查找工具书和看课文注释的习惯。)2.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范读,师生齐读。3.落实翻译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的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先把自己认为不好翻译的词句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请做好记录,一会儿提交全班讨论解决。(教师巡回指导,生合作解疑)(幻灯片明确)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DD 注意通假字。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DD
13、注意一词多义。邪:通“耶”,反问语气词表示“吗”DD 注意语气助词。吴下阿蒙、刮目相待DD 注意成语的解释。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借助注释第一招,古今词义需比较;一词多义细选择,语境推断最重要。(生齐读,强化记忆,掌握方法)(三)质疑解惑,理解课文假设你把同学们当作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你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教一下他们。生:(1)司马光先生,您写的是孙权劝学,为什么还要写鲁肃赞学呢?明确:(抓住文章主题,重在一个“劝”字。孙权劝学的描写详细具体,看似鲁肃赞学多余。其实写鲁肃的赞学,有着多重作用。一方面,文章如只到“蒙乃始就学”,何以见吕蒙的长进,进而体现吕蒙的善学以及孙权的善劝呢?这是侧面衬托
14、的作用。另一方面,鲁肃赞学还使得文章故事更加完整,摇曳生姿,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给人启迪。)(2)您为什么不具体地写吕蒙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呢?明确:(写鲁肃赞学已经体现了故事的完整性,如果还要写吕蒙是何等的勤奋好学,未免重复多余,而且使得故事流于俗套,没有趣味性。只寥寥一笔,不仅承上启下,更显得详略得当,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3)您为什么结尾又写了鲁肃拜见蒙母并与吕蒙结友呢?明确:(写鲁肃拜见蒙母,不仅体现吕蒙因为读书变化很大,说明孙权劝学的成功,还能表现出鲁肃的敬才和爱才的美好品德。具有教育启迪意义:读书可以改变自己,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敬重。)(四)情景再现,分析形象1.设计独白,情景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孙权劝学 劝学 教案 模板 汇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