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pdf
《2022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pdf(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2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二年级同学来参观博物馆啦!出示图。每个班级都由 2 名老师带队。四个班级的中队长都站在本班队伍的最前面,打着自己班级的班牌:二(1)班 35 人,二(2)班 32 人,二(3)班 37人,二(4)班
2、 34 人。同学们站得整整齐齐,正等待尽管呢仔细观察,画面里蕴涵着好多数学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出示并板书课题第1 1页共4343页二、自主探究:1、二(1)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学生汇报:(1)理解题意并列式。求总数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5+2=(2)用口算。先把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数再与30 相加,即5+2=7,7+30=37,所以 35+237。(3)摆小棒计算。3 捆=30 根5 根+2 根=7 根7 根+30 根=37 根所以 35+2=37(4)用竖式计算先从个位加起,5+2=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上的3 直接落下来,写在
3、得数的十位上。2、二(1)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1)理解题意并列示:35+32=(2)口算。30+30=60,5+2=7,60+7=67,所以 35+32=67。第2 2页共4343页(3)借助摆小棒计算。(4)用竖式计算。先从个位加起,5+2=7,7 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再算十位上 3+3=6,结果写在得数的十位上。归纳总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三、拓展运用:1、计算下面各题。54+4 21+7 24+3 46+362+17 35+24 13+84 44+402、数学医院:17+219 50+656 42+3451 7
4、 5 0 4 2+2 +6 +31 9 5 6 4 524+61=53+22=37+40=2 4 5 3 3 7+6 1 +2 2 +4 08 5 7 5 7 7教学反思:有过之前的学习基础,很多孩子口算就可以直接算出结果。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2第3 3页共4343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计算:36+21 23+7
5、5 56+30 4+52二、自主探究:1、出示 35+32,学生试算。交流算法。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 超过了 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 1,也可以从这个 1 加起。4、比较 36+21 与 36+35 有什么不同?5、计算 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 0 可不可以第4 4页共4343页不写,为什么?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
6、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三、拓展运用: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3 8 6 7 1 7 9+3 9+4+5 3+3 63、数学医院:4 9 2 1 6 5+4 4+3 9+3 58 3 6 1 0 0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4、图形计算。5 3 4 7+()+()+()+()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第5 5页共4343页2 4 7 3 2+6 9+9+2 8+6+9 4 8 6 6 0 5 5 9 9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7、是部分学生数位对不齐,进位之后忘记向十位进一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3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德
8、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第6 6页共4343页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13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
9、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第7 7页共4343页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2、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
10、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二、新授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1、我们现在有直尺作为测量工具,那在古代没有直尺,人们又是如何测量物体的呢?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古代的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果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打算怎么测?播放课件认识“庹”、“拃”以及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第8 8页共4343页2、同一事物,选择测量的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3、用拃作长度单位量课桌长度。(1)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发现:师生量得的结果不同。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2)比较学生的拃和老
11、师的拃的长短。学生的拃短,老师的拃长。发现: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3)得出结论: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要想得到一个准备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通过我们一起量桌长这个实践,我们发现:古代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比如“庹”和“拃”)去量物体的长度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测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归纳总结: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究竟有多长。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就引出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尺子。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1、观察直尺,认识 1 厘米。第9 9页共4343页尺子是我们测
12、量长度的工具,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认真观察,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播放课件认识尺子2、借助实物感知 1 厘米的长度。提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圆珠笔的粗细、钥匙柄的直径)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也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食指宽大约 1 厘米 田字格宽大约 1 厘米 图钉的长大约 1 厘米提问:请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看谁能找到我们身边更多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数字 0-1 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 1 厘米,(教师用拇指和食指区间比划 1 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
13、是1 厘米。3、观察上面的实物特点,发现规律。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4、量一量教材上的纸条的长度。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数字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第1010页共4343页5、用身体量一量步、庹、拃。6、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哪到哪是1 厘米。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几厘米,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7、量一量。8、作业板书设计:厘米和米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庹、一拃、一个脚长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cm教学反思:学生之前有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经历,所以本课在教授时难度不大,学生也易于接受。
14、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4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米的长度观念。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第1111页共4343页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 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15、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如果我想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 1 厘米 1 厘米的量是不是太麻烦了,那谁有好办法呢?(引出“米尺”)结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二、感知 1 米有多长(1)那1 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观察米尺,感知 1 米的长度。(2)实物对比,感知1 米的长度。女孩 1 庹长约 1 米,男孩的身高比 1 米还多一些。(3)在米尺上看看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通过观察或数数,发现 1 米里一共有 100 个 1 厘米。因此 1第1212页共4343页米=100 厘米。反过来 100 厘米=1 米,也就是说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结论:测
16、量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 100。三、拓展运用:1、教师出示1 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 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3、1 米()厘米 100 厘米()米5 米()厘米 200 厘米()米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板书设计:认识米、厘米和米长度单位:米m1 米=100 厘米教学反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 1 厘米的概念
17、。本节课上,第1313页共4343页学生通过实物能够感知 1 米的长度,也能够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学生通过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交流、实践,形成理性认识。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5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
18、:“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第1414页共4343页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自主探究: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情境图解读: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教师在黑板上画一
19、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实物感知线段: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两端有端点的线。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2、线段可以度量吗?试量课本第 5 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 0 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第1515页共4343页数是几就是几厘米。观察图形,总结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3、画线段。用手势表示 3 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 3 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总结:从尺的 0 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 3 厘
20、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 3厘米。三、拓展运用: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3、画一条 5 厘米长的线段。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板书设计:线段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叫做线段教学反思: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第1616页共4343页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67
21、 页。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2、知道 1 厘米、1 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二、自主探究:第1717页共4343页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谁能比划一下 1 厘米有多长,1 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22、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出示习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 13 米?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3 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可能这么矮。借助参照物判断:我 1 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 13 米高。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 米。三、拓展运用:1、拿一张纸条,量出 3 厘米、5 厘米、10 厘米。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3、练习一第6 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4、
23、练习一的8 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5、第 9 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6、第 10 题,先估计,再量一量。第1818页共4343页开放题:1、数线段。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教学反思: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4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知识与能力: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4、。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第1919页共4343页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口算卡片,课本插图。本单元可用 4 课时进行教学。1
25、看木偶戏教科书第 24 页例 1。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第2020页共4343页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教科书第 13 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一、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级 数学 备课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