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学数学教案七篇.pdf
《2021年小学数学教案七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小学数学教案七篇.pdf(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1 年小学数学教案七篇年小学数学教案七篇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篇篇 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 1 千克(kg)=1000 克(g)。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2、(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 1 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
3、约是 1 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 1 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 1 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 2 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 5 枚 2 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 1 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
4、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B、感知 1 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 1 千克的物体。那么重 1 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 1 时,表示 1 千克,指向 2 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 1,应是多少呢?小 5 呢?1 千克后的小 5 呢?(Kg 表示什么?g 表示什么?)(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 1 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 1 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
5、再数一数有多少个?(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 2 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5)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一题和第四题C、千克与克的关系。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一袋精盐是 500 什么?再拿一袋,现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盐是 1 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说一袋腌制盐和两袋精盐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加上什么符号呢?1 千克=1000 克 1Kg=1000g(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但单位不同)那么现在你说1 千克里有多少个
6、1 克呢?小结:克与千克有着这样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脑筋急转弯出示练习十八的第五题(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1、判断(1)一个乒乓球约重 15 千克()(2)小胖今年 7 岁,约重 2 千克。()(3)1 千克铁比 1 千克棉花重。()(4)小红的体重是 35Kg。()(5)一箱苹果重 300g。()(6)克和千克都是长度单位。()2、称一称同学们,称体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单位?(千克,人比较重)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我们来称一称吧!请三名同学上来,猜猜谁最重,谁最轻。分别称出体重,找出最轻和最重的。老师建议:希望瘦小的同学不要挑食,过胖的同学要科学饮食,人人争取有个健康的身体,好吗?4、
7、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吸引来了一头可爱的小猪,紧接着来了一只大公鸡,大公鸡还下了一个大鸡蛋,它们来是想让你们帮助它们解决一件它们的烦心事,你们愿意吗?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们的体重给弄混了,你们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重量吗?(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1、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2、概括: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而且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除了今天认识的克与千克,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吗?(可以向学生介绍斤、两、公斤、吨)(五)课后实践同学们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体重,再问问妈妈你出生时的身高
8、和体重,制作一个自我小档案,体会一下妈妈养育你所付出的艰辛,让我们用成绩来回报父母。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篇篇 2 2教学内容:书第 5051 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试一试第1、2 题,练一练第 1、2、3、4 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 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1 升=1000 毫升。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教学难点: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教学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
9、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填空:30 厘米=()分米 5 米=()厘米2 平方米=()平方分米 45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计算:(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 5 分米,宽 4 分米,高 3 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 30 平方米,高是 2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二、探究新知1.质疑:猜测一下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3.探索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1)说一说:你准备怎
10、样利用学具来操作。(2)四人小组活动。(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 排摆 10 个,每层正好摆 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 100 个。高是 1 分米=10 厘米,盒子里正好摆 10 层。(4)师:如果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改用厘米作单位呢?(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据学生回答板书:1 分米 3=1000 厘米 3师:1 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 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你还能想到什么?据学生回答板书:1 升=1000 毫升4.探索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2)四人小组交流。(3)抽生汇报,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述准确
11、、完整:体积为 1米 3 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 1 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 10 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 101010=1000 分米 3,1 米 3=1000 分米3,1 m3=1000dm3。三、新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书第 50 页试一试第 1 题,独立完成。2.书第 51 页试一试第 2 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较。3.书第 51 页练一练第 1 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书第 51 页练一练第 2 题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5.书第 51 页练一练第 3 题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
12、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 605040=1_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 立方分米。6.书第 51 页练一练第 3 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板书设计:体积单位的换算30 厘米=()分米 5 米=()厘米2 平方米=()平方分米 45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1 分米 3=1000 厘米 3 1 米 3=1000 分米 31 升=1000 毫升 1m3=1000 dm3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篇篇 3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
13、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2、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重点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活动导入现在大家猜个谜语:母子两边分(学生回答:分数)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再认识)2、复习导入,出示图形:提出复习要求:仔细观察这 3 个图形,说出这 3 个图中阴影部分是什么分数,它们各表示什么?(1)图 1 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 1 份,用分数 2 分之 1 来表示。(2)图 2 表示把这个图
14、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 1 份,用分数 3 分之 1 来表示。(3)图 3 表示把这个图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 1 份,用分数 4 分之 1 来表示。(通过让学生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学生以有知识的起点。)3、他们的回答都非常准确,说明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老师想看看今天大家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1、老师这儿有三份圆片,你们能从每一份中分别拿出全部的 1/2 吗?提出观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 6片、4 片和 3 片。)(学生可能的回答)(1)都是 1/2,怎么
15、拿出的片数不一样?(2)为什么三个同学拿的数目不同?2、小组合作活动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圆片的 1/2,拿出的片数却不一样多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然后小组交流一下。(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2)小组交流(3)学生代表汇报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验证:现在请刚才的 3 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 1/2 又是多少?这时要乘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一”。并举例说明,比如,一堆煤,一把铅笔,一个苹果等,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单位 1 或整体
16、1。(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强调平均分,深化对分数的理解。)3、总结归纳(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2)学生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一份圆片的 1/2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圆片平均分成 2 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 1/2 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些物体,可以是一个计数单位,学生没学过 把多个物体看作“1”这部分应有所强调,这里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来理解单位一或整体一。这里要让学生
17、明确分数不像以前学的数那样很多情况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两个数间的关系就可以,不一定要概括出什么语言四、理解应用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 2 本书。出示挂图:师:淘气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 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2、阅读教材 34 页的“画一画”画出每个图形的 4 分之 1,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总结)提问:为什么 4 个方格可以用 4 分之 1 表示,1 个方格也可以用 4 分之 1
18、 表示呢?(学生可能的回答)生 A:把 4 个方格平均分 4 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 4 分之 1来表示。生 B:我把1 个方格平均分成 4 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 4 分之 1 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五、巩固练习1、指导阅读:书上第 35 页第 1 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独立完成,指名回答。(简单复习分数的意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说出 12 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2、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 35 页第 2 题。(老师巡视检查)3、出示教材第 36 页第 5 题,在交流中请学生说说理由。(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数感。如果学生遇到理解困难,
19、可以借助事先准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后由学生代表汇报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4、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完成 36 页第 6 题思考: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练习,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5、总结汇报: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分数即表示一种关系又表示具体数量,分数只有带上单位才是一个具体的数(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板书设计:分数的再认识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12 片 1/2 6片 8 片 1/2 4片 6 片 1/2 3片 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小学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