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8运动生理学教案.pdf
《13-18运动生理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18运动生理学教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一节 概述一、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1.运动负荷的本质:刺激反应2.运动训练的影响运动训练对机体的影响实际就是结构与机能的破坏重建过程。3.运动能力的提高实质:身体的适应性变化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一)耐受性机体耐受程度的影响因素:1.身体机能在运动后的恢复情况2.训练课的强度与密度 3.训练过程中的恢复程度(二)疲劳疲劳阶段的影响因素:1.身体机能的恢复情况2.训练课的强度与密度3.训练课的训练总量以及负荷类型等(三)恢复疲劳越深恢复时间越长。(四)超量补偿训练课后若安排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在身体结构和机能重建完成后,运动
2、中所消耗的能源等物质以及降低的身体机能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作“超量补偿”或“超量恢复”。影响因素:1.疲劳程度 2.训练课的密度(五)消退主要取决于超量恢复的程度。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运动负荷安排不当对训练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表现:1.连续运用大强度训练刺激而恢复不足2.运动负荷过小或训练频度过低第二节 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1.概念 所谓超负荷是指当运动员对某一负荷刺激基本适应后,必须适时、适量地增大负荷使之超过原有负荷,运动能力才能继续增长。这个超过原有负荷的负荷即为超负荷。2.意义 运动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地施加运动负荷,使运动员的运动能
3、力获得不断增长。而运动能力的提高,实质上就是对抗负荷能力的提高。这样看来,运动训练的过程,意味着需要不断精心调控训练负荷的过程。对负荷强度的把握,是训练是否有效的关键。对于超负荷理论的透彻理解与把握,直接关系着:每节训练课的设计,包括负荷强度、运动量以及负荷方式等;每个小周期训练的安排思路,该小周期中各节训练课负荷的变化以及搭配;减荷阶段的安排,训练周期中不同减荷阶段的安排与时间长度等;对增加负荷适应状态的评价,据此不断调整训练课安排。对运动训练效果的评定,据此改进负荷安排并修正训练计划。二、生理学分析超负荷原则是基于人体机能对运动负荷刺激的基本反应与适应规律而提出的。简单说来,在给机体施加一
4、个较大运动负荷的初期,机能反应较强烈,训练效果也比较明显。但随机体对该训练负荷的逐渐适应,机能反应便会越来越低,训练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在此情况下若要继续提高运动水平,则必须适度增加运动负荷,以期引起新一轮次的反应及适应过程。依此周期不断循环,即为超负荷的基本内涵。更确切地说,所谓超负荷,实质上是指循序渐进地增加负荷,使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在不断进行的反应-适应过程中,逐渐提高到最大运动潜能。运动能力要不断提高,负荷不断增长是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运动负荷应不断超过原有负荷。但超负荷并非指过度负荷,而是指在不引起机体机能衰竭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刺激机体,使之发生最大的适应性变化。这就意味着,在运动员机
5、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运动负荷必须足够大,训练频度必须足够高。合理应用超负荷原则是影响运动训练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对其尺度的把握不仅直接影响运动员每节训练课、每一小周期、中周期、大周期的训练效果,而且会对运动员一生可能达到的最高运动成绩甚至运动寿命产生直接的影响。1.不同超负荷时身体机能状态的差异不同超负荷安排时身体机能会出现不同的变化。2.不同超负荷时身体机能发展的差运动训练所采用的超负荷是否适宜,直接关系着运动能力的增长速率以及运动员能够达到的最高成绩。突增式超负荷安排 渐进式超负荷安排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一)训练课中的超负荷的应用(二)训练阶段中的超负荷的应用 1.每一负荷维持一段
6、时间2安排减荷小周期3安排减荷小阶段第三节 恢复原则的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恢复原则是指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只有当运动员得到适宜的恢复,才能保证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恢复的主要意义在于:1.运动训练后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恢复,就根本不可能产生训练效果;2.运动员在训练后的恢复速率,决定着整个训练计划的执行;3.训练后连续恢复不足,会造成过度疲劳,严重者会导致各种运动性伤病。二、生理学分析1.恢复与结构机能的重建2.恢复与训练效果3.恢复与负荷4.恢复与疲劳5.恢复速率与体能发展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一)决定恢复时间的因素安排恢复时间时,个体特征,疲劳程度和所动用的供能系统要注意考虑下
7、述因素:从事简单活动与复杂活动相比,前者恢复速度较快。训练程度越高,训练中疲劳发生越晚。工作性质也影响着恢复速度。完成复杂活动疲劳的发生时间较之简单活动要晚。(二)训练课后的恢复每节训练课都会有疲劳以及代谢产物的积累。在每个小周期最后一次训练课中降低负荷,以便消除前面训练课尚未完全消除的疲劳。训练中必然会安排一些大负荷训练课,并由此造成机体深度疲劳,并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注意在训练课后安排一些促进恢复过程的活动(整理活动),以加速疲劳的消除速率。注意训练课后的营养补充以及不同功能的恢复速率。采取各种恢复手段加速恢复。(三)过度训练的消除过度训练是由于长期的疲劳堆积而得不到及时清除所致。1.轻度
8、过度训练的消除2.重度过度训练的消除第四节 周期性原则的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1.概念指的是将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计划划分为时间长度不一的各种周期,每个周期赋予不同的训练目标,训练过程在不同层次上周而复始的进行循环。2.意义整个训练和比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使运动员得到最佳发展使训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二、生理学分析1.训练内容与训练时间2.身体素质发展与保持3.训练与比赛第五节 个体化原则的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1.概念指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每名运动员所独具的身体能力、专项特点、潜质、学习特征等各方面的特点,设计出适合每名运动员特点的个体化方案。2.意义二、
9、生理学分析及应用。1.不同个体适应运动负荷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运动员在训练负荷适应性方面是有差异的。2.不同性别运动员适应运动负荷能力的差异3.运动员不同生理机能状态适应运动负荷能力的差异 1.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应激(一)概念高原是一种低气压、低氧、高寒和高紫外线辐射的特殊环境,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殊的应激刺激作用。(二)高原应激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结合实例解释不同高度的高原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1.最大摄氧量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因海拔高度及运动项目不同而有所差异。2.肺通气量从平原到达高原时最重
10、要的反应就是由于氧分压下降所引起的肺通气过度。肺通气的增加提高了肺泡氧分压,有利于氧的运输。3.心血管反应初期,心率和心输出量增加而每搏输出量没有变化。平静时,心率一般为70 次/分。4.高原反应症初到高原,机体因缺氧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会出现头疼和呼吸困难等所谓急性高山病。这主要是脑缺氧引起的。二、高原服习1.概念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成为高原服习。2.高原适应的调节机制结合人体生理学知识讲解高原适应的调节机制。肺通气量的增加和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成增加以及局部循环和细胞代谢的变化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结合
11、目前国内外有关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机能影响的报道,综合分析高原训练的运动性缺氧和高原性缺氧的共同作用使各器官系统产生了生理学的适应表现。(一)呼吸系统每升高 1000 米,最大摄氧量则以 10%的比例下降。(二)血液系统1.血红蛋白和红细胞2.促红细胞生成素3.血液流变学指标4.红细胞变形能力5.血乳酸变化(三)心血管系统在高原以极限和次极限强度运动时,最初反应是心率和每分输出量比平原增加50%,但数天或者数周后,随着携氧能力和对氧气的亲和力提高,最大心率和心输出量均有所增加。在高原居住的居民其血压略高于平原居民。(四)骨骼肌1.骨骼肌的毛细血管和酶活性2.肌红蛋白浓度3.体重和体成分4.肌肉缓
12、冲能力(五)免疫系统(六)内分泌系统1.儿茶酚胺2.血清睾酮和皮质醇四、高原训练的要素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动向解释高原训练的要素和方法、手段。(一)适宜海拔高度理论上讲 10003000 米的高原训练都有效。近年来国际上已经基本认同最佳高度 20002500 米。(二)适宜训练强度遵循原则:1.运动员水平2.比赛强度3.下高原后的平原强度要比高原强度高4.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阶段(三)训练持续时间最适宜的持续时间为 46 周。(四)出现最佳训练效果的时间(五)训练效果评(六)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二节 热环境与运动能力一、热应激与适应(一)热应激的生理反应1.心血管反应2.发汗增加3.尿量变化尿量减少或
13、无尿。4.内分泌激素对应激反应5.代谢变化6.耐力下降(二)热服习1.概念在高温与热辐射的长期反复作用下,人体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产生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成为热服习。2.热服习的生理反应出汗阈值下降、出汗率增加、排汗能力增强肾脏和汗腺对Na+重吸收增加心功能改善,每搏输出量增加二、热病及其预防1.脱水2.热痉挛3.热衰竭4.中暑5.热病的预防第三节 冷环境与运动一、冷应激与运动1.在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机制2.冷应激对机体的影响二、冷服习1.冷适应的特征2.评定冷服习的方法产生寒颤的皮肤阈值测量手和足的温度观察在寒冷中睡眠的能力第四节 水环境与运动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1.能量代谢2.呼吸机能3.心血
14、管机能二、对水环境的适应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第一节 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由于长期系统运动所形成的运动员生物学特征可表现在安静状态、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的恢复期,并因其运动项目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结合实际解释有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各器官机能的特征,作为评定运动效果时参考的理论依据1.骨骼特征运动训练对骨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骨密度(BMD)的变化方面2.骨骼肌特征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肌肉的功能性肥大和肌力增加。卫星细胞、生长因子和RNA 等细胞和物质的增加。3.血液循环特征运动员的血液指标与一般人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仅在
15、某些项目如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中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有所增加、个别酶活性高于常人的现象,而在心血管形态和机能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于常人的特点。4.呼吸机能特征安静状态运动员的肺活量明显高于普通人,呼吸频率减少,呼吸深度增加,但肺通气量一般并无差异。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运动员在机能动员、完成定量负荷和最大负荷时的机能变化等与一般人相比有明显的特点。结合运动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和回答有训练运动员进行定量负荷时机能反应特点,作为评定运动效果时参考的理论依据。1.运动员的机能动员特点2.定量负荷时机能特点3.最大负荷时机能特点第二节 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 18 运动 生理学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