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教育学理论发展及变迁(全集)(共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中外的教育学理论发展及变迁(全集)(共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选择题: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前教育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抽象概括的层次比较低,具有阶级局限性。) 西 方 中 国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孔子:论语 无名氏 中庸、大学毕达哥拉斯:金言 孟子:孟子 朱 熹:四书集注柏拉图: 理想国、美诺篇 老子:老子 王守仁:传习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 庄子:庄子 乐正克:学记 朱熹四书集注 韩 愈:师说 乐正克学记:成书于战国末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不足: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也没有形成专
2、门的教育学语言。(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7世纪到19世纪末)主客观条件:有三个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创立标志:五个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结果;组织机构。 英国哲学家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实验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与其他学科并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独立探索的标志。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
3、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变成“机械”的东西。(“真知灼见”:明确真实的概念,一种理性的态度和知识)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1806)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第一本有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实践哲学。赫尔巴特还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最终使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画:绅士教育理论法国思
4、想家卢梭爱弥尔: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反封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化”德国福禄培尔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教育论 (3)、20世纪以来展教育学的发展(教育派别: 实验、文化、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教育学)实验教育学、代表: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主要观点:反对强调思辨的教育学;运用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 教育实验三阶段:提假设实验阶段,定计划应用阶段,证明结果准确性; 教育实验在学校实践中进行;定量研究、缺点:过于量化,不能够涵盖教育学问题文化教育学流派、 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的教育学的
5、可能 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 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主要观点: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 教育应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目的是促进“社会的个体化”,用“陶冶”、“唤醒”方法、特点: 在反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实践性不足,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忽略教育中的客观事实。实用主义教育学流派、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基本观点:(与传统教育学相比较) 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与生活合一 ; 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 学校即社会; 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堂,而非学科知识体系; 师生关系是以儿童为中心; 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6、缺点: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忽略教师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流派、代表人物: 我国的杨贤江(1895-1931)著有新教育大纲(1930年) 前苏联的凯洛夫(1893-1978)著有教育学(1948年) 、基本观点: 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受制于社会劳动的方式与性质; 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过程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方法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缺点:容易造成简单化和机械化批判教育学流派、代表人物: 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7、、基本观点 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具有“不公平、不公正”性; 教育的阶级性; 人们已经丧失对教育阶级性的“意识”; 崇尚对人类意识的“解放”; 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重点考察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问题、缺点:有“破” 无“立” 2、教育制度(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它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 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现代学制: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20多
8、年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我们现在正在走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大趋势。论述题:1、 什么是有效教学的标准和因素?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标准:、有效教学是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以最优化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教学,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和目标观,在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素质建构的基础上,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或组织创造性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思维挑战和实践探索发展认知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通
9、过对话、提问、分享观点等教育方式来表达与交流师生观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应变能力。 、有效教学是关注教学效益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有效教学是需要教师的反思与探究的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创新精神。 因素:教师的人格特征、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学生行为的条理性、合理性,尤其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等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相关。 2、关于班级组织。P277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一
10、)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知识及认识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兴趣态度的发展、社会技能的发展满足需求的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3、怎样建设班集体?、确定班级发展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为导向,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班集体的价值追求成为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标尺,使学生能全面发展。同时,在制定班级目标过程中,班主任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有利
11、于营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班集体。、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科学地诊断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现状;重视班级骨干队伍的建设,丰富班级管理角色;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采用群体心理疏导或首领角色转换等使它的目标、价值规范等与班集体整合。、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协调好班集体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以及班集体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协调好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间的关系。、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开展丰富多样、贴近社会生活的有益活动,让学生发现、尝试、锻炼和表现自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通过制定相关的人性化班规,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行为的
12、习惯,树立良好班风,营造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环境。4、教师专业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要求:、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在感受和理解教育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素质。、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提高自身教育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在职业生活中
13、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5、关于教育目的的认识。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科教兴国”的思想)、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目的性
14、质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教育目的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不同的社会制度,教育目的是不一样的,如封建社会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教育目的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教育目的受到一定社会、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它还要受到教育对象的制约。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也必然要考虑,比如所强调的素质重点就可能不一样。特别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更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总之,教育目的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反映统治阶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最终要维护其统治。 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可以引导和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培养理想学生); 、
15、教育目的能够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影响内容方法);、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总之,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所要达到的结果和归宿。分析题: 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并激发学习的兴趣,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启发积极思维;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唤醒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责任感,激励教师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恶劣紧张的师生关系,造成师生之间的互不
16、信任、彼此戒备,将会干扰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处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动作用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建立教师威信2、关于教育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师生关系只要表现在:、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文化授受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是整个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组织者,是教师领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是受教育
17、者,有一定的选择权和自我决策权,但总体上应理解并配合老师,教师与学生有平等的对话和交往的关系。、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系等。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彼此感到愉悦、相互吸引的融洽、和睦的关系,现实中,师生人际偏见、情感冲突、个性对立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引发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师生关系的特征:、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2、 教育作用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教育能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具有生活指导、授予人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作用,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在教育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的影响下融入社会,并获得谋生的本领。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使人获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自主能力,使人在教育中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并能开发自身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创造。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使人的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