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
《第8课 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选必一从礼法之争到礼法融合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为应对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新的学科要求,即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历史学科的教学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其它相关素养皆各有指向性,并最终汇聚为价值观的积淀与反映。即便如此,高中历史的教学仍然需要在脚踏实际的基础上,融合已有的经验,渐进式的走向新的阶段。课堂上的系列教材、用语、多媒体以及板书等,依旧是目前必须依赖的手段。鉴于初中历史的学习重事件、故事,学生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可能稍感无趣与枯燥,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此,引导式教学并穿插有
2、新时代特色的手段应是一个可行的尝试。教学背景分析(一) 教学内容整合分析本课是统编版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本单元基本线索为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的开篇,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展现了礼治与法治从纷争到融合之路,以时间为顺序,以法治和礼教两种社会治理手段的选择为线索,阐述了从先秦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发展历程。在大单元“法律与教化”的指引下,基于“礼法结合”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这一论断,将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处理,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礼法之争”
3、,主要讲述西周至秦朝时期古人对“礼治”与“法治”的探索与实践,并思考其失败的原因,为第二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礼法融合”,其中包括西汉的“以经决狱”、魏晋时期的“引经注律”以及唐代最终完成了“礼法合一”,以及宋至明清时期乡约教化新发展。(二) 学情分析在高一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早期政治”、“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独尊儒术”、“隋唐封建国家的发展”、“宋明理学”、“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等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深入的教学。但高二选科后我们应该在高考素质教育的引领下进行深入探讨,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应当深挖教材史料,设置探究活动,培养学生
4、学科素养。教学目标1.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2. 学习目标:能通过自主构建时间轴了解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从礼法之争到礼法融合的发展过程,建立基本知识框架,培养时空观念。能通过“穿越时空的审判”活动,在历史情景时空背景中理解法治与教化“礼法并用”的发展过程。能通过阅读史料并互动探究对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在各时期的发展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通过学习本课认识中华法系礼法并用的特征及意义,汲取国家治理法治与教化更积极的价值,知晓其
5、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中做出的重大贡献,理解今天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素养目标: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一) 教学重点历代王朝在法律和教化方面的主要举措(二) 教学难点“礼法结合”治理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互动讲授法、探究讨论法、史料研习等。 以云南“陈荣刚案”为线索贯穿了解全文。首先通过视频了解案情,然后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构建每个时代社会治理的时间轴,然后进入学生活动“穿越时空的审判”,设置历史情景结合教材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时代特征;其次,以史料对每个时代的礼法纷争与融合进行探究,或师生互
6、动、或小组探究、或自主思考,理解每一个时代礼法之争与和的特征与意义,同时对每一小组学生的判词及依据对应到这个时代来进行判断你的审判是否符合这一时代;最后,给出云南省中级人民法院的判词,让学生了解今天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精神,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礼法融合与今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关系,最后以习大大的话点明今天的社会治理也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既需要法律底线的维护也需要道德教化的提升,双管齐下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及案例2010年云南“925陈荣刚案”引入新课:2010年,云南安宁发生重大“杀子碎尸案”,在警方努力下,案
7、情很快水落石出:被害人陈荣刚从小娇生惯养,吃喝嫖赌五毒俱全,虐待妻子孩子甚至给父亲下毒,家人最后不堪忍受将他杀死并碎尸扔到湖中。案件发生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被害人罪有应得,家人不堪忍受而杀子应得到谅解无罪释放,也有人认为不管如何杀人就应该偿命,还有人提出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古代,根本就不会被定罪。你认为呢?以社会重大案件导入,并激发学生思考;同时为学生活动“穿越时空的审判”奠定基础。让学生结合当下热点案例引入新课(既具有教学导入作用,也能引导学生价值观)“穿越时空的审判”1. 根据课前预习在黑板上与建立本课时间轴;2. 学生活动:“穿越时空的审判” 如果云南杀子案发生在古代,不堪忍受的
8、父亲作为凶手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根据我们时间轴的分期,每组挑选一个时期,穿越时空进行审判。如果你是那一时间主管刑狱的官员,你会如何审判?教师示范,学生分组讨论两分钟,在六分钟之内完成展示。3.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出古代法治与教化发展的两个阶段:从“礼法之争”到“礼法融合”。建立时间轴,确定穿越的时期。学生分为十个小组,以黑板上的时间轴为线索,分别选择不同的时期,穿越时空担任法官审判案件。要求:小组内部讨论,写出判词及法律依据(有理有据有节) 首先建立时空观念;激发学习热情;构建历史情景完成基础知识。壹、“礼法之争”一、春秋第一次礼法之争1.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春秋时期子产与孔子的礼法之
9、争,设置问题:材料: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子产)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 摘自左传昭公六年问: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的理由有哪些?其根本目的是什么?二、战国第二次礼法之争2. 战国时期的两场对话孟子见梁惠王商鞅见秦孝公问: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孟子和商鞅的不同治国主张,谁会被当时的君主接纳?为什么?提示
10、:春秋战国大动荡大纷争之世,儒家理想化的道德教化不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法治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然而,秦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法家严刑酷法,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秦二世而亡。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带问题阅读图文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教材归纳出答案。师生互动(知道从西周礼乐制度到春秋社会变革,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成文法;同时了解礼治和法治都是国家治理的手段)学生通过解读两幅图以及图上的材料,结合高一知识及教材第44页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师生互动,通过追问了解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最后明确法治更适合动荡乱世迅速取得国家治理的效果)基本内容结束后,对“春秋战国小组”同学的判词进行评价。进一步理解这一时期的礼法之争
11、。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史料实证意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增强逻辑思考和推导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每一阶段探究结束后,对“穿越时空来审判”的判词展示进行评价,进一步理解每一时期礼治与法治的特点。贰、“礼法融合”1.汉到魏晋:从儒法合流到引经注律材料1:时有疑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