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训练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训练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训练检测卷-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训练检测卷一、单选题1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泰誓中记载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体现了尚书具有()A重农观念B民本思想C民治思想D民生主义2南宋末年,文天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79年,崖山之战,大臣陆秀夫宁死不降蒙古铁骑,携小皇帝赵昺蹈海而逝。这些言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宋代社会危机严重后果B理学对士人品格的塑造C民本思想影响深远D儒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3韩愈在原道中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由此可知,韩愈对“道”的解释意在(
2、)A复兴儒学B推动佛教本土化C传播道教D阐明天理的内涵4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学者在齐国稷下学宫,自由讲学,著书立说。作为稷下学者论文集的管子,属于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但其中的任法篇也说“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这表明()A道家奉行以法治国思想B齐国私人讲学风气兴盛C战国思想流派彼此融合D儒法学派受到民众推崇5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论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在新中国的外交中,践行这一思想的成就是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B提出“一国两制”创举C发起了“不结盟运动”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6近代中国在文化反思上,经历了“文化自卑”向“文化自强”的转变,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
3、“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古今”“中西”之争异常激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A本土性B包容性C连续性D多样性7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及实践()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B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D兼具学术研究和政治统治双重功能8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提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认为“离开
4、众庶,则无英雄”。他又说:“真正的解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冲决,把它打破,从那黑暗的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李大钊的这一思想()A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革命同等重要B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C认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符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9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气节。对这种民族精神产生影响的思想是()A黄老之学B董仲舒新儒学C佛道思想D理学思想10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从前殷先王惧怕上天
5、和小民的力量,所以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这表明,周公()A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B要求官员了解百姓疾苦C重视对诸侯王的控制D具有“明德慎罚”的思想11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巫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B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C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D认为儒家思想影响力较小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以人为本B天人合一C崇德尚贤D天下为公13“目极千里兮,伤心悲”“渐老念乡国,
6、先归独羡君”“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A天人合一的精神B爱国忧民的情怀C自强不息的态度D革鼎创新的思想14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15春秋时期,“言仁必及人”成为一种新的时代思潮,“仁”与“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A中国人文精神开始发展
7、B研究“人”成为独立学科C各流派把仁作为研究的重点D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162022年7月深圳博物馆举办的理解三星堆展览,展出了四川三星堆青铜神树、面具等,这些具有浓郁的古蜀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也具有浓郁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特征。这反映了()A古代手工业技术高超B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地位C三星堆文化起源独特D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特点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两汉统治的四百余年间,蹴鞠等运动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蹴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蹴鞠专业书籍,也是世界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
8、,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多次见到蹴鞠的图像,如河南省南阳出土的击鼓蹴鞠图,从其形象来看两人是边击鼓边蹴鞠。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的蹴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东汉时期的李尤在鞠城铭中讲述了汉代蹴鞠的场地、球具、队长、裁判、比赛规则、比赛道德等问题,是今天研究汉代蹴鞠运动的重要资料。摘编自杨绍华汉唐时期河洛体育文化研究材料二明代的蹴鞠已经不再是朝廷宴会的表演节目,只不过是王宫贵族的一种消遣娱乐,此时蹴鞠艺人在城市里已无演出的地方,只能靠走江湖卖艺糊口。更为凄惨的是有些艺人已不是以表演技艺博得观众的赞赏,获得糊口之资
9、,而是混在妓院里靠帮闲混碗饭吃,蹴鞠的娱乐层次下降,社会价值低下。“寒食蹴鞠”是一种民俗活动,是不限男女老少的自娱自乐活动,在明以前的节日民俗娱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明代,“寒食蹴鞠”的民俗同样走向衰落。进入清代以后,就鞠这一历史悠久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活动,逐渐为踢毽子等运动所取代。摘编自李艳国明清蹴鞠运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蹴鞠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蹴鞠文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尚书主张“民惟邦本,
10、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材料二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
11、神的基本内涵。(2)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并不直接教育其子民热爱国家,而是给予子民一个逻辑的过程。他们教育人们敬天畏天,自称奉天命而行使统治权力。启对于其即位不服的有扈氏就提出“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周王利用礼制,教化了人们天子与天、祖先、臣子、民的关系,即天子要祭天、祭祖,臣子要绝对服从君,民对君是从属关系,其中心内容是教育人们要对统治者的“忠”;春秋战国以后,儒家的“五伦”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建构起身、家、国、天下四位一体的伦理系统;汉武帝时实行“三纲五
12、常”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宋明开始进行“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就是“五伦”说的发展,其核心是爱君主、爱朝廷、爱国家。历代统治者还利用献计献策的功臣、能臣、诤臣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例如周公旦、屈原、萧何、魏征、范仲淹、辛弃疾等,这些人物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为后人所景仰。摘编自耿文茹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法、德、日、美等外国列强入侵我国,“救国”“救亡”成为爱国教育的主题。1905年源于广州的抵制荚货运动,范围扩至全国各大城市。上海商业总会向全国20多个城市发出通告,号召群众抵制关货,维护民族尊严。在辛亥革命时期,青年革命家邹容书写的革命军中说:“我中国
13、今日欲脱满州人之羁缚,不可不草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比之古代的爱国主义,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逐步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性,表现了中华民族虚心学习,积极向上精神。例如思想家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言。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也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体制,建立新型国家。摘编自黄明光试论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相比,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意义。20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2022年2月4日
14、立春之时,经由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让全世界为之惊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立春);雁北乡;鱼陟负冰;田鼠出;梅、杏、他桃则华。商代卜辞里有分至日的完整记录,并以“析”“彝”指春分和秋分,意思是昼夜平分,又以“因”“九”指夏至和冬至,意思是白昼极长和极短。战国后期成书的礼记月令中有八个节气的名称:(立)春、日夜分、立夏、日长至、立秋、日夜分、立冬、日短至。汉武帝在位时颁行太初历,将一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节气”。汉代是节气风俗文化成熟的重要时期,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和刑德观念,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信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
15、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形成了各具节气时令特色的民俗活动。唐代高僧一行发明了“复矩”测量仪,能准确测出冬至日、夏至日、春分日、秋分日四天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差。北宋科学家沈括制订了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明代崇祯年间,精通天文的徐光启联合汤若望用“定气法”划分节气,成为最符合天象的计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的中国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但是,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却更加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整理自徐旺生“二
16、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作为申遗代表团成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阐述申遗理由。(要求:史论结合,简明扼要,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可知百姓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属于民本思想,B项正确;重农观念强调农业为本业,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民治思想强调人民参与治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根据材料可看出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陆秀夫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
17、情怀。这些言行形成与理学对士人品格的塑造分不开,理学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人优良的品质,并不是宋代社会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还体现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民本思想不能完全说明这些言行的原因,排除C项;儒学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是直面社会现实,针对现实而提出一系列具有强烈务实思想的具体措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根据材料“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讲究仁义,韩愈对道的解释也是由仁义出发,最后落脚于
18、仁义,体现了其对复兴儒学的期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韩愈对儒学的解释,并未涉及佛教思想,所以无法推动佛教本土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韩愈对儒学的解释,没有涉及道教思想,排除C项;天理是宋明理学的范畴,当时理学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管子属于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但融入了法家学说,表明战国思想流派彼此融合,C项正确;奉行以法治国思想的是法家,不是道家,排除A项;材料表述的是道家学说兼采了法家思想,无法体现齐国私人讲学风气兴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无法体现儒法学派受到民众推崇,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文化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786587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