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练习-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练习一、选择题1周人在文诰中时常称赞商朝君王,称其“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成王畏相(成就王业,尊重贤能)”。周公在劝诫成王时也经常将商朝贤王与周文王并列。周人此举旨在()A表彰商王功绩 B宣扬德治理念C巩固君主权力 D强化宗法关系2左传记载,昭公六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二十九年晋“铸刑鼎”,定公九年,郑国邓析“作竹刑”。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春秋后期()A通过建立法制维护政治稳定B地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阶级C贵族集团受到了法律的约束D争霸战争需要诉诸法律解决3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
2、相教,复勿(免除)徭戍。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4汉律按照“亲亲父为首,尊尊君为首”的礼制,把子对父不孝、臣对君不忠宣布为大逆不道的行为。由此可见,汉律()A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B旨在维护贵族的特权C汲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D具有礼法结合的特征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将统治者认为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称“重罪十条”。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这一规定()A反映了法家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思想B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C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D首创了律例
3、合编的国家法典编纂体例6宋代民间结社兴盛,最典型的表现是乡约的设立,乡约内容大致包括四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乡村成员推举的约正有权处理争辩纠纷,同时享有一定的惩戒之权。据此可知,宋代的乡约()A强化了宗法血缘制度B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C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D促进了理学统治地位确立7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 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 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8中国古代统治者用法律防范与惩处犯罪;用乡约制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下表中体现明清教化与法律关系的是()宋明
4、清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教化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兴办书院,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A设律博士用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B日常生活中教化在逐渐取代法律C朝廷法律一直是教化的基本素材D教化逐渐被政府利用与法律合流9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据名例一中的内容“天以二气、五行化生万物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等可知,唐
5、朝法律()A渗透了儒道等思想观念B确立了礼义的主要标准C继承了汉魏的法制传统D形成了完整的法典体系10明洪武三十一年颁布教民榜文,规定每里须推年高有德之人为里老人,里老人要定期向里中编户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六谕”等,导民之善,平乡里争讼,得参议民之利当与政之得失。地方官员、坊里百姓都对里老人隆礼以待,尊为“方巾御史”。明设置里老人的主要意图是()A倡导尊老风尚 B加强基层治理C健全行政机构 D宣传国家政策11.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