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巩固练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docx
《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巩固练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巩固练习-高三历史一轮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晋时期,“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交由中央的司徒进行复核,再由吏部尚书根据需要和人才的条件,授以不同的官职。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监察体系基本确立B选官程序趋于严密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D统治基础逐渐扩大2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3据如表能够推断
2、出魏晋南朝()记述出处“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南齐书武帝纪“蕃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严加禁断”南齐书明帝纪“断诸郡县献奉二宫。惟诸州及会稽,职惟岳牧,许荐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梁书武帝纪“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萧)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南史萧景传萧劢附传A地方官员需进献特产B禁止地方官员进献特产C地方官员皆中饱私囊D提倡地方官员廉洁奉公4魏、晋时期地方骚乱,交通阻塞,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据
3、此可知,此举表明()A政府意图稳定社会秩序B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C国家旨在加强中央集权D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5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A儒学地位的动摇B民族交融的加强C社会动荡的刺激D世家大族的提倡6魏晋时,史传赞人多“风神夷简”“雅有远韵”之词。而十六国北朝的勋贵传记,多“性雄豪,工骑射”“明解律令,议断平允”等语,北朝士人把“以武达”和“以文通”,同等地视为振兴家门之途。这反映了当时()A南北文化冲突导致国家分裂B南方成为全国文化中心C民族融合促使多元文化
4、交融D北方制度远远落后于南方7孝文帝迁都后,龙门山开窟造像奉佛遂成风气。石窟中的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洞中许多造像为北魏贵族与汉族官员并肩而立,佛像题记注重彰显供养人的在世功德与父母之德。材料表明北魏政权()A重用汉族官员以推进改革B协同儒佛以重塑文化正统C奉佛成风以致滥用民力D遵循传统以规范社会秩序8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交易突破坊市限制B均田农户负担沉重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D戏曲艺术逐渐成熟9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
5、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认为,“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这反映了()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10魏晋以来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待遇。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的做法()A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D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1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反而几乎没有介绍。对于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