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
《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9课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一课。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二、学情分析1.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对于孙中山早期经历、兴中会、广州起义、同盟会、三民主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
2、事件已经有了大致的介绍。高一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分析和评价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仍不够深刻和理性。2经过初中学习,高一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有了初步认知,但其认识仅停留在故事性的层面,如何深入分析进而形成科学认知能力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三、教学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为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创设情境,通过邹容、陈天华两位青年革命者的革命思想,将学生拉回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空情境,理
3、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通过建立时间轴,再现辛亥革命相关史实。2.通过史料阅读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并以史料为依据,描述辛亥革命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南北议和的深层原因。3.以唯物史观为引领,了解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探究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史料分析及合作讨论,使学生辩证、历史地去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深刻意义,也理解最终未能达成目标的深层原因。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和首创精神,体会民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捍卫民主的使命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4、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资产阶级兴起的必然性、中华民国的建立和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2、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民主与法治原则、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邹容、陈天华两位青年的民主革命思想,向学生提问:革命,革谁的命?为什么革命?如何革命?革命结果如何?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邹容革命军“我们想要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不能讲勤王。”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设计意图】引用邹容、陈天华两位青年革命家的民主革命思想,引导学生思考革命思潮传播的历史背景。利用一连串的问题,为学生理解本
5、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做铺垫,搭建起本课框架。从而顺利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寻革命之因背景教师活动:出示关于革命特征材料,并提问革命的爆发具有什么特征?提问上层政府和下层群众应如何自救?引出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回答。(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材料1载泽在密折中以日本宪法为例,说明君主立宪不会损及君权,主张先宣布立宪,明示宗旨,至于实行之期,可宽立年限;还总结出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益处。材料2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1908
6、)材料3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汉)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载泽(皇族)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陆军大臣荫昌(满)海军大臣载洵(皇族)司法大臣绍昌(满)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邮传大臣盛宣怀(汉)理藩大臣寿耆(宗室)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回答问题。根据课本第108页历史纵横的内容,并思考新政的作用?根据材料1,引出预备立宪。根据材料2,思考在宪法大纲中皇室的地位、权力有什么变化吗?根据材料3思考预备立宪能否体现民意,实现民主?学生活动:思考分析。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
7、随着一系列侵华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深重,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课本知识可知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涉及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产生了新知识阶层和传播了民主共和革命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由于政权掌握在权贵手中,无法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根据材料1,可知在新政和革命运动愈演愈烈时,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根据材料2,可知中国依然为君主专制国家,在预备立宪后皇室仍旧享有尊荣,掌握国家大权。根据材料3,可知在内阁中皇族、满族大臣占半数以上,实为“皇族内阁”。结果:不
8、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政治根源: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并提问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什么条件?材料凡五年间(1903年-1908年)报部注册之公司凡二百六十五,其资本总额138336760元,不可谓一时之盛也。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教师活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经济基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基础,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教师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08页至第109页的内容,思考辛亥革命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