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一、古代诗歌阅读1赏析诗词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2、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2词多义可怜可怜楼上月徘徊( )可怜九月初三夜(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词多义宛转江流宛转绕芳甸( )宛转娥眉马前死( )徘徊可怜楼上月徘徊( )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 )4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问题。(1)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
3、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2)“月”这一意象在文中有何作用?5春江花月夜的整体结构,有人认为是前后脱节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前后缺少严谨的关联;有人认为全诗浑然一体,不脱节。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6春江花月夜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其中主要描绘了哪种景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7请赏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
4、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二、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_,_。(2)春江花月夜中,借助月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的句子是:_,_。(3)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梦游故乡无着无落的离情的两句诗是:_,_。(4)春江花月夜中“_,_,写一轮孤月,江天无尘,宇宙澄澈,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_?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三、选择题9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
5、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四、语言表达10请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五
6、、小阅读-课内11“可怜楼上月裴回”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春江花月夜12阅读春江花月夜,思考:为什么“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13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17】江树。请简析“摇”“满”二字的妙处。1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包含了作者什么情感?春江花月夜15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中“逐”字用得极好,请品味其妙处。16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中的“卷”“拂”二字用得极妙,请简析。17 赏析“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18赏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逐”字。19赏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2
7、0赏析“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2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22请赏析“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23请赏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4请赏析“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25请赏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26请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27请赏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28请赏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29请赏析“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30请赏析“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31请赏析“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8、。32请赏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试卷第3页,共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境,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迷蒙、空灵曼妙的
9、意境美。该诗的成就还在于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哲思。诗歌前十句营造的清明澄澈意境,引发了诗人的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共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短暂与永恒、变化与恒久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考。该诗还将人世间永恒的离愁别绪融于春江花月夜的美妙画卷之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对男女相思离愁别恨的抒写。诗人运用白云、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等实实虚虚的意象,将一
10、种相思、万家别情通过景物、场景、动作、细节、心理等描写表现出来,既具有画面的形象感,又具有时空的立体感,让所有产生过离情别绪的人不由自主地产生真切的代入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赏析的能力。考生应结合作者作诗的时间背景以及人生经历来理解本诗,要求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课外有关古诗的知识。解答此题可以从诗歌的语言、人物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作答。整首词的意思是“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
11、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送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
12、,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
13、,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好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珠。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
14、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
15、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好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
16、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
17、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落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
18、;“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春江花月夜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
19、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1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3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
20、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4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2 形容词,值得怜悯,哀怜 形容词,可爱 形容词,可惜【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此处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1、。可怜楼上月徘徊,形容词,值得怜悯,哀怜。译文“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可怜九月初三夜,形容词,可爱。译文“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形容词,可惜。译文“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3 动词,辗转 形容词,凄楚缠绵态 动词,往返回旋,来回地走 动词,犹豫不决【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此处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江流宛转绕芳甸,动词,辗转,译
22、文“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 。宛转娥眉马前死,形容词,凄楚缠绵态,译文“这凄楚缠绵的绝代美人啊,只得被缢死在马前”。可怜楼上月徘徊,动词,往返回旋,来回地走,译文“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译文“如果留恋暂时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4(1)A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2)“月”在文中起了线索的作用。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叹、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浑然一体。【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
23、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选项“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的说法错误。用简单的数学九九乘法表一算,四句一换韵,总共三十六句,所以共换九韵,而不是“共换八韵”。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句意象,品味其表达作用的能力。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景物描写的基本做题方法:首先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其次就是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