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国论高中语文作业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
3、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清)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
4、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
5、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率赂秦耶大概不能独完保全B暴秦之欲无厌满足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确定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始速祸焉加速D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存亡之理道理3下列对苏洵的六国论一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可分为
6、政论和史论两种。苏洵的六国论就属于政论文。B苏洵,北宋散文家,散文成就显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C“卿”是古代高级官名,也用作对人的敬称,或是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的称谓。D“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列国君主的统称。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4下列对苏洵的六国论一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B文章语言生动有力,如第二段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而秦兵又至矣”,形象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
7、婪。C第三段紧扣“不赂者以赂者丧”,先用事实论证,再用假设推理,证明了只有像齐、燕、赵三国一样坚持用武力抵抗,才能救亡图存。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暗讽北宋统治者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以此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6从文中看,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 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
8、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郑驸马,玄宗女儿临晋公主丈夫。韦曲,旅游胜地,在西安城南,多贵族园亭、侯门别墅。杜甫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陪郑驸马在此游玩,写下该诗。禁:消受,享受。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与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一样,用一“无赖”,灵动全出,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B第二句与王安石“春色恼人眠不得”一样,着一“恼”字反语用之,表达春色惹人心动到了极点。C前四句描绘韦曲幽雅美景,写惜花之情;而以顾不得石角钩衣的赏春热望,反势一转,写寻幽寄慨之意。D诗家常借“韦曲”寄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即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写物是人非却毫无建树之感。8前人曾引南
9、史注释“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表达的复杂感情。三、情景默写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_”。四、选择题10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钩心斗角”一词出自阿房宫赋,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斗角,指屋角相对。B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
10、故称“弱”。同时赐以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千乘之国”意思是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出自论语先进篇。D左传和史记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史记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1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di)尽暴(bo)霜露B思厥(ju)先祖父胜负之数(sh)C弊在赂(l)秦为(wi)国者D不得下咽(yn)洎(z)牧以谗诛12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1、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C胜负之数数:命运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14下列各句中的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斯用兵之效也1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戍卒叫,函谷举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1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或曰:率赂秦耶 或未易量
12、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五、语言表达17学校校办刊物启航将开设美文鉴赏栏目,第一期以“历史坐标上的沉思”为话题,假设你是校刊编辑,要在阿房宫赋和六国论中选择一篇作为鉴赏的美文,你会选择哪一篇呢?请简要说明理由,不少于80字。六、小阅读-课外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节选自孟子梁
13、惠王上,有删改)材料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七、小阅读-课内19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请分析这几句话的作用。20全文可分为几大部分?各部分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21杜牧写这篇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2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请分析这几句话的作用。2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请分析这几句话的作用。24苏洵认为,六国灭亡“
14、弊在赂秦”;杜牧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二人的观点有什么异同?请根据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2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作者此处是怎样用假设推理的方法论证“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的?八、选择类2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此言得之未得与项羽相见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若属皆且为所虏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晋陶渊明独爱菊D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2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不能独完28下列各句中
15、,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其实亦百倍B可谓智力孤危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以有尺寸之地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六国各爱其人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杳不知其所之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骊山北构而西折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辇来于秦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盘盘焉,囷囷焉且焉置土石32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C至于颠覆,理固亦然。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九、填空题33赂( )秦城邑( )思厥( )先祖父暴( )霜露荆( )棘( )草芥( )殆( )尽与( )赢( )洎( )牧以谗( )诛试卷第7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2B3A4C5(1)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2)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6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
17、因是用土地贿赂秦国;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沉溺于武力攻打,自己削弱自己,自取灭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灭六国而帝”共同作“不能”否定的对象,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其恶未极”与“其恶未盈”是对称结构,中间要断开,排除A。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率:全、都。句意: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C.速:招致。句意: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D.理:
18、命数、命运。句意:存亡的命运。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属于政论文”错,苏洵的六国论属于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只有像齐、燕、赵三国一样坚持用武力抵抗,才能救亡图存”错,结合原文“齐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可知,三个国家都没有坚持用武力抵抗。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所,表被动;积威,积久的威势;日、月,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趋,趋向、走向。(2)惟,只是;克,能够;为,动词
19、,做;是以,因此;自弱,自己削弱。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赏析写作手法的能力。结合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可知,作者认为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结合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可知,作者先指出六国本性与秦国无异,也是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然后假设他们得逞,未必不是又增加一个暴秦;最后指出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打,其实与秦国所做无异。以此论证六国想做秦国所做之事,不是秦国有罪,是自
20、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参考译文:(一)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
21、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
22、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