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讲义复习目标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3.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知识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进程“新政”: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预备立宪”: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2)影响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2主观
2、努力:革命派的准备(1)组织上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2)思想上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3)军事上: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知识点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1)有利时机:1
3、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3)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2中华民国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内容关于国体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关于民权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关于政体国家体制以
4、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行政体制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袁世凯夺取革命成果(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2)在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积极影响政治层面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
5、序幕。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思想层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积极影响社会层面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经济层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与教训(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3)没有发动广大民众,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知识点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沿革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6、,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2.选官制度的改革(1)新政开始后,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2)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的主要选官方式: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1学术情境清末新政的影响萧功秦在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说道:“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有何不同之处?提示:持续时间长;新政措施付诸实践;通过改革实现现代化成为士绅共识;社
7、会动员程度大;涉及更多领域;影响更加深刻。2概念阐释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3史学新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新政”期间,新军的编练,科举制废除之后士人群体的分化与新式知识分子的兴起,都为革命阵营准备了可以发动的基本力量。预备立宪期间,关于民权思想的公开宣传与历次国会请愿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权政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郭世佑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的内在联系及其他微点拨: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4学习情境武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