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诗歌鉴赏之词语含义.docx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诗歌鉴赏之词语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诗歌鉴赏之词语含义.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诗歌鉴赏之词语含义知识梳理古诗中如何理解词语含义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即理解或翻译),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解读古诗文的词句,除了借助于有关工具书、参考书(参考书仅能提供参考)外,还必须联系作品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联系自身经验,仔细推敲,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真正理解其内容。一、联系作品内容解读如果割断了文章的前后联系,就词解词,就句释句,那就很难把握作品原意。二、联系社会实际解读对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如果脱离了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际,凭自己的一般经验或想当然望词释意,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其内容、含义,有时还会闹出笑话。如:曹刿论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一课对 “ 登
2、轼而望之 ” 中的 “ 轼 ” 解释为 “ 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 。与之相配套的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上将 “ 登轼而望之 ” 翻译为: “ 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撤退的情况。 ” 这实在令人费解。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曹刿并非毛头小伙子或平衡木运动员,哪有如此敏捷的身手蹿到 “ 车前用于扶手的横木 ” 上“了望齐军撤退的情况”呢?更何况那种车前横木是供乘车人扶手用的,不可能像我们今天的平衡木这样富足结实吧,而且古战车前面都用东西固定好套在牲口 ( 以马为主 ) 上 , 这些牲口也不可能像木头那样纹丝不动。人站到那上面很专注地向远方眺望是不可思议的。即使要站到更高处远望,车盖(车
3、篷)不是更好吗?因此, “ 登轼而望之 ” 中的 “ 轼 ” 应理解为 “ 手扶着车前横木 ” ,这句应读作: “ 登 / 轼而望之 ” ,意思应当是 “ (他又)登上战车,手扶着车前横木,了望齐军撤退的情况 ” 。三、联系自身经验解读有时候,还得带着自身的经验(间接的,或直接的)走进文本中去,即:设身处地地去思考、琢磨,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当然,以上三个“联系”以至更多的“联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通过多方面的“联系”,并深入思考,对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就正确而深刻得多了。对点训练一、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 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答案】示例:我选“悠悠”。在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解析】本题考查叠词的理解。叠词,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本题要求从韵律、内容上谈理解。音律上,从叠词的作用回答即可,内容上,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内涵。“悠悠”,上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
5、,意味深长,回味无穷,此处是对上句的回答,因而,又时间漫长久远之意;再从开篇之句来看,作者登上北固楼,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而,这里含包括了此人的无限感慨在其中。下文的“滚滚”,也同样隐含着这层意思,所以,如选“滚滚”,据此作答即可。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7-18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答案】北雁南飞是塞
6、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解析】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1)本题考查理解“雁”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内涵,理解一个意向常有的情感链接。“燕子”是春天的使者,“雁”具有点缀秋冬景象,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的象征意义。根据“塞下秋来风景
7、异”“浊酒一杯家万里”分析,此处的“雁”与“秋天”有关,与思乡有关。此写出理由即可。【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谒金门春半朱淑真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注释】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
8、齐名,有断肠集断肠词传世。生于仕宦之家,相传因对婚烟不满抑郁而终。阑干:栏杆。与:比不上,还不如。芳草:喻指词人思念之人。1. 请结合上片,谈谈你对“十二阑干闲倚遍”中“闲”字的理解。【答案】1. “闲”,“悠闲”之意,暮春时节,词人悠闲地倚栏赏景,看似是轻松之态,实际上表现了词人精神得不到寄托、愁怀难遣、百无聊赖的心境。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赏析。(1)本义。“闲”是悠闲、清闲的意思。(2)语境义。这里指把栏杆都悠闲的倚靠了一个遍。(3)分析。暮春时节,词人悠闲的倚靠栏杆,欣赏着眼前的景色,一个“遍”字写出了所有都倚靠过了,故可进一步理解“闲”展现了词人内心的百无聊赖、精神得不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