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词诵读虞美人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下面两首李煜的词,回答以下的问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
2、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美人:“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说自然之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说人生之短暂无常。B虞美人:采用问答成词,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C相见欢:“无言”表现内心的情绪,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加之“独上”塑造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D相见欢:“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视听结合,描写登楼所见,新月如钩,桐荫深锁,景中蕴
3、含着词人深深的愁绪。5在描写“愁绪”方面,本词与相见欢手法相似,而表现愁绪的特点各异,试作简要赏析。根据虞美人,完成下列题目。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6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作者是李煜,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是指南唐故都金陵。B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未尽,历尽折磨。C词分上下片,“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词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D词人写出了沦为阶下囚的苦痛哀思
4、,将伶工之词转为士大夫之词,将愁绪写得意脉相连,无尽无休。7虞美人的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8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本令人欣喜,但词人却问“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B“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表明此情此景是第二次出现,“东风”此处指秋风,所引发的这种对故国的思念让人难以
5、忍受。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指故国的山河仍在,“朱颜改”是指宫中妃嫔已经容颜老去,暗含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D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9请自主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情景默写10名句默写。(1)除春花秋月之外,“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则是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2)“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3)词中直接抒发词人内心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虞美人一词中,作者
6、追问美景何时结束的句子是“_?_”。(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三、选择题12下列选项中没有读音错误、字形错误的一项是()A城阕深闺(gu)春宵苦短B绸缪玉簟(dn)渌水荡漾C皓腕栖身(q)豆蔻词工D金尊虞美人(y)水面清圆13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写乐声,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B“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珠的芙蓉(荷花)是
7、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张口欲笑的印象。因为它们是作者喜爱的。C诗人用“芙蓉泣露”摩写琴声的悲抑。D诗人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14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花秋月”指美好的事物,可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的生活是极端悲苦的。B“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的是词人昔日醉生梦死的美好时光。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是实写,采用了对比手法。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愁具体化。15下列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8、用典。用诸葛亮跃马舰场建功立业最终归于黄土的典故,说明世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倍感寂寞无聊。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两句诗描写了乐声的优美。前句“以声写声,声中带形”,表现了琴声的起伏多变、华丽悦耳;后句“以形写声,形中带声”,表现出的琴声或抑郁或欢快,感情丰富。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词语,又把抽象的情绪形象化了。D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两句在炼字上极具功力。“一一”写水面荷叶错落有致,极具层次感;“风”勾勒了微风拂过荷塘、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举”字最为传神,把荷茎修长
9、挺拔、英姿飒爽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四、小阅读-课内16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1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词。1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19难点:找出虞美人中的韵脚,说说韵脚的变化对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20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字的含义。21春花秋月何时了?开头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22请赏析“小楼昨夜又东风”。23请赏析“往事知多少”。24请赏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5请赏析“故国
10、不堪回首月明中”。26“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27重点:词的前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8虞美人中“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29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30请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31【重点】“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活动?32请赏析“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33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4【难点】今天的读者并无李煜那样的遭遇,为何也能被他的词感动?3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应犹在”,有的版本是“依然在”,
11、你觉得哪一个好?你的观点_五、非选择类36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小楼昨夜又东风( )(2)形容词的活用叶上初阳干宿雨( )试卷第5页,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春花秋月虽然是美景,但是词人此时却是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词人看见美景反会忆起往日美好岁月而产生伤怀之感,所以希望眼前的这些美景快点逝去。2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3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上片“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
12、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词人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下片一开始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词人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
13、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看见美景反会忆起往日美好岁月而产生伤怀之感,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希望眼前的这些美景快点逝去。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向东奔流。“春水”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
14、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需要结合词句分析实写和虚写内容,然后分析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开头就问“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这里写的是眼前景物,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这是虚写。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写现实的景物
15、。“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通过“回首”分析,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虚写。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情形: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再次回到现实的“愁”上来,这九个字
16、,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就这样,看到眼前实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惆怅,最后回归现实,“愁”如喷涌的泉水倾泻而出。4D5手法:两词都用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虞美人借眼前的春花秋月与回忆中明月下故国的美好表达自己亡国的伤痛;而相见欢以如钩的月,寂寞的梧桐和深深的庭院表达自己远离故国的愁绪。两词都用到了比喻手法。虞美人用一江滚滚东流的春水比喻自己绵绵不绝的愁绪,写出愁之多之广;而相见欢则把愁绪比作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写出愁绪的复杂。愁绪的特点: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
17、的无穷的哀怨,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而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视听结合”错。“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此句只是视觉形象,没有听觉。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相见欢,词人开头就把自己定格在西楼,抬头远望,一弯新月悬挂苍穹
18、,月都有团团圆圆之时,而自己呢?紧接一个“锁”字,何等沉重,何等哀怨:眼前,落叶满院,到处都是一派残败的景象;想我皇家庭院,亭台楼榭,奇花异草,富丽堂皇。今非昔比,触目伤怀。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感情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接着下面着重抒发作者心中的“离愁”,这种离愁,不是青年男女的至尊情怀,也不是朋友的赤诚之交,更不是家人的骨肉分离,而是君王的亡国之痛。把这种亡国之痛比作乱麻,比喻之准确、形象,表达之深刻、具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就把他亡国之后那种酸辛苦辣、百感丛生的复杂感受写了出来。如果说作者的“愁”在相见欢中表现得还不够深刻的话,那么他的
19、这种“愁”在虞美人里则抒发得淋漓尽致。由文章内容和作品的情感上来看,虞美人是相见欢的续篇,也是这种“离愁”的进一步升华。如果说相见欢的“离愁”还有点淡化、抽象,那么虞美人中表现的“离愁”就更加深沉、具体。虞美人一词,即以劈空一问开篇,这一问,道出词人的无奈、悔恨和可悲。“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来了,应是繁花似锦、欣欣向荣,可眼前,春天是他人的春天,家园却是他人的家园,怎能不让人伤感呢!故国不复存在,月圆却人不圆啊!“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亭台、楼榭都还存在,可是江山已经异主,只能平添几分忧愁,几许悔恨。而这种忧愁和悔恨凝聚起来,就使这种愁绪具体化、形象化,就汇成
20、了一江春水,源源不断,滚滚东流。6C7这两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水来比喻作者无穷无尽的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语言、内容的能力和了解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错在“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虞美人”是本词的词牌名,也就是这首词的调名。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的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词人用汪洋恣肆、长流不歇的春水来比
21、喻无穷无尽的愁绪,形象而自然第写出了愁之弥漫,愁之深浓,愁之绵长,愁之无尽。同时又呼应了前文“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足见词人愁绪之深重、难以遏制。以比喻手法写愁,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表达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悲慨之情。8B9诗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指秋风”错误,东风应为春风;“表明此情此景是第二次出现”错误,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而不是“第二次”出现。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句的能力。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22、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10 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
23、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或者是给出下句出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1)“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是提示,注意“恰”的书写;(2)“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是提示,注意“似”的书写;(3)“直接抒发词人内心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是提示,注意“堪”的书写。【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