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综合测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综合测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
2、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
3、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
4、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摘编自辽宁日报)材料三: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
5、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
6、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精华与国际级大师
7、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
8、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完全失去创造力。C.于坚认为人们虽对新诗存在误解、忽略
9、,但新诗的价值仍不可低估。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一系列叠词,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些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借此阐述余光中等诗人对中国新诗的贡献。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都认为,新诗应具有音乐性,而且诗人必须要提高自身素养。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 )A.中国古典诗歌与新诗属于两种不同的“制式”
10、的诗歌,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去衡量。B.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C.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D.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因此使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4.对于“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的?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5.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猪嗷嗷叫(节选)傣李司平(被丈夫李发顺殴打后,玉旺离家出走)玉旺走丢的第十天。玉旺走丢后的搜寻工作在搜寻十二天无果后宣告结束,玉旺成为失踪人口。李发康是躺在病床上被当做问题干部处理
11、的:扶贫的母猪丢了,是工作的错误;处理基层问题的时候用不当的手段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严重的工作错误。数错加在一起,他成为特别严重的、可以作为其他干部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革去公职当李发康听到县上给自己的处理意见的时候,李发康瞬间释然:“唉!”长舒一气:“就这样吧!”期间,发顺率领的老岩和二黑三人无赖队伍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闹遍了所有他们认为可以管到这件事情的部门。以至于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的各个部门都一致认为此人,无赖。避之不及。卸去公职之后的李发康倍感轻松,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当李发康身无一物坐上离开的客车的时
12、候,那个消失数月音讯全无的玉旺从山里回来了。嗯,没说错!那个跑进山林里失踪数月的玉旺,那个千余人搜寻而不见的玉旺回来了。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玉旺不是死在山上了吗?怎么回来了?”“怎么还赶着猪回来了?还有一群小猪崽子。”“那群小猪崽是小野猪呢!”“不是,玉旺不是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问题又回到原点。玉旺和猪继续在村中穿行,一路走,背后跟着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看一看这个失踪在林中数月的女人。玉旺赶着猪回到家中的时候,发顺刚打包好行李,他准备到省里去
13、上访。大门开,见玉旺进门,发顺一愣,接着一惊:“啊!你不是死了吗?”赶进院子里的猪嗷嗷叫,见玉旺不回话,发顺大声吼道:“你不是死了吗?怎么回来了,没死成?”玉旺的嘴嘟囔了几下,发声:“李李发康在哪?”见玉旺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李发康,发顺愤愤:“李发康都差点把你害死了,你还跟我提他?”发顺又挥手,欲打玉旺。不过这次发顺失算了。“啪!”玉旺响亮的一耳光抽在发顺脸上。挨了一巴掌的发顺发着懵捂着脸向后退却:“这疯婆娘,真的疯了!”天旋地转,天旋地转,这里的天旋地转指的是发顺在捂着脸的瞬间看到门外嘻笑的人群。这当然很让人没面,发顺在此时酸软,瘫在地上。世界仿佛倒置,然后变了个色。“李发康”从山中归来的
14、玉旺变得强硬,但是依旧痴傻。不过人们改变了说法,玉旺这是淳朴的无害。玉旺吆喝着从山中带回来的猪群,沿着山路走,最终被林海淹没。列车向东走,驶出南高原,革去职务的李发康在车上。换个环境也许是种逃离,而逃离偶尔是逃命。列车向东走,李发康的电话响,接通,乡长兰正义的声音:“发康啊!误会啊!误会,发顺家媳妇回来了,建档立卡猪也回来了!”李发康并不惊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兰正义:“我们乡里和县上已经更正了对你的处理,你可以回来了!”“”电话那头李发康不作声。兰正义接着说:“发顺媳妇回来,带回来建档立卡猪,还领回来一窝嗷嗷叫的野猪杂交崽子。乡上准备在村里建立一个野猪杂交的示范基地。”“”李发康还是不
15、作声。兰正义接着说:“回来吧!村里的工作需要你!”“嘟嘟嘟”电话忙音,李发康挂断电话,列车驶出高原。“唉,累了!结束了!”李发康自言自语,倚着车窗,睡去。现在,我经常在电话里喊李发康:“嘿,倒霉蛋!”他回:“滚!说人话!”我:“爸!”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我:“爸,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我爸李发康:“那就好,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我接着:“玉旺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是我爸!”玉旺管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叫做李发康。(本文获得人民文学第九届全国高校征文一等奖,第十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新人奖)附 相关
16、链接:中国当代作家、原文化部长王蒙先生看完猪嗷嗷叫后,于2019年4月29日清晨给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发来微信。微信内容如下:“徐坤文友安好,如你们所说嗷嗷叫是奇文,李司平是怪杰也。告诉我们,脱贫不但是民生工程,更是人心人性文化大举动,牵扯到移风易俗,农村建设,工作作风,乡村党建。开始看起来心怦怦然,无赖无奈,难救难帮,洋相比待宰的猪还令人哭笑不得。天啊。猪至少不会诬赖他人。结尾处的华丽转身,令我雀跃欢呼,一下子,唐代传奇,聊斋志异,欧亨利,浪漫游仙,拉美魔幻,道法自然,中外荤素全席都上来了。尤其是神秘的女主人公玉旺,一个嘴巴扇得万民欢呼,一群猪都名叫李发康,并且出来个我,管发康叫爸。我都想找个主
17、儿哭爹了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自己被革去公职,李发康表现出释然和轻松,这说明他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B.小说反映了农村的一些落后现象,如发顺三人无赖队伍无理取闹,淳朴的玉旺被家暴。C.对发康从定性为“问题干部”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体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D.失踪数月的玉旺回来后,丈夫从惊讶到责骂甚至挥手要打,体现了对玉旺的漠不关心。7.下列选项中,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富有特色:短句活泼灵动,“建档立卡”“扶贫母猪”等词语体现了小说与扶贫
18、相关的特色。B.小说描写李发康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C.小说以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为背景,主要以玉旺的失踪与出现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D.小说综合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故事的客观完整,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8.小说与相关链接中多次提到“嗷嗷叫”,请概括“嗷嗷叫”的丰富意蕴。9.如何理解相关链接所评价的“嗷嗷叫是奇文”?请结合小说文本,试从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两方面进行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
19、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侍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
20、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
21、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B.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C.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D.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
22、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B.“诚由近习”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C.礼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礼仪、科举、学校等,长官为礼部尚书。D.“少能自济”与“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两句中的“济”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曾与李纲商讨君臣伦理纲常和效忠尽节之事。李纲认为受托于先王、辅佐储君很容易,其言辞激昂,态度慷慨,令太子肃然起敬。B.太宗认
23、为先代圣明的帝王,都有道德高尚的师傅。而自己位居历代帝王之后,智慧不比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C.太宗认为人的善恶受身边人的影响。周成王成为圣君,得益于周、召的谆谆教诲,而胡亥启用赵高为师学习刑法,屠戮功臣亲族,成为暴君。D.太宗对房玄龄说,王珪刚毅正直,心存忠孝,因此选他做皇子的老师。太宗告诫房玄龄,见到王珪时要像见到自己一样加以尊敬,不能懈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2)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14.唐太宗对约束皇子、尊师重学的重要性认识深刻,所采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请简要概括。阅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