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测试-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测试-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测试-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近代美学观点看,王国维所用名词似待商酌。他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移情作用”,“泪眼问花花不语”一例可证。移情作用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的结果,即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所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他的“无我之境”,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与其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似不如说“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因为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
2、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泪眼问花花不语”是同物之境。“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是超物之境。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他认为“有我之境”比“无我之境”品格较低,不过没有说明此优于彼的理由。英国文艺批评家罗斯金与其主张相同。他诋毁起于移情作用的诗,说它是“情感的错觉”,以为第一流诗人都必能以理智控制情感,只有第二流诗人才为情感所摇动,失去静观的理智,于是以在我的情感误置于外物,使外物呈现一种错误的面目。这也只是片面的理论。情感本身自有它的真实性,事物隔着情感的屏障去窥透,自另现一种面目。诗的存在就根据这个
3、基本事实。如依罗斯金所说,诗的真理必须同时是科学的真理。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依我们看,抽象地定衡量诗的标准总不免有武断的毛病。“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各有胜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比如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超物之境”,“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则为“同物之境”。王维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为“超物之境”,“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则为“同物之境”。它们各有妙处,实不易品定高下。“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亦各有深浅雅俗。同为“超物之境”,谢灵运的“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似不如陶潜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同是“同物之境”,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似不如陶潜的
4、“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种不同的境界都可以有天机,也都可以有人巧。“同物之境”起于移情作用。移情作用为原始民族与婴儿的心理特色,神话、宗教都是它的产品。论理,古代诗应多“同物之境”,而事实恰恰相反。在欧洲,从 19 世纪起,诗中才多移情实例。中国诗在魏晋以前,移情实例极不易寻,到魏晋以后,它才逐渐多起来,尤其是在词和律诗中。“同物之境”在古代之所以不多见,主要原因在于古人不很注意自然本身,自然只是作“比”“兴”用的,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我们可以说,“同物之境”不是古诗的特色。“同物之境”是和歌咏自然的诗一齐起来的。“同物之境”日多,诗便从浑厚日趋尖新。诗到以自然本身为吟咏对象,到有“同物
5、之境”,实是一种大解放,我们正不必因其“不古”而轻视它。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钱锺书先生曾谈到两种创作方法,一曰即物生情,二曰执情强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到“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意思和钱先生所说的基本类似。 即物生情是创作者对事物的感知、谛听和描绘,是从物事情感到形象语言,再到意境生成的创作过程;执情强物则是主观先入,是把意念强加于物事,通过自我营设、情境唤起以“违其性而强以就吾心”。比如绘画,有“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一说,这是即物生情,假使你反其道而行之是否可以成立呢?我以为也是可以成立的,谁说怒气不能画兰、喜气不可画竹呢?况且有时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未见得不精彩。所以
6、凡事不可太执拗于“概念”,“非此”未必“即彼”。王阳明有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很好的关于主客体的哲学诠释,不过,话说回来,却也是典型的“执情强物”。有时我会觉得这两者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或者说彼此圆融的关系。所谓“意与境浑”“意与象合”,是物我相融、彼此打通;朱熹说“身心内外,初无间隔”,则是心与物化,得心而应手。世间事,殊途可以同归。艺术创作,也不存在什么约定俗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原载于新民晚报,作者喻军,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光潜认为“有我之境”“无我
7、之境”的区别不在于“我”之有无,而在于“我”与“物”的关系。B.“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连神话、宗教等都从它脱胎而来。C.诗经等早期诗作中,自然只是叙事抒情的由头,还不是值得单独描绘的对象。D.“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不宜以一概论优劣,但针对具体作品可以品评高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晋之前,“同物之境”的古诗相对少见,而“超物之境”的作品则要多得多,王国维可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B.王国维与罗斯金都认为移情于物是一种“情感的错觉”,会使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所以“有我之境”品格上不及“无我之境”。C.“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未
8、见得不精彩”说的是绘画,但这种艺术体验与作诗相通,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相吻合。D.在古诗中存在一些写景的佳句,符合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意与境浑、物我相融的得心应手之作。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一项是(3分)()A.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B.春山冶笑,我只见春山之态本然;秋气清严,我以为秋气之性如是。C.镜无畜影,故触形则照。是以虚己应物,必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妙。D.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王国维,请说说两位作者对王国维“
9、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学说所持的态度。(4分)5.诗经氓中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归园田居(其一)中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桑”在这两首诗中的不同意蕴。(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紫禁城的鲥鱼汤蒙福森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宁渔民刘老六和儿子在大江上捕鱼。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渔舟,撒网捕鱼。第一网,一
10、无所获。第二网,捞到一些小鱼小虾、几根水草。接着,第三网、第四网第十五网,渔网刚拖离水面,突然间,刘老六心跳加速,手脚颤抖。渔网中,一条罕见珍稀的鲥鱼在挣扎着。“鲥鱼!鲥鱼!鲥鱼!”刘老六连声惊叫,手脚无措,几乎跌坐在船舷上。这确实是一条鲥鱼,一条价值不菲的鲥鱼!算起来,江宁的渔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捕捞到鲥鱼了。渔船随即撑回岸边。“鲥鱼鲥鱼”刘老六向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的几名官差大声喊叫,“捕到了一条大鲥鱼!”不一会儿,官府的大批人马携带着冰块策马奔驰而来。岸边,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刘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捞起这条有两斤多重的鲥鱼,交到官差的手中。鲥鱼娇贵,离水很快就会死掉。官差们把鲥鱼放入一个放
11、满冰块的盒中,盒子外再淋上一层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随后,数匹快马立刻如离弦之箭,沿官道快马加鞭,一路驰奔京城。刘老六随后到官府,领到了一笔丰厚的奖赏十五两银子。这笔银子,相当于刘老六打鱼一年的收入。几个官差,背插令旗,一个马背上绑着放鲥鱼的盒子,两个护卫,一前一后,最前面还有一个官差手举令旗,一路不断大呼:“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立刻避让!”他们出了江宁城,一路狂奔,不想,路边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突然见到几匹快马飞奔而来,吓呆了,不知避让。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官差们仅犹豫一下,随即,快马加鞭,飞驰而过。从江
12、宁到京城,有三千多里路,沿途官府接到快报,早已准备了大批快马,等候从江宁送鱼上京的官差。每一处驿站,都煮好蛋汤,等官差们一到,端上来,匆忙喝上几口。每到一处驿站,换一次马,换马不换人。每两处驿站,换一次人。如此日夜不停,向京城疾驰。晚上,沿路官府点起火把,为他们夜奔照明,一路火光映照,不耽误片刻。马蹄声急,尘土飞扬,泥水飞溅。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特别清晰。三日后,鲥鱼送到了京城。御膳房总管吩咐:“立刻交给御厨张和烹制。”张和打开盒子,一看,一闻,点点头:“好。”鲥鱼虽死,有冰块保鲜,依然像刚从江里捕捞到一样。张和跟御厨们说过,鲥鱼之味,世间罕有,贵在鲜美、滑嫩,无腥,无泥味
13、,肉如凝珠,其色如玉,非寻常鱼可比,极其珍贵。张和刮鱼鳞,除内脏,洗净,冷水泡浸,去杂味;剔去鱼骨和鱼刺,切鱼片,此时需万分小心,一丝不苟,容不得有一根鱼刺存在,否则,有杀身之祸;放入陈皮、花椒、香蕈、姜片、蒜瓣、八角、香油等多种作料腌制;加上鸿兴楼送来的鲜豆腐,切块,再放入白果、红枣、草果、笋丝等一起下砂锅,文火炖熬,豆腐和鲥鱼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出锅后,撒上少许葱花,一道色、香、味、鲜俱佳的鲥鱼豆腐汤做好了。正好,到了皇上用膳的时候,侍膳太监轻轻地揭开锅盖,一股浓香立刻飘散开来,洇入鼻翼,沁人心脾。这次,张和烹制的是鲥鱼豆腐汤。如果红烧鲥鱼,又是另一种做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
14、,各有特色,皇上百吃不厌,喜欢着呢。可惜,鲥鱼只产于南方浙江、福建等地,珍稀昂贵,少之又少,很难捕到。朝廷定鲥鱼为皇宫贡品,南方各地捕捞到的鲥鱼,不论大小,一律送入京城。张和烹制鲥鱼水平之高,他人望尘莫及。皇宫中所有的御厨,跟张和比,都差了一大截儿。张和自小在江宁乡下长大,祖上出过御厨,家学渊源,传到张和时,他聪明勤学,饱读诗书,悟性甚高,厨艺比祖上更胜一筹。张和的父母妻儿留在江宁,耕田种地。他有一子一女,儿子今年七岁了,聪明伶俐。做鲥鱼汤的那晚,张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哭着向他跑来。张和跟御膳房总管请假两个月,他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从京城回江宁,到枣庄古禾时,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
15、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差一点儿就碰到了。堂弟去京城,有一个悲痛欲绝的消息要告诉张和:十几天前,张和的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文本二:鲁迅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6.下列对文
16、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段,作者用洁净淡雅又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春日的独特风景。B.小说中具体描写张和烹饪鲥鱼的复杂过程,是为了渲染鲥鱼豆腐汤诱人的色味,也突显了张和高超精湛的厨艺。C.作者极力铺叙平和优美的景致,强调这是一个“寻常”日子,与后文张和儿子因鲥鱼而丧命形成反差,增添悲剧感。D.小说中写鲥鱼离水则死,必须用冰块保鲜,凸显其娇贵,为后文官差因赶路而误伤路人埋下伏笔。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写刘老六父子捞鲥鱼时的小心翼翼、几名官差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和张和评论鲥鱼,凸显了鲥鱼不同于一般鱼类的珍贵。
17、B.小说中“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的比喻,凸显了江南的灵秀,将读者带入杏花烟雨朦胧清丽的场景中。C.小说中作者通过一次次描写鲥鱼来推进情节发展,这样,随鲥鱼沉浮的人物命运才能令人信服。D.小说中刘老六捕到了鲥鱼,是小男孩被马踩死的诱因,同时也为小说结尾张和的儿子不治身亡的情节突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8.文本一使用了“当事人”不知道,“读者”知道的行文方式,这样的安排表现在哪件事上?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4分)9.学校文学社计划出一份悲剧作品阅读清单,红楼梦与文本一都入选了,为了引导大家进一步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社员们商量将目录细化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三类。但对这两部小说分
18、别归为哪一类,大家意见不一。请你结合文本一、文本二,任选其一为作品归类,并陈述理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贞观元年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 上怒,谓房玄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
19、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谤讪之罪。魏征谏曰:“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则谁复敢言?”乃赐绢二十匹。他日,征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上乃更加优赐,拜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上曰:“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昔尧、舜抵璧于山,投珠于谷,汉之桓、灵乃聚钱为私藏,卿欲以桓、灵俟我邪?”是日,黜万纪
20、,使还家。十一年冬十月,上猎于洛阳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 四发殪四豕。有豕突前,及马镫。民部尚书唐俭投马搏之,上拔剑斩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注】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上悦,为之罢猎,寻加光禄大夫。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注】唐
21、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在洛阳开天策府,唐俭为天策府长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B.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C.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D.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壬申,壬为天干第九,申为地支第九
22、,古人常用干支相配之法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卿欲以桓、灵俟我邪”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俟”字含义相同。C.加,在原有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也可表示官职升迁,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陟、拜等。D.起居注,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记录帝王言行的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听闻工匠谈论何为良弓,唐太宗自知不能尽晓天下之务,随即广开言路,向五品以上的京官了解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B.皇甫德参的上书激怒了唐太宗,魏征认为应体谅臣子的忠贞之心,之后又指出唐太宗近来不喜直谏,希望他像原先那样豁达。C.唐太宗以史为
23、鉴,以尧、舜为榜样,重视贤才而轻视财物,并因此罢黜不进贤才而专言税银之利的治书侍御史权万纪。D.因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唐太宗提出要看一看起居注,结果被褚遂良、刘洎反驳了一通,最后放弃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 (2)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 14.唐太宗打猎时,先“笑”后“悦”的原因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卢溪别人王昌龄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送李判官之润州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