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下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对自由农来说,如果在战乱时期成为农奴,倒不是坏事;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农奴甚至可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据此可以推知()A农奴比农民更加生活富足B庄园拥有自身的武装力量C庄园经营以自给自足为主D欧洲国家开始出现了分裂2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人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B王权
2、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37-11 世纪,日耳曼地区农民发明的新式重犁,不仅能够翻耕覆盖北欧大部分地区的黏土,也能使用于沼泽潮湿地和低洼的森林地区,从而在西欧得到迅速推广。这种新式重犁的出现和推广()A导致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B利于工商业走向复兴和繁荣C加速封建庄园经济的衰落D巩固了基督教在西欧的统治4下图为拜占庭帝国画作查士丁尼及其随从,画作上查士丁尼不仅居中而且显得最为高大。他的左边是大主教马克西米尔和三位助祭师,右边是两个贵族近臣和五个年轻侍卫。这说明,当时拜占庭帝国()A军队决定帝国一切事务B王权位于国家权力中心C美术创作以宫廷生活为主D教会
3、权势凌驾于王权之上5有学者认为:西欧封建文明的发展,使得建立在自由之上或根据契约自愿结合到一起的政治联合的新观念,取代了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建立的对个人具有绝对权力的万能国家观念。这一观念变化缘于中世纪西欧()A有限王权传统观念B自治城市普遍兴起C庄园经济自给自足D教权王权二元并存6从11世纪开始,意大利很多地方兴起了繁荣的工商业城市,城市普遍开始设置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据材料可知()A工商业发展推动意大利的城市自治B行会在意大利城市治理中地位突出C封建庄园制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D近代民主政体在意大利已普遍建立7中世纪时期,教皇支持大学
4、,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地方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另一方面利用大学在宗教上的影响力去反对宗教异端;对于国王来说,大学培养的诸多人才,可以充当国王的官吏;对于城市来说,大学的存在为城市带来好名声和商业繁荣。这一现象()A缓和了中世纪社会的各方矛盾B保证了大学持久健康发展C集中体现了中世纪的社会特征D直接推动人文主义的兴起815世纪中期以后,俄罗斯文化更加排斥西欧,更加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我孤立,他们认为“可以想象到的最大的恶是西方的拉丁思想方式”。这主要是由于()A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迁B基辅罗斯国家形成C西欧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D东正教中心的转移9“13世纪以前,他们支付很少的货币地租,经常支付实物
5、地租。他们每周几日在领主自营地上做各种各样的农活。他们的各种义务受习惯法的约束,不是由领主任意征纳的。”材料中的“他们”是()A封建领主B城市市民C庄园农奴D神职人员10在入侵及人口削减所引发的崩溃之后,中古时期前期西欧人重建了政治秩序。他们将多数的公共权威交付给地方的或地区性的统治者。这反映出这一时期西欧的政治秩序()A复制了罗马的遗产B肇始于“封土”制度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具有导致混乱的潜能11查理大帝致函教皇利奥三世写道:“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而圣父,你的职责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这一言论揭示了当时教权与俗权的关系是()A并
6、立与斗争B相生与相胜C支持与利用D冲突与交融12封建采邑契约制度不仅出现乡村农庄,城镇里也同样存在封建制度。通常大多数城镇属于某一位国王、公爵、伯爵或主教,城镇即是他们的领地,封臣们要向领主供应士兵打仗,还要缴纳大量钱财以求获得领主的庇护。另外,城镇也可以成为宗主,在他的管辖之下,有一些依附于城镇的农庄和乡村。据此可知,封建采邑契约制度()A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社会平等B上下相邻依次互为主从C封臣理论上拥有土地所有权D剥夺了农奴的人身自由13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垄断了西欧的教育,由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组成。主要教授基督教的教义和一般的读、写、算的知识,也有的教唱宗教赞美歌等。12世纪开
7、始,西欧各地以大学为标志的新型世俗教育蓬勃兴起,教授内容更加广泛。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封建领主的支持C基督教会权威的下降D西欧城市的兴起14有学者对英格兰新增市场的数量做了一个整理,结果显示,1200-1349年间,在统计到的21个郡境内(覆盖英格兰55%的区域),共新建了329个市场。其中,1250-1275年的25年间是新增市场的爆发期,新设市场214个,占全部新增市场数的65%。这一时期英格兰市场激增反映了()A世界联系的加强B商品经济的发展C教会影响的衰落D商业革命的出现151300年,埃尔顿庄园法庭记录中,有部分农奴被控告未完成对庄园主的运草任务,农奴坚称未
8、违反庄园义务。法庭查阅有关劳役惯例确认:农奴有义务将牧草垛起,但无义务将草装车。农民和农奴在庄园法庭觉得权利未能维护,可越级向上一级法庭申诉。英国格兰斯塔福德郡就有三个佃农与其领主进行了长达35年之久的争论。这些现象()A说明封建主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B反映出西欧庄园经济的日益衰落C为西欧近代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D表明西欧封建庄园内部等级森严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1世纪中后期,英国庄园制逐渐兴起。佃户是庄园上的主要劳动者,其身份一般是农奴,但也有其他身份的依附者和自由农民。庄园土地分为自营地、佃领地和公地:自营地属于领主,主要由农奴以劳役的形式为其耕种;农奴从佃领地上领
9、有份地;公地则为荒地和牧场。农奴在法律上无人身自由,承担着相对于自由农民来说更为繁重的劳役。当时的农奴又被称作“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人”,他们为取得承租庄园份地的权利,必须为领主服劳役。农奴须根据持有份地的大小服劳役,包括每周在领主自营地上以何种形式劳动几天,庄园惯例规定得十分具体。封建主出于对农奴劳动监督的目的,对劳役量进行严格的规定,但这也限制了封建主随意增加劳役量的企图。除土地使用权以外,佃户还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遗嘱权、婚姻权、圈养权、狩猎权、饲养家禽权、伐木权、采枝权等。摘编自郭华论中世纪英国庄园农奴的主体权利(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庄园制度的特点,并据此指出中世纪西欧庄园的主要职能。(
1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世纪西欧庄园的职能,并说明理由。17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因素及历史过程,直接影响城市特点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主导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工商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城市虽设城墙和门卫,但一般人员的往来和在城内居住不受限
11、制。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成为都市,灿若繁星。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材料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古典城市,4世纪后,古典城市走向衰落,后多被废弃。二是中世纪欧洲城市重新兴起。开始于10世纪,13世纪达到高峰。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经常把城市居民作为农奴对待,或者以领主身份干涉城
12、市的经济活动,引起城市的不满。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在争取城市自治过程中,国王经常站在城市一边,支持城市自治(如法国)。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古时期产生的议会中,都有城市代表(如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说明那时的城市已经具有重要地位。19世纪开始第三次城市运动,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城市。以上材料均整理自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师用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与古代中国城市在功能和影响上的不同,并分析形
13、成不同的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古典城市文明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中世纪城市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为明显,由选举产生的市政长官被称为“执政官”,这个称号本来是罗马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名称。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开始设置执政官,它不仅是一个官职,而且还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统治的象征。摘编自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材料二到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英国总人口18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
14、市中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有10个,法国仅5个。以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人左右,仅有几条又脏又暗的街道,没有市政机关,也无权选派议会议员。1786年阿克菜特纱厂在此创办,仅过15年后,该地已经建成50家纱厂,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同时,城市中心区域已开始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还成立了城市消防队。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参与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调整。第
15、5页 共6页 第6页 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可知,中古西欧领主拥有武装,抵御侵略,B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在战争状态下,并不是农民与农奴生活上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庄园经营,排除C项;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国家就开始了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由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领导,具有世俗性;教学内容上强调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世俗知识,体现了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城市学校教育世俗化趋势明显,没有
16、体现教育的精英化发展方向,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表明王权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排除B项;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不属于近代科学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据材料可知,新式重犁的出现和推广,使西欧大片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西欧农业的发展,因而为工商业经济的复兴和繁荣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是自然经济的产物,A 项中“导致”说法错误,排除;新式重犁的出现和推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排除项;D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项。4B【详解】根据“画作上查士丁尼不仅居中而且显得最为高大。他的左边是大主教马克西米尔和三位
17、助祭师,右边是两个贵族近臣和五个年轻侍卫。”可得出当时的皇帝处于画面的中心,正是其权力与地位的反映,说明王权是国家的权力中心,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军队的作用,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以宫廷为主,排除C项。故选B项。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领主附庸制是靠契约约束的,地方治理中贵族法庭与教会法庭并存都有利于契约法律和中世纪新兴城市的发展,有利于市民萌发自由思想和契约自治理念,这种自由契约自治传统缘于教会与世俗王权并存,缺乏中央集权制度而形成社会治理需要产生的,D项正确;中世纪社会治理存在王权与教权以及民众争取权力的斗争中,有限王权观念是契约思想形成的一个原因,但是根源要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787384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