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jng)节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诗人、散文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故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古今异义缘溪行 (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敞亮。今义:(思想、心胸、 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率妻子邑人来
2、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讯。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 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未果,寻病终 (古义:实现。今义:结果,果实)一词多义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乃 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舍 便舍船(读sh,动词,舍掉,离开)屋舍俨然(读sh,名词,房屋)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i,动
3、词,当作,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i,介词,对,向) 遂 遂与外人间隔(副词,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副词,竟然)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看到的景象)具答之(代词,代指问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助词,无意义)闻之,欣然规往(代词,指渔人去过桃花源这件事)翻译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东晋考武帝年间,湖南常德一带的人以捕鱼为业。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前行,忘记了路程有多远。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木,香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3.渔人甚异之,
4、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桃林在溪水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到了一座山,山上有小口,(里面)隐隐 像有光亮。5.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渔人)就丢下船,从小口入,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6.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千陌交通,鸡犬相闻.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人们在田野间来来
5、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8.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源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吃惊,问他从何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邀请渔人去自己家,摆酒杀鸡,做饭菜来招待他。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村里人听到有这样一个人,便都来讯问,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于儿女和同乡的族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位,再没有出去过。10.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如今是什么世道,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
6、说魏和晋了。渔人向他们详细说明了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他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作客,全都拿出酒水食物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他说:“这里不值得外人知道。”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已经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沿着原来的路处处做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他所遇到的事,太守立即派人跟渔人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那条路。1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
7、阳有个叫刘于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士人,听了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去,但没有实现,不久又:病死了,后来就没有再去探求的人了。分析讨论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拜访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武陵渔人的行踪2.渔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田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氛围
8、和谐日常生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此地?作者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原因:为了避秦时乱。交代这个原因的作用: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暗写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社会的否定。5.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具言”的内容: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叹惋”的原因:渔人所说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
9、黑暗,对外面的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6. 第3段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见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从秦时就开始隐居于此,不知外界的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而“叹惋”。7. 渔人“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如此”包含渔夫人“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入、出桃花源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8. 渔人“处处志之”却依旧“不复得路”,这一情节有何深意?“处处志之”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渴望。但“不复得路”意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10、、似真而幻、虚无缥缈的所在,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也表明作者感觉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9.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不多余,因为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分析讨论1.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它心驰神往?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自然环境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平和。 社会环境桃花源中的人和睦共处,桃花源民风淳朴。 社会风气桃花源中的人丰衣足食,安
11、居乐业,长幼有序。 生活状况桃花源中的人怡然自乐,自由幸福。 精神状态桃花源是一个自给自足、自由美好的人间仙境,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2.文中所描写的桃花源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你怎么评价这一社会理想?文中描写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的。这种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
12、只能是一种幻想。主旨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对社会、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作者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心声,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及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10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又因官终柳州(今属广西)刺史,人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主要作品:寓言三戒罴(p)说,诗歌江雪渔翁,散文“永州八记” 、捕蛇者说等。古今异
13、义闻水声 (古义:听到,听见 今义:用鼻子嗅)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 今义:住)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一词多义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明灭可见 (动词,可以)清水尤清冽 (形容词,清澈)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凄清)参参差披拂 (形容词,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 (动词,交错)为全石以为底 (动词,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以全石以为底 (介词,用)卷石底以出 (连词,相当于“而”)以其境过清 (介词,因为)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自)隶而从者 (动词,跟随)词类活
14、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翻译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水潭,水格外清凉
15、。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文:(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译文:向
16、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它的源头在哪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译文: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分析讨论1. 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使用了
17、哪些动词?试着进行评价。小丘 西行 篁竹 水声 伐竹取道 小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移步换景 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2.“伐竹取道”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对表现小石潭的特点有什么作用?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突出他浓厚的游览兴致,表现了他内心的闲适。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小石潭幽僻的环境特点。2.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小石潭及其周围景物的?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近景 由近及远写出了小石潭岸边石头形态的多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远景写
18、出了树枝藤蔓婀娜多姿、青翠欲滴之美。3. 第2段对“鱼”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虚实相生,写水的清澈动静相应,妙趣横生寓情于景,表现作者内心的愉悦5.“似与游者相乐”这个句子有什么妙处?运用拟人手法,写鱼儿似乎在挑逗游人,由景及情,将自己内心的愉悦投射在自由自在的鱼儿身上,妙趣横生。6.作者写小石潭源流时,依次抓住了哪些特点?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身:蜿蜒曲折岸势:交错不齐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有什么作用?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睛之笔,
19、高度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冷寂的环境特点;又由景及人,传达出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凄苦落寞,表现了他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8.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因此,这几个人心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主旨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游踪为序,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