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书馆》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图书馆》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图书馆》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图书馆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苍穹(qing) 点缀(zhu) 阅览(ln)B. 幽静(yu)覆盖(f) 宽敞(chng)C. 间隙(jin) 古籍(j) 优雅(y)D. 白炽灯(ch) 音讯(xn)暗淡(n)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跋涉鲜活共鸣魅力B. 搜寻纠葛精华陌生C. 阅览钟情优雅消磨D. 画相帐幕竞争稀罕3. 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2)你读了多少书,是把书读死了还是读活了
2、,略略交谈几句,别人就知道了你的_。(3)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A. 聚集 品位 赞扬B. 云集 品位 赞叹C. 云集 品味 赞叹D. 聚集 品味 赞扬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在语文教学的问题上,叶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B. 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疯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篆和咒语)。C. 我家阳台上种有迎春、石榴、木桃、月季等,花开不断。D. 证券交易所内
3、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5.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据初步统计,目前社会上已有近20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B. 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C. 中学生写作文,要留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D. 这套网上航班查询系统和民航总局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具有及时、准确、信息全面等特点。二、 现代文阅读阅读上图书馆一文,回答问题。 上图书馆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正真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
4、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他。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讲授图书馆学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
5、的英文程度有限,多数原著我是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他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只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很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
6、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
7、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后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子上看也看得很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
8、,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终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6. 第1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7. 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8. 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9. 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10. 上图书馆一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11. 上图书馆和读书:目的和前提都写了作者读书的切身感受,文中所记读书的氛围都温暖感人。但有时候读书过程中也
9、可能会有不和谐的音符,比如某市图书馆实行对所有读者开放,有乞丐和拾荒者也进了图书馆,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图书馆馆长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选择离开的权利。对二者的态度,你怎么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材料一: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
10、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象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象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象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
11、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相同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
12、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
13、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一)对话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徳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
14、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二)兴味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兴味”。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钟嵘的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
15、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不论伊瑟尔的“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将未被阅读的作品可能存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B.理解不受文本意义的影响,而受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前理解”影响,因而
16、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C.艺术作品的成功就是所有的接受者对这一艺术作品都持不同的理解,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创作本旨不一致。D.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是孤立的“自为”存在状态,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1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或观众、听众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作品,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B.艺术文本对于接受者的意义无关其个人的生活经验,而是在作品召唤下,完成对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C.中国古典美学含蓄、简洁,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体现了艺术文本的“召唤结构”。D.与文本“对
17、话”的不同读者使同一文本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这也造就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多重性。1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作品再创造的一项是( )A.想象红楼梦中黛玉的一颦一笑。B.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把握。C.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画面的想象。D.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改写。15.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第二文本”下一个简要定义。16.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三、语言表达17. 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30字) 据悉,某图书馆由于地处市中心,经常会有乞丐拾荒者前来馆里阅读休息,周围建筑工地较多,民工也常常会进来阅读。这引起了一些读者的不满。对此,图书馆馆长的答复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