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检测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
《第9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检测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检测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9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检测题一、单选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系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A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B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C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D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2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的“羊肉串”,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味,是使用西域烧烤手法制作的又一类食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A丰富了内
2、地的饮食文化B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C使大量西域食物销往内地D促进了内地餐饮业的繁荣3下表是与棉花种植或棉布相关的历史记载,据此推论合理的是()记载材料出处“木棉亦西城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元)农桑辑要)“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农书“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天工开物“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农政全书A棉花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B元朝棉花种植成本高于养蚕缫丝C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D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4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
3、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A汉代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B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趋势明显C丝绸之路以河西地区为中心D经贸活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5据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往仅仅限于经济贸易的范围B汉朝和罗马帝国已经建立了频繁的官方交往关系C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D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首先沟通了中西交往之路6据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寄互市人康儿(胡商),展转至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今湖北襄阳),付沙门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A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B北民南
4、迁带动文化交流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D传统丝路贸易依然活跃7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大秦(罗马)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缗彩(丝织品)与之交市,故遮阂(阻隔)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中部)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由此可知()A罗马与汉朝贸易关系日益密切B西汉重视发展同欧洲的关系C罗马的扩张推动了贸易的发展D两汉时期朝贡贸易比较兴盛8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的开通使中国丝织品传向南亚、东南亚B唐中期后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C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从事中介贸易D游牧民族多沿着西迁到小亚细亚等地区9下图是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
5、驼俑,形象生动,驮着一捆捆的丝绸,附挂着水壶等物品。对于唐人来说,骆驼能在荒凉的戈壁沙漠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无疑是奇迹。该俑()印证了东西方经济交流讴歌了对外开拓的精神反映了和而不同的观念体现了世界物种大交流ABCD10在琉球国、日本长崎甚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有规模不同的妈祖庙,而妈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此种现象反映了()A亚洲民间信仰趋同B中国文化影响力C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D各国民间对海上安宁的期盼11公元前后,东汉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图1到图3为汉朝与罗马帝国文明交流的部分实物图片。据此推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A是全面的B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C是单向
6、的D主要得益于阿拉伯人的转运12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远距离的商贸活动跨过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区,从中国可以到达地中海地区,这种情况表明古代()A罗马帝国的统治维系了地区的和平B东方的发展快于西方文明C商贸活动是东西方交往的唯一方式D文明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13据考古发现,蒙元时期,在乌兰察布(内蒙古地区)明水元墓中,出土有纳失石(波斯语)辫线锦袍及绣有狮身人面像的刺绣图案;在赤峰地区发现元代伊斯兰教墓石和景教徒瓷质墓碑;在乌盟四子王旗发现元代驿站遗址和巨型敖包。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经济交流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
7、交流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的广泛1417一18世纪,以杭嘉湖平原为基地,中国生产了一批专为欧洲市场加工的独特的“中国风”丝绸。这些丝绸上的中国风格装饰是从事染织服饰设计的中国匠人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审美需求而再创作的一种独特的装饰风格。这一现象反映出()A清廷的商业政策发生变动了B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加深C封建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D中国逐渐被卷人世界市场15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锡贡,“织贝”是南海诸岛的一种特殊棉纺织品,早期广泛流行于海南岛与东南亚各国。“锡贡”即命而贡,是一种非常固定的朝贡关系。这反映了当时()A南海与大陆已有往来B海上丝绸之路畅通C海南岛棉纺织业发达D海上
8、朝贡贸易频繁16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厂特别针对欧洲人的喜好,前后设计出多款混合东西文化的出色产品,土耳其郁金香在1620年代风靡欧洲北部,景德镇陶工就在碟盘上画上郁金香。这反映了明朝()A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高超B产品生产以海外市场为主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D商品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171874年,英国探险家在新疆和田意外地收集到两枚汉代新疆地区的“汉佉二体钱”-和田马钱(见摹写图)。其钱面上马的形象源自大夏(今阿富汗一带),马图外围有一圈佉卢文(古印度文字),背面图案中间为一符号“兀”(解作汉文篆字“元”)。该钱币的发现,可以印证汉代()A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B中央政府统一了货币C篆体字在西域的流行D儒
9、家文化圈已经形成18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前往西域,在此基础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商业通道-丝绸之路得以开拓。汉王朝在派遣使节通往西域时,赠礼一般都很丰厚。汉使所需食物及牛马等,全部用币帛购买,并不采取无偿征派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汉朝()A与西域各国实行朝贡贸易B经营西域重在政治目的C生产力水平远高于西域D经济繁荣国家财政充盈19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秦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有“茶”的记载。三国两晋时期,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进入唐代之后,780年陆羽著茶经,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宋代塞外的茶马交易和茶叶对外贸易都逐渐兴起,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茶仪已成礼制。在下层社会中,有各种茶文化
10、习俗。元朝时,北方民族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由元朝到明朝中期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材料表现了()A饮茶之风开始于秦汉时期B清朝出售茶叶成为正式行业C各少数民族都盛行茶文化D茶文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20下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A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B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C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发展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并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
11、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在哈里发的资助和倡导下,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勋、译述。他们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摘要、评论等,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至阿拔斯王朝前期结束时,古希腊典籍中重要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这些著作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迷人的智慧,不仅大大丰富和增长了见识、学
12、问,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将阿拉伯人由一神信仰阶段带入了层次更高的理性思辨阶段。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材料二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深感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必须“访夷情,译西书”,开近代翻译先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传教士傅雅兰口述,徐寿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式微,翻译活动也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新兴的翻译
13、群体。著名的翻译家主要有马建忠、严复等。他们都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如翻译天演论中介绍过达尔文的物种原始、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翻译论法的精神中对旧思想批判尤为突出,倡导“(立宪之国)主人非他,民权是已”的主张。严复的翻译可以说不独是理论学说的介绍,而且是一种“批判的武器”。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背景。(2)根
14、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甲午战争前后翻译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翻译活动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材料二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15、,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86年,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中,出土高昌国和平
16、元年(西魏大统十七年,551)的叠布(即棉布)借贷契约,借贷量达60匹之多。在1975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对哈拉和卓古墓群十六国至唐西州时期51座墓葬的发掘中,出土一件“蓝棉布,出土物似为一件棉衫裙,内有絮棉,已糟朽成粉状”。在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队对新发现的一处墓地发掘中,出土一件宽5厘米、长7.5厘米的棉布方巾,墓地年代属于魏晋前凉时期。摘编自新疆考古发掘简报等材料二松江乌泥泾的棉纺织业在宋元之际还处于“厥功甚艰”的初级阶段。黄道婆返乡后教民织布,“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至元十九年,元廷规定税粮可“折输绵绢杂物”,元二十六年四月,“五浙东、江
17、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朝廷还经常和市棉布等物,赈济北方部民。由于棉纱和棉布的生产量越来越大,所以,在天历元年全国科差总数中,征收的绵和布就分别达72015斤和211223匹。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魏晋至唐时期棉花在新疆的传播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24材料 中国风在1718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
18、量猛增,此时几乎所有的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且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加入牛奶与糖更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更是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媒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思考:根据材
19、料,谈谈你对“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系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可知,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有希腊文化传入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也有印度佛教和平交流传播到中国,说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B项正确;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和平交流的方式,不全面,排除A项;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暴力冲突的方式,不全面,排除
20、C项;结合所学知识,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是属于和平交流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材料中的“胡麻饼”“羊肉串”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食品,它们丰富了内地的饮食文化,A项正确;“胡麻饼”和“羊肉串”的传入只是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域食物大量销往内地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内地餐饮业繁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根据材料“木棉亦西城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可知,棉花产自西域地区,可能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A项正确;“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可知,种植棉花比养蚕缫丝更加方
21、便,而且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材料并未对比养蚕缫丝与棉花种植的成本,排除B项;明代中期,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的信息,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不可能记载清朝的历史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是以经济为目的,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的是河西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是丝绸之路的中心的信息,而且丝绸之路的中心是长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
22、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地图可知,该图上的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西方的交流,C项正确;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往有经济贸易以及文化方面,排除A项;汉朝和罗马帝国的联系是间接的联系,排除B项;张骞通西域首先沟通了中西交往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6C【详解】据材料可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自凉州至长安再到襄阳均存在贸易路线,体现了跨区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一个僧人寄送佛经的行为,不能体现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排除A项;材料中佛经是通过商贸路线寄送的,并非通过北民南迁,排除B项;材料中自凉州再到长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87896879.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