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2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3赏析名句,品味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2、赏析名句,品味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四有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法;3、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学案导航、自主学习1、解题: 题目的意思是:在山西村游玩, 这首诗是记游的,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2、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朝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
2、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3、写作背景: 游山西村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正因推助张俊北伐,被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此时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对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产生了无限的欣慰之情。二、互助合作、释疑解难1、听读,读出诗歌的味道;读准字音:腊(l)豚(tn)冠(gun)乘(chng)拄(zh)叩(ku)把握节奏: 莫笑/农
3、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译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诗歌、回答问题)作者在山西村看到了什么?教师点拨:欢乐富足的丰收景象、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柳暗花明的美丽风景、淳朴热情的山野村民作者受到了怎样的款待?教师点拨:腊酒 鸡豚 (豚,小猪,文中指猪肉)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教师点拨:莫笑 (赞赏 感激)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陶醉 欣喜) 闲乘月 夜叩门(喜爱 留恋)三、展示交流、点拨拓展1、说读,品味诗歌的意境;请你用“我在_句诗里,发现了
4、山西村的_美”来说说你对诗人笔下的山西村的印象。(做笔记)明确: 首联:山村的人情美:山民热情好客。 颔联:山村的风景美:山环水绕,柳暗花明。 颈联:山村的风俗美:祭社祈年,箫鼓齐鸣。衣冠简朴,古风犹存。 2、赏读,品析名句的妙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明确:景: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情:写出了诗人迷路时的迟疑迷惘和发现山西村时的欣喜莫名。 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 暗示着困境中蕴含着希望。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写法: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做笔记)3、诵读,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