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全册教案.doc
《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全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全册教案.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 解与元谋人相关的基本知识 2、掌握有关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1、观察比较古猿、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或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2、想象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3、思考比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那些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值得热爱。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着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应该珍惜它 教学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教学难点年代距今久远,需要科学推断和合理想象这些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教学方法导学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结合“导入框”内容放映有关传说
2、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教师根据幻灯片简介1965年在云南元谋盆地的发现,强调指出:1、“距今约170万年”这个数据经科学测定出来,是我国考古学界一致公认的研究成果。但是近来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其中有两处可能比元谋人更早。一个是重庆巫山龙骨坡的“巫山人”,另一个是山西芮(ru)城县的西侯度文化。因此,究竟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学术界未有一致的定论。说不定在座的同学中,将来有人会探究出新的成果,为我国历史科学的殿堂添砖加瓦,使它更加灿烂辉煌。2、遗存中的牙齿是人类的,而且有几件打制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炭屑和烧骨则证明他们已知道用火
3、了。(二)北京人 教师简介1929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发现,强调1、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块头盖骨。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以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40多个北京人个体。3、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由此可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最丰富的遗址。结合教材内容放映有关“北京人”的录像,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1、头部特征:放映三幅人物头像幻灯片以及相关表格,让学生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区别,得出结论北京人的头部特征与古猿区别不大,与现代人区别却很大。 古猿低平粗壮高突前伸很不明显 北京人低平粗壮高突前伸很不明显
4、 现代人高耸细柔低突后敛明显2、打制石器:指导阅读课本第5页的“自由阅读卡”,学生讨论:“打制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什么不同?”接着指导阅读同页的“活动与探究”2,组织学生讨论(题目如书)。3、用天然火:指导阅读课本第3页的“阅读文字”(介绍北京人遗址的灰烬堆),学生讨论:“北京人遗址里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的灰烬堆?”(他们只能使用天然火,需要保留火种。)4、群居生活:指导阅读课本第2页的“文献资料栏:韩非子语句”,观察彩色插图1北京人的生活,学生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三)山顶洞人结合课文放映有关“山顶洞人”的录像,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比较、辩论。1、头部特征:放映北京
5、人、山顶洞人、现代人的头部区别,得出结论: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2、生产生活水平:指导阅读45页有关山顶洞人的“正文”和“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A.问:“山顶洞人的遗址里还有没有大量的灰烬堆?这是为什么?”(已能人工取火,不必刻意保存火种了。)B.放映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幻灯片,学生“动脑筋”并辩论(见教材第5页)。C.放映第5页“活动与探究”1的幻灯片,学生先思考:“应从哪些方面比较?”接着放映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表幻灯片标题行,然后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现各项答案。D.教师通俗地解释“氏族公社”里血缘纽带、财产公有、平等相处等情况。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讲到了三种代表。其中, 元谋人
6、 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最丰富的遗址, 山顶洞人的模样已经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了。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年代分别是 约170万年 、 约70万到20万年、 约18000万年。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分组填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表) 4、对各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醒预习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反思: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 过程与方法: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
7、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教学方法导学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
8、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导学2、河姆渡
9、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导学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10、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教学反思:第3课远古的传说【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
11、水的传说。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引言。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二、新课讲授(一)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黄帝炎帝蚩尤汉族其他黄炎
12、部落联盟华夏族炎帝子孙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二)禅让的传说1.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2.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三)治水的传说1.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2.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3.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四)情感升华学习了本课内容,我
13、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生答,教师简评),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教学反思: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课题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执教许婉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相关知识,归纳三朝兴亡的共同原因,了解西周分封制。能力目标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质疑的方式学习本课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价值认识到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实、分封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述法、图示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具准备讨论法课时安排
14、一课时教 学 步 骤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能反映商朝末期武王伐纣故事的封神演义的图片及影视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史实,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设计意图:本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情境直观感受,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多媒体展示学习板块一:夏朝的兴衰教师展示问题:谁来说说夏朝是怎样建立的?夏朝是怎样统治人民的?世袭制和禅让制有什么区别?夏朝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答案。2. 多媒体展示学习板块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教师展示问题:结合教材说说:商朝建立的时间?强大起来的背景?了解盘庚迁殷的原因,能说出商朝为了巩
15、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商纣王残暴的表现有哪些?学生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答案。3. 多媒体展示学习板块三: 西周的分封制教师展示问题:多媒体展示西周初期形势图和夏商形势图比较分析两图有什么变化?说说西周采取什么办法来巩固国家的统一?说说这一办法的具体措施及历史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答案。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内容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启发更好的理解“分封制”这一概念,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三、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探究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展示探
16、究的成果,教师做点拨和简要点评。1、本课中你喜欢哪些历史人物,不喜欢哪些历史人物?说出你的理由。2、西周分封制有何作用?3、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这是三个能力题,问题的答案可以有很多种,无论是哪一种,都要言之有据。通过本环节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知识拓展:“三代”的故事传说:各小组派代表讲述商汤灭桀、“酒池”“肉林”、武王伐纣、周公制礼作乐、烽火戏诸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教师做简要点评。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既是对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任务的很好检验,同时也实现
17、了历史知识的拓展和迁移,并在讲述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五、学习反思: 想想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反思这一环节,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收获的经验和方法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学习过程中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作业完成基础训练板书设计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二、 商汤灭夏三、 武王伐纣四、 西周的分封制教学反思 课 题: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目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
18、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过程与方法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资料阅读及想象,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
19、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批注:教学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为什么是商王权力的象征。教学用具:PPT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论教 学 过 程:【新课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和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和青铜器,来了解它们。【新课教学】一、甲骨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找出本目的主要知识点。经过学生发言,最后确定本目有关甲骨文的主要知识点如下:殷墟出土。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和今天的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记录了商王
20、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多媒体打出商朝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让学生找出殷墟的位置。补充材料介绍甲骨文出土的情况。提问:王懿荣为什么能发现甲骨文呢?学生经过讨论发言,教师可概括为:王懿荣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平常刻苦学习、积累的结果。王懿荣注意观察和思考,因而能够在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多媒体打出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辞”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上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个代表发言。综合后,得出如下结论:形状不同,有的像龟甲,有的像兽骨。上面有文字,而且不是写的,是刻在上面的。上
21、面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上面的文字有的多,有的少。 教师根据前两点得出“甲骨文”的概念,并强调文字是刻上去的。用多媒体在商代“全形卜甲”和“牛骨刻辞”的图片中选出几个甲骨文字,放大后要求学生辨认;用多媒体打出它们相对应的今天的汉字后,请学生谈谈它们的造字方法。多媒体显示一个刻有文字的甲骨,并打出其已被认出的文字,介绍甲骨文字的内容。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二、青铜工艺要求学生阅读第二目“青铜工艺”。教师帮助学生落实青铜技术产生、发展和走向鼎盛的时间。多媒体从多角度展示司母戊鼎,同时选择局部展示它的纹饰。观看后,要求学生谈谈对它的感受。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注意落实两点:造型雄伟。纹饰古
22、朴。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铜象尊、大盂鼎图片,并适当补充材料,指导学生欣赏,说明青铜器的造型除了雄伟外,还有精美的一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归纳前面所见的鼎有司母戊鼎和大盂鼎,四羊方尊、象尊。在此,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归纳青铜器的种类,从而说明青铜器种类繁多。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看到的各种青铜器中,是不是见到了生产工具呀?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在商代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广泛地用于生产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强调:这主要是由于青铜在当时还是稀少的,它比较贵重。 多媒体再次展示司母戊鼎,并提问:青铜如此贵重,为什么要拿这样多的青铜铸这么大的一个鼎呢?这说明了什么?教师从这个鼎是用于祭祀的,启发学生进行讨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2016 2017 学年 秋季 学期 人教版 初中 年级 上册 中国历史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