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采矿工程--响水井田河西矿井第二采区设计方案说明书.doc
《毕业设计-采矿工程--响水井田河西矿井第二采区设计方案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采矿工程--响水井田河西矿井第二采区设计方案说明书.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贵州大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 学 院: 矿业学院 专 业: 采矿工程 姓 名: 学 号: 年 级: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目 录第一章 采区地质特征41 采区概况41.1.1采区位置41.1.2采区境界41.1.3 与邻近采区的关系41.1.4 与地面关系41.1.5 采区内煤层厚度与煤系产状42 地质情况及可采煤层情况61.2.1 地质情况61.2.2 煤层81.2.3矿井水文地质条件91.2.4 瓦斯91.2.5 煤的自燃倾向性93 采区储量:(列表)9第二章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01 采区生产能力的确定102.1.1采区生产能力102 采区服务年限102.2.1采区服务年限
2、10第三章 采煤方法选择及采区参数选择计算101 采煤方法选择103.1.1采煤方法选择102 采区(或盘区、分区)参数选择计算113.2.1采区斜长及走向长113.2.2回采工作面长度、形式113.2.3 煤柱尺寸113.2.4区段斜长和数目123.2.5 采区通风方式12第四章 采区巷道布置121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的选择124.1.1 采区上(下)山的位置、数目和用途,采区联合形式124.1.2区段平巷的布置方式134.1.3煤层间联系方式134.1.4采区车场型式134.1.5 方案比较选取134.1.6 方案技术比较表134.1.7经济比较172 采区生产系统综述254.2.1 运煤系
3、统254.2.2 运料及排矸系统264.2.3 通风系统264.2.4 排水系统263 采区回采工作面配备和生产能力验算264.3.1回采工作面产量264.3.2 采区内同时回采工作面数目264.3.3 备用回采面及掘进头设置274.3.4 采区生产能力验算274 开采顺序274.4.1开采顺序275 采区准备工作及组织274.5.1 采区巷道274.5.2 采区巷道断面图284.5.3 回采工作面接续安排34第五章 回采工艺341 设计回采工作面概况345.1.1 设计回采工作面概况342 回采工艺的确定365.2.1 回采工艺的确定363 循环方式、作业形式的选择及循环图表的编制395.3
4、.2 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表405.3.2 综采工作面作业循环表41第六章 采区设计概算及工作面成本计算411 采区概算416.1.1 巷道工程概算416.1.2 运输及机电设备概算426.1.3 采区总概算442 工作面直接成本446.2.1 工作面直接成本443 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示表456.3.1 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5参考文献46附录46总 结4739 贵州大学课程设计 贵州大学课程设计 第一章 采区地质特征1 采区概况1.1.1采区位置 该采区位于贵州省盘县南部,响水镇、大山镇及忠义乡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0433231044210,北纬252439253228。本采区为响水井田河
5、西矿井的第二采区,本采区位于主副斜井东翼,为主副斜井向东翼开采的首个采区。采区大巷标高为+1000。1.1.2采区境界 开采范围是西面以井口井筒为边界,北面以3号煤层露头线为边界,南以+1000标高为界,东以图中所给的采区边界线为界。1.1.3 与邻近采区的关系 本采区的井巷布置是主副斜井向东翼煤层开采的首个采区的两条大巷的基础上进行巷道网络的布置。根据各种地质因素和矿井开采技术原因,把这个井田划分成三个采区,其中东一拥有独立的一套开拓系统,与东二和东三采区没有联系;东二采区和东三采区共用两条大巷作为运输和轨道通向主斜井和副斜井,轨道大巷和运输大巷连通到东三采区的开采范围。东二采区和东三采区分
6、别独立通风,其通风互不影响。1.1.4 与地面关系 地貌属构造剥蚀地貌,发育单面山。含煤地层与其上覆飞仙关组、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构成宽缓的单斜谷,其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单斜谷前、后两坡冲沟均较发育。局部地段发育滑坡、崩塌及剥落等坡地重力地貌;地形平缓开阔地带属溶蚀构造为主的岩溶地貌,常见溶蚀洼地、漏斗、溶洞及落水洞等岩溶形态。整个井田地貌形态为中部高两翼低的展布形态。1.1.5 采区内煤层厚度与煤系产状 采区内煤岩为单斜构造,地层倾角平均15,赋存较稳定,区内可采煤层4层,自上而下分别为3、5-2、17-1、19号煤层,煤层赋存特征见下表。含煤地层为二迭系宣威组煤系地层,煤岩类型为半亮-半
7、暗型,各煤层为中灰低中硫高发热量焦煤或气肥煤,采区内断层落差小于5m。 3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顶部。是井田内唯一稳定煤层,井田内无不可采点,煤层采用厚度变化不大,呈由西向东逐渐变薄趋势,规律性明显。含夹石05层,煤层上部的一层夹石较稳定,单层厚度0.150.50m,岩性为高岭石泥岩;下部夹石不稳定,单层厚度0.050.60m,岩性为泥岩。顶板岩性由西向东作有规律的渐变,西部为煤系地层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东部则逐渐变为飞仙关组下段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底部局部地段为厚0.11.3m泥质灰岩;底板岩性按10m统计,顶部0.4m左右为含根泥岩,其下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 5-2号煤层位于龙
8、潭组上段中部。煤层采用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明显,由西向东逐渐增厚。井田内共见6个不可采点。偶含一层夹石。顶板岩性:厚度1540m范围内,岩性以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局部粉砂质泥岩夹煤层。底板岩性:西部多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东部多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 (3)17-1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上部,煤层采用厚度变化较大,局部有突然增厚或变薄现象。井田范围内见2个零点区,另见4个零星不可采区,见4个特厚异常区。总体以井田中部厚度较大,向东及向西厚度逐渐变小。顶板岩性:按厚度15m统计,上部为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顶部0.100.94m为含根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以18号煤层顶界为统计
9、值,厚度一般8m,多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顶部0.100.94m为含根泥岩或粉砂质泥岩。(4)19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煤层采用厚度有一定变化,井田东部煤厚较大,厚度大于3.5m的厚煤带主要分布在该区域。井田范围内未见不可采点。含夹石04层。夹石一般位于煤层下部。顶板岩性:以18号煤层底界为统计值,厚度一般10m,上部为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部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局部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与20号煤层合并时,以5m统计,主要为含根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20号煤层分岔时,见20号煤层顶板。 煤 层 特 征 表 煤 层 编 号全层厚度(m)采用厚度(m)夹石层数
10、对 比程 度可 采程 度稳 定程 度煤层间距(m)极值均值极值均值极值均值极 值一般31.676.043.141.435.372.67052可靠全区稳定26.058.040.05-20.363.791.700.363.171.62010可靠基本全区较稳定13.030.025.05-30.141.751.130.361.751.110301可靠不可采不稳定6.518.012.5704.061.0203.330.99(1.14)0301可靠不可采不稳定6.522.512.0902.320.8702.320.83(1.02)0301可靠不可采不稳定7.026.015.012-104.471.1203
11、.401.010512可靠不可采不稳定8.033.017.017-1017.93.12017.262.930502可靠基本全区较稳定8.036.020.0190.4710.163.730.479.283.380402可靠全区较稳定2 地质情况及可采煤层情况1.2.1 地质情况 盘县煤田的区域地层,自下而上赋存有: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下第三系(E)和第四系(Q)地层。井田位于盘南背斜南东翼西端。地层走向自西向东为N30ENEN80EN60E,倾向南,基本为一单斜构造。西部收敛、东部撒开、向北凸出的弧形。构造行迹以断裂为主,发育NNE和NWW向两组断裂。其中,F
12、7断层与F25F6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断层稀少且对煤系地层影响不大。F25F6断层以西,特别是F25F6断层上盘、F11至F12之间,断层发育。井田内断层发育具有以下规律: 井田内断层以北西西向为主,北北东向次之。 从平面分布看,北西西向断层主要集中在井田中部,北北东向断层分布于井田西部及东部。前者对煤系地层的切割破坏较小,但在断层发育部位,地质构造条件都相对复杂。后者对煤系地层的切割破坏较大。 本井田的构造面貌与燕山运动有关,北北东向断层与盘南背斜轴向基本一致,说明是在燕山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张扭性断层。北西西向断层为后期顺时针扭动形成的压扭性断层,不难看出后期顺时针扭动构造是对煤层后期改造起主
13、导作用的构造。就本井田而言,则是构造应力相对集中部位,属于忠义压扭性构造的收敛端。煤层的形变和断裂破坏都较其它地段为甚。 井田地层特征表 地 层 系 统厚 度(m)主 要 岩 性 及 特 征系统组段最小最大平均第四系(Q)015为残积、坡积、洪积及冲积物,岩性为砂土、粘土及砾石组成,分布零星三叠系(T)下统(T1)永宁镇组(T1yn)第二段160为黄色、暗黄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暗紫色砂岩,灰色白云质灰岩第一段281上部第二亚段为灰色微晶至隐晶白云质灰岩,平均厚221m。下部第一亚段为灰紫色、灰色泥质灰岩,薄至中厚层状,厚4085m,一般60m飞仙关组(T1f)上段289406410俗称紫色层
14、,自下而上分为三个亚段,第一亚段为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厚度97190m,一般150m;第二亚段以暗紫及紫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细砂岩,厚度152280m,一般210m;第三亚段厚度3580m,一般50m。下部20m左右为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上部以灰紫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下段93140115上部为灰绿色夹紫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部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二叠系(P)上统(P2)龙潭组(P2l)上段7311996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增厚,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煤层中段102150120西南及东南部厚度较大,岩性主要为粉砂岩
15、、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下段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峨眉山玄武岩组 (P2)第三段106185150深灰色、紫色、暗绿色火山角砾岩,偶夹玄武岩第二段283835浅灰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第一段426245灰绿色拉斑玄武岩及玄武岩,致密块状,坚硬下统(P1)茅口组(P1m)400500出露于井田北部外围,主要为浅灰色、灰色厚层灰岩,含白云质团块或白云岩。 根据构造复杂程度,可将本井田分出如下三个复杂块段:F3与F14断层所夹的三角形地带、F11与F12断层之间、F25F6断层上盘。根据含煤地层产状变化及断层、褶曲的发育情况,井田
16、的构造复杂程度属“二类中等”构造。 区域构造:盘江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六盘水断陷、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黔西南涡轮构造带上的盘南背斜与下甘河断裂之间,属盘南背斜南东翼西端。区域构造特征表明,井田内构造面貌主要与燕山运动有关。在燕山运动过程中,出现南北向的正反两次直扭构造运动的复合叠加,后期顺时针直扭运动可能为燕山运动中、晚期产物。所以盘南背斜是在先期反时针直扭运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行迹的背景上又叠加了顺时针直扭运动。盘南背斜属不对称的复式背斜,轴向N60E,呈一反“S”型褶曲。因此,使盘南背斜南部西端形成一系列向南西收敛的向、背斜褶皱和扭性断裂组成的一个小型压扭性帚状构造,称忠义压扭性帚状构造和马依
17、张扭性帚状构造。忠义压扭性帚状构造向南端雨谷收敛,向北端马依撒开,其旋涡中心在保田向斜的中心部位。 1.2.2 煤层 (一)3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顶部。是井田内唯一稳定煤层,井田内无不可采点,煤层采用厚度变化不大,呈由西向东逐渐变薄趋势,规律性明显。含夹石05层,煤层上部的一层夹石较稳定,单层厚度0.150.50m,岩性为高岭石泥岩;下部夹石不稳定,单层厚度0.050.60m,岩性为泥岩。顶板岩性由西向东作有规律的渐变,西部为煤系地层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东部则逐渐变为飞仙关组下段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底部局部地段为厚0.11.3m泥质灰岩;底板岩性按10m统计,顶部0.4m左右为含根
18、泥岩,其下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 (二)5-2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中部。煤层采用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明显,由西向东逐渐增厚。井田内共见6个不可采点。偶含一层夹石。顶板岩性:厚度1540m范围内,岩性以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局部粉砂质泥岩夹煤层。底板岩性:西部多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东部多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 (三)17-1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上部,煤层采用厚度变化较大,局部有突然增厚或变薄现象。井田范围内见2个零点区,另见4个零星不可采区,见4个特厚异常区。总体以井田中部厚度较大,向东及向西厚度逐渐变小。顶板岩性:按厚度15m统计,上部为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顶部0.100.94
19、m为含根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以18号煤层顶界为统计值,厚度一般8m,多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顶部0.100.94m为含根泥岩或粉砂质泥岩。 (四)19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段中部,煤层采用厚度有一定变化,井田东部煤厚较大,厚度大于3.5m的厚煤带主要分布在该区域。井田范围内未见不可采点。含夹石04层。夹石一般位于煤层下部。顶板岩性:以18号煤层底界为统计值,厚度一般10m,上部为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下部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局部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与20号煤层合并时,以5m统计,主要为含根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20号煤层分岔时,见20号煤层顶板。 1.2.3
20、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层岩性,大体可分为可溶岩和非可溶岩两大类,栖霞组、茅口组、永宁镇组、关岭组属可溶岩类,岩溶发育,富水性强,补给、迳流、排泄条件良好,是地下水的活跃层位;峨眉山玄武岩组、二叠系龙潭组、三叠系飞仙关组属非可溶岩类,含裂隙水,但充水空间不发育,无明显含水层,根据以往勘探成果和生产矿井实践验证,与矿井开发有关的岩层既是煤矿床充水的弱含水层段,又是茅口组、永宁镇组灰岩岩溶水的隔水层段。一般矿井属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裂隙充水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局部中等偏简单。 采区内水文地质条件中等,无大的涌水水源,地层无强含水层,井下水主要是由于地层裂隙渗透的地表水,因此工作面有少量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 响水 井田 河西 矿井 第二 采区 设计方案 说明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