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胺膜的制备研究-学位论文.doc





《聚苯胺膜的制备研究-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苯胺膜的制备研究-学位论文.doc(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聚苯胺膜的制备研究摘 要为了得到性能优异的高分子导电材料,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过硫酸铵为聚合引发剂,盐酸为掺杂剂,利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系统地研究了盐酸、乳化剂及引发剂的用量对聚苯胺电导率的影响。用四探针法测定了聚苯胺的电导率,测试结果显示最佳制备条件为:过硫酸铵16.42g,盐酸12m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21g。聚苯胺的电导率可达0.78S/cm。测定电导率最大的聚苯胺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率,结果表明聚苯胺在三氯甲烷中的溶解度最大,其溶解率达到36%,从而选择三氯甲烷做溶剂,以聚苯乙烯为成膜物可以制备导电聚苯胺的自支撑膜,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表明聚苯胺粒度较为均匀。关键词 聚
2、苯胺,自支撑膜,电导率,乳液聚合,溶解率ABSTRACT To obtain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conductive materials, polyaniline was prepared by polymerization method using DBSA as emulsifier, ammonium persulfate as polymerization initiator, hydrochloric acid as doping agent. the conductivity influenced by the amount of hydrochlo
3、ric acid, emulsifier and initiator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conductivity was measured by four probe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e test showed that the best preparation conditions are as followed: ammonium persulfate 16.42g, hydrochloric acid 12mL, DBSA 0.21g. The conductivity of polyanilin
4、e can be 0.78S/cm.Determined the solubility of the maximum conductivity of polyaniline in different organic solv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lubility of polyaniline is the largest in chloroform and its dissolution rate of 36%, so chosen chloroform as solvent and with polystyrene as forming film
5、, the self-supporting film of conductive polyaniline can be prepar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mine polystyrene is more uniform particle size.Keyword: polyaniline, self-supporting film, conductivity, emulsion , solubility目 录摘 要IIABSTRACTII目 录11 绪 论11.1 课题背景11.2 聚苯胺研究
6、现状11.2.1 聚苯胺的研究历史11.2.2 聚苯胺的结构与特性21.2.3 聚苯胺的导电机理研究41.2.4 聚苯胺的合成61.2.5 聚苯胺膜的制备8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102 实验药品和仪器112.1 实验药品112.2 实验仪器设备113聚苯胺的制备和性能表征123.1 实验方案123.2 实验步骤133.2.1 苯胺的蒸馏133.2.2 聚苯胺的制备133.3 分析检测143.3.1 电导率测定143.3.2红外光谱分析143.4 结果分析与讨论153.4.1电导率分析153.4.3 红外光谱分析183.5小结184 聚苯胺膜的制备与表征204.1 实验方案204.2 实
7、验步骤204.2.1 聚苯胺溶解率测定204.2.3 聚苯胺膜的制备214.3 聚苯胺膜导电性及形貌分析214.4 聚苯胺膜的SEM分析224.5 小 结23结 论24参考文献25致 谢271 绪 论1.1 课题背景聚苯胺是一种高分子合成材料,俗称导电塑料。它是一类特种功能材料,具有塑料的密度,又具有金属的导电性和塑料的可加工性,还具备金属和塑料所欠缺的化学和电化学性能,在国防工业上可用作隐身材料、防腐材料,民用上可用作金属防腐材料、抗静电材料、电子化学品等1。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使其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争相研究、开发的热门材料。到目前为止,其链结构、掺杂反应、导电机理等理论问题已经得到基本阐
8、明,并有大量文献和综述报道公诸于世。由于聚苯胺是一种具有很强相互作用的共扼键的大分子,因而难于溶解,不能熔融,从而难于加工应用2。研究者们为提高它的溶液加工性能做了许多研究,发现导电聚苯胺导电机理独特,单体价格低廉,环境稳定性及光学质量好,颜色转换快,循环可逆性好等优点,在众多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导电有机聚苯胺膜是一类具有导电性、光电性等多重功能的新型材料,因具有特殊的优良性能,近年来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并已在太阳能电池、透明电极、光电转换和自动控制、红外反射、热电转换、电磁吸收与屏蔽等方面得到应用4。在众多领域也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如在电致变色智能窗、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抗静电涂层、印刷电路板
9、、导电高分子电容器、光电二极管、聚合物发光电池、透明电极,电磁屏蔽、气体分离膜、传感器、人工肌肉、薄膜晶体管和光偶合器等领域。目前所涉及到的众多应用领域如电激发光元件、二次电池、光化学电池、涂料、气体分离膜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它能否方便地加工成大面积的薄膜成型品,近年来关于导电聚苯胺薄膜的制备方法:旋转涂膜、LB膜技术、电化学聚合、氧化扩散现场聚合等在文献中已相继报道,然而这些方法均存在某些局限性5。近年人们对聚苯胺薄膜的溶液浇铸法也有研究,该方法具有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简单、膜厚可控、可涂布于各种形状的表面等优点,改善了导电聚苯胺的加工性,又易工业化。1.2 聚苯胺研究现状1.2.1 聚
10、苯胺的研究历史1826年,Unverdorben6通过热解蒸馏靛蓝首次制得苯胺(aniline),产物当时被称作“Krystallin,因其可与硫酸、磷酸形成盐的结晶。1840年,Fritzsche7从靛蓝中得到无色的油状物苯胺,将其命名为aniline,该词源于西班牙语anil(靛蓝),他还把苯胺氧化成聚苯胺(polyaniline,简称为PANI).虽然聚苯胺很容易从“(NH4)2S2O8 + HCl +H2O+An”的体系中获得,但文献上对现象的描述却不尽相同,所得产品有深蓝色、紫色、浅棕色、棕红色、墨绿色,作者都声称制备出了聚苯胺,这些众说纷纭的现象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公允的解释。二十世
11、纪初,一个英国的科研小组和一个德国科研小组分别对聚苯胺的合成展开研究8。他们采用不同的氧化剂,在不同的条件下对苯胺进行氧化,得到一系列不同氧化程度的产物。他们发现聚苯胺的颜色与其主链上醌环的数目以及质子化的程度直接相关。80年代,Macdiarmid与其合作者对聚苯胺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9。他们在“(NH4)2S2O8 + HCl”体系中氧化苯胺合成聚苯胺,研究聚苯胺膜在电极上不同电势下结构与颜色的变化,测量了聚苯胺在HCl掺杂后电导率与pH值的关系,并提出这种导电聚合物可用于轻便的高能电池中。在整个8090年代,聚苯胺都是学术界一个热门的领域,这期间除了Macdiarmid的突出贡献外,还有许
12、多其他人的工作10。例如,Armes对合成条件的优化选择,Diaz等人用电化学方法制备聚苯胺薄膜,Mengoli等人对聚苯胺作了详尽的表征。因此聚苯胺的出现虽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聚苯胺作为导电高分子的研究只是近20多年的事情。在这期间,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已对聚苯的结构、特性、合成、掺杂、改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聚苯胺具有的种种特性使其在电池、防腐防污、抗静电、电子屏蔽、军事等领域具有极其诱人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导电高分子。但是聚苯胺分子链的刚性大、极性大、综合力学性能差、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和难熔融使其难于采用传统成型加工方法,这就严重妨碍了它在各个领域的大
13、规模推广应用。同时还需解决聚苯胺本身的稳定性、功能化和纳米化等问题。此外,聚苯胺从水溶液中的分离技术及含有苯胺、聚苯胺的废水处理问题也是聚苯胺能否实行工业化生产的关键。1.2.2 聚苯胺的结构与特性Green,MacDiarmid11先后提出了聚苯胺的不同结构式,但都有与实验事实相矛盾的地方。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1987年MacDiarmid再次提出被广泛接受的苯醌式结构单元共存的模型,随着两种结构单元的含量不同,这些氧化状态可以相互转化。不同氧化状态的聚苯胺可通过适当的掺杂方式获得导电聚苯胺。即本征态聚苯胺由还原单元: 和氧化单元: 本征态及掺杂态聚苯胺的分子链呈准平面结构,相邻两个苯(醌)
14、环平面间约成30夹角。用质子酸掺杂时,掺杂反应优先发生在分子链中的亚胺原子上,其掺杂过程可表示为: 其中x掺杂程度,0x1,由掺杂过程来决定;y氧化还原程度,0y1,由合成过程来决定;A-质子酸中的阴离子。不同的y值对应于不同结构、组分、颜色及电导率,完全还原型(y=1)和完全氧化型(y=0)都为绝缘体。在0y1的任一状态都能通过质子酸掺杂, 从绝缘体变为导体,仅当y=0.5时,其电导率最大。聚苯胺之所以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导电高分子。这主要是由于聚苯胺除了具有同其他导电高分子所有的共同性质之外,还具有:(1)分子结构的多样化实验研究发现,聚苯胺不同的氧化还原态对应着不同的分子结
15、构形式,其材料的颜色和导电情况在绝缘态和导电态之间变化。(2)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聚苯胺和其他共轭聚合物一样具有导电性,导电性是聚苯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本征态聚苯胺电导率很低,通过质子酸掺杂后,其电导率可提高12个数量级。并且耐热性能良好,本征态聚苯胺在360才发生分解。 (3)掺杂的可逆性通常,导电聚合物的掺杂总是伴随着电子的得失,在掺杂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这种反应是不可逆的。但聚苯胺的掺杂过程与其他的导电聚合物完全不同,它是通过质子酸掺杂导电的,掺杂过程中聚苯胺发生内部氧化,但分子链上的电子数目没有发生变化。且通过质子酸掺杂和氨水反掺杂可实现聚苯胺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可逆变化。(
16、4)电致变色性能电致变色现象是指在外加偏电压感应下,材料的光吸收或光散射特性的变化。这种颜色的变化在外加电场移去后仍能完整地保留。据报道在0.21V(vs.SCE),聚苯胺膜的颜色变化为浅黄绿蓝黑黑,但变化不稳定。若控制电位在0.20.6V之间,则可稳定地在浅黄绿色间可逆地变化106次以上,响应时间100ms,显然聚苯胺是一种良好的电显示材料。上述聚苯胺独特的性能,使它在技术上显示出极大的应用前景。可逆的电化学活性、较高的室温电导率、大的比表面积和稳定性好等特点,使它在二次电池上有重要的应用。此外,聚苯胺还具有显著的光电转换特性,对外加电压有体积响应特性,在微波频段能够有效地吸收电磁辐射等特性
17、。1.2.3 聚苯胺的导电机理研究导电过程是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作定向运动的过程。高分子材料要能导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产生足够数量的载流子(电子、空穴或离子等);以及大分子链内和链间能形成导电通道。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理既不同于金属也不同于半导体,金属的载流子是自由电子,半导体的载流子是电子或空穴,而导电高分子的载流子是“离域”电子和由掺杂剂形成的孤子、极化子、双极化子等构成。对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理,科学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变程跳跃模型、颗粒金属岛模型等等12。关于聚苯胺的导电机理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型:(1)定态间电子跃迁质子交换助于导电模型王利祥等认为聚苯胺的导电过程是通过电子跃迁来实
18、现的,即电子从还原单元迁移到氧化单元上,而电子发生跃迁的基本前提是水在单元之间交换,改变热力学状态。然而,这一模型只考虑到双极化子态,不适用于高掺杂态时所形成的“极化子晶格”,显然有些不够完善。(2)颗粒金属岛模型该模型的提出是基于以下事实:掺杂态的聚苯胺的电导率和温度的关系符合0 exp(T0/T)-1/2 方程;中等掺杂程度的聚苯胺的磁化率随掺杂率升高而呈线性增加。这些现象被认为是由于不均匀掺杂产生的“金属区”和“非金属区”相分离的结果。充分掺杂的三维微“金属岛”存在于未掺杂的绝缘母体中,若进一步掺杂,“岛”的尺寸可稍微增大,形成新的“金属岛”。这一模型充分考虑了导电高分子的各向异性及内部
19、的不均匀性,认为整个导电体系由高电导率的金属区及周围的绝缘区所组成,宏观电导率与链间电导率有关。(3)极子和双极子相互转化模型尽管极子、极化子和孤子来自不同的简并态,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它们的物理实质都是能隙间的定域态。极子是孤子形成的稳定形式,因此孤子是生成聚苯胺载流子的最基本单元。聚乙炔的基态结构是简并态的,这个共轭缺陷在主链上迁移并不需要克服一定的势垒,故又被称为“孤子”。而聚苯胺具有非简并的基态,在其主链上形成的共轭缺陷不再是孤子,而是极化子。在聚吡咯电化学氧化和氧化掺杂时,观察到极化子的形成,当掺杂浓度较高时,形成的载流子以双极化子为主。我国学者王惠忠13等人提出的
20、掺杂态聚苯胺单极化子和双极化子相互转化的结构模型,比较合理的解释了聚苯胺的导电机理。如图1.1所示。 图1.1 聚苯胺单极子与双极子转化模型 从这一模型可以看出,B是绝缘成分,因为其价带是满的,电子的运动受到了限制,而导带中没有电子。但由于正电荷的排斥作用及酸性环境,电子的共振转化,又使B结构不稳定,容易生成单极化子E。而E的导带是半充满的,仅在室温下可激发电子于能带中作自由运动,能产生电导现象。在一定酸度下,各种结构成如下平衡: 在导电过程中,苯式双极化子D起着特殊的作用,实际上可视为结构B或E的链段端缺陷,随着热振动和质子化,结构D不断地生成和消失,同时造成电荷的链间传递,使电荷绕过绝缘段
21、,实现导电。综上所述,只有单极化子才能使聚苯胺导电,因此有利于双极化子转换为单极化子的链结构,才是对导电最有利的。可见,聚苯胺的链结构对导电性有很大的影响。1.2.4 聚苯胺的合成 实验发现14,聚苯胺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强烈地依赖于合成方法和条件。聚苯胺的合成主要有电化学合成和化学合成两种方法。(1) 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1980年Diaz15-16首次成功用电化学氧化聚合制备出电活性的聚苯胺膜,随后关于苯胺的电化学聚合反应及聚苯胺电化学行为的大量研究工作在各国展开。电化学法制备聚苯胺是在含苯胺的电解质溶液中,选择适当的电化学条件,使苯胺在阳极上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粘附于电极表面的聚苯胺薄膜
22、或是沉积在电极表面的聚苯胺粉末。电化学方法合成的聚苯胺纯度高,反应条件简单易于控制,但电化学方法只适宜于合成小批量的聚苯胺。目前用于电化学合成聚苯胺的方法有:动电位扫描法、恒电流法、恒电位法、脉冲极化法等17。影响聚苯胺电化学法合成的因素有:电解质溶液的酸度、溶液中阴离子的种类、电极材料、苯胺单体的浓度及其电化学聚合条件等。实验支持电解液可选HCl、H2SO4、HClO4等,电极材料可选用铂、玻璃、碳、铅和不锈钢等。其中电解质溶液的酸度对苯胺的电化学聚合影响最大,当溶液的pH1.8时,在铂电极上得到的聚苯胺无电活性;当溶液pH1.8时聚合可得到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并有多种可逆颜色变化的聚苯胺膜。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苯胺 制备 研究 学位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