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278-2015 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docx
《DB11∕T 1278-2015 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1∕T 1278-2015 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13.080Z50DB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12782015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Technicalguidlineforinvestigationandriskassessmentofvolatileorganiccontaminantsincontaminatedsites2015-12-30发布2016-03-01实施发布DB11/T12782015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42规范性引用文件.43术语和定义.44工作程序.55污染识别.56土壤采样.57地下水采样.78土壤气采样.119室内外空气采样.1710数据质量分析.1911风险评估.19附
2、录A(资料性附录)表A.1地下水筛选值(g/L).21附录B(资料性附录)表B.1土壤气筛选值(g/m3).22附录C(资料性附录)表C.1土壤样品保存方法.23附录D(资料性附录)典型地下水监测井结构图.24附录E(资料性附录)地下水低流量洗井采样操作流程.25附录F(资料性附录)土壤气监测井结构.26附录G(资料性附录)土壤气保存方法.27附录H(资料性附录)土壤气采样现场记录单.28附录I(资料性附录)土壤气采样操作流程.29附录J(资料性附录)挥发因子计算公式.1IDB11/T12782015引言因场地土壤或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迁移规律及风险暴露的特殊性,其调查采样、风险评估均具有其自
3、身特点。为更客观科学的评估污染场地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健康风险,制定更为科学、经济的风险管理对策,防止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北京实际,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污染调查、布点采样和呼吸暴露风险评估的一般工作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要求。IIIDB11/T12782015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场地挥发性有机物污染调查、采样和呼吸暴露健康风险评估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污染场地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调查、现场采样和呼吸暴露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估。本标准不适用于涉及放射性污染的
4、场地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HJ25.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25.3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T167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605土壤和沉积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HJ644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DB11/T656场地环境评价导则DB11/
5、T811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方法HJ605中列出的65种挥发性有机物,或具备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低于250、常温下饱和蒸汽压大于133.322Pa理化特性的有机物。3.2疑似污染区域potentialcontaminatedarea通过污染识别确定可能存在污染的区域。3.3土壤气soilgas场地包气带土壤孔隙中的气相组分。3.4呼吸暴露inhalationexposure1DB11/T12782015通过呼吸作用摄入挥发自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气态挥发性有机物的暴露过程。3.5挥发通量va
6、porflux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从污染场地土壤或地下水中挥发的挥发性有机物的质量。4工作程序4.1程序划分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可分为污染识别、初步评估、详细评估逐级递进的三个阶段,具体流程见图1。4.2污染识别通过文件审核、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形式,对场地过去和现在的使用情况,特别是与污染活动有关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以此识别和判断场地受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完整暴露途径、是否需要进一步详细调查或采取应急措施等。4.3确认和详细采样4.3.1确认采样主要在疑似污染区域进行土壤、地下水和土壤气布点采样,并分别将样品检测结果与DB11/T811、本标准附录A及附录B进
7、行比较,如任何一种介质样品检测浓度超过相应筛选值,宜进行详细采样。4.3.2如需评估场地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对场地内已有依然在使用或计划重复利用的建筑的使用人群的健康风险,在详细采样阶段可开展室内外空气采样。4.3.3分别采用基于土壤、地下水和土壤气检测浓度的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场地未来受体的健康风险。4.4风险评估分别采用基于土壤、地下水和土壤气检测浓度的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场地未来受体的健康风险。5污染识别污染识别阶段所需开展的各项工作内容及具体技术要求按DB11/T656及HJ25.1执行。6土壤采样6.1采样方案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过程中土壤采样方案制定的技术要求可参见场地环境评价导则(D
8、B11/T)及场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25.2)中的具体要求。2DB11/T12782015第一阶段污染识别场地调查场地污染分析与判断存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是土壤、地下水、土壤气确认采样超过筛选值是否否室内外空气采样第三阶段风险评估详细采样风险评估风险可接受否确定修复目标是否能否确定修范围补充采样是编制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图1工作程序6.2钻探采样工具6.2.1应结合场地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选择适用的钻探设备及方法以采集非扰动岩芯样。6.2.2不应使用需加水或泥浆的钻探技术进行土壤样品的钻探取样。6.2.3从原状岩芯中将样品转移至样品瓶或其他样品保存装置中应采用非扰动采样器。3DB11/T1
9、27820156.3样品保存6.3.1样品保存技术的选择与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的检出限、选择的分析方法、样品运输与分析时间等因素相关,常用的挥发性有机物样品保存技术参见附录C所示。6.3.2对污染物检出限有特殊要求,应与拟送检的实验室协商,采用满足低检出限分析方法对样品前处理要求的样品保存方法。同时应确保选择的方法能尽可能降低样品存储、运输过程中的逃逸等损耗几率。6.4采样6.4.1采用挖探坑的方式采集表层土样,在探坑中有明显污染痕迹的位置剔除表面土壤后立即用非扰动采样器采集足量的样品转移至样品瓶内。6.4.2采用手钻取样宜钻头内套入薄壁岩芯取样管,将钻头压入指定深度后将其拔出,从钻头
10、内取出薄壁岩芯取样管,立即用非扰动采样器将样品转移至样品瓶内。6.4.3结合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按本导则6.2中的技术要求选择适用的钻探设备及方法进行钻探并获取采样点不同深度的原状岩芯样品(砂质等松散地层除外)。岩芯样应按深度依次摆放、保存在木制或塑料岩芯箱内并做好相应的标记,岩芯箱应置于阴凉处且保存至项目结束。6.4.4用不锈钢取样铲从每段长度不超过0.5m且具有明显污染痕迹或地层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状岩芯中采集少量土样置于自封塑料袋内并密封,适当对自封袋内的土样进行揉捏使其松散,再将挥发性有机物便携检测设备的探头伸入自封袋内进行测试并记录读数。同时,用非扰动采样器在对应岩芯位置采集非扰动样品后
11、直接转移至样品瓶内。6.4.5应选择便携设备读数较高的样品送实验室进行定量检测。6.4.6每个采样点送检样品数量的确定,按(DB11/T)及(HJ25.2)中的要求执行。6.5质量控制6.5.1应严格按照本导则6.2中的技术要求选择适合具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挥发性有机物钻探技术及设备采集原状岩芯样并按要求对岩芯进行保存。钻探到污染较重的土层,应对钻头等钻探设备进行清洗后继续下一个岩芯的钻探采集。6.5.2应先按照本导则6.4中的技术要求用现场便携设备对样品进行现场筛选,按10%的比例采集现场平行样。每批次送检样品设置不少于1个现场空白和1个运输空白样,应按不低于5%的比例采集设备清洗空白样。6
12、.5.3所有样品应送经过质量认证的实验室进行分析,分析的质量控制应满足实验室质控要求,相应的质控报告应作样品分析报告的技术附件。6.5.4便携设备使用前需校准7地下水采样7.1采样方案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调查过程中地下水采样方案制定的技术要求按DB11/T及HJ25.1执行。4DB11/T127820157.2井结构设计7.2.1典型地下水监测井结构可参见附录D,宜根据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整。7.2.2井管的最底层应设置沉淀管,长度不小于0.5m,沉淀管底部应用管堵密封。7.2.3过滤管应位于监测的目标含水层,地下水水位以下的过滤管长度应不小于地下水水位的最大下降量,地下水水位以上筛管的长
13、度应不小于地下水水位最大上升高度。7.2.4需同时检测多个含水层,宜采用组井进行分层监测并做好分层止水。7.2.5含水层厚度大于3m,宜设计组井进行分层采样。7.2.6承压含水层或含水层具有承压性,过滤管的设置应避免交叉污染。7.2.7存在非水相液体的监测井,筛管设计安装位置还应考虑非水相液体的性质。7.2.8石英砂滤料的装填高度应高出过滤管顶部不宜小于0.3m,厚度不宜小于2.5cm。用作抽水试验的监测井,石英砂厚度宜不小于5cm。7.2.9石英砂之上干膨润土的设计装填厚度不宜小于0.3m的,井管露出地面不宜小于0.3m。7.3钻探技术7.3.1钻探设备及方法的选择可参考本导则6.2节,如需
14、采集土样,还应满足土壤采样的要求。7.3.2针对场地深层地下水的监测井,宜采用变径的双套管钻探技术,防止钻探过程中浅层地下水对深层地下水的污染。7.4建井材料7.4.1井管可采用不锈钢或给水级UPVC管,地下水中存在非水溶相液体(NAPL),应采用不锈钢管或化工级UPVC管,或通过相应的溶出实验确定。井管之间的连接应用螺纹连接、热熔焊接或不锈钢螺丝固定,不宜使用任何胶水进行粘接。7.4.2过滤管宜采用激光割缝管,缝的宽度不大于0.5mm。7.4.3过滤管周围填充的石英石应清洁、坚硬、浑圆度好,不关注常规水质指标可采用清洁的石灰岩滤料。滤料的孔径应根据监测井所在含水层介质的粒径筛分结果确定,且应
15、大于90%的过滤孔的孔径或缝的宽度,具体可参照北京市场地环境评价导则中表E.2选用。7.4.4建井过程中使用的止水材料必须具备隔水性好、无毒、无嗅、无污染水质等条件,建议选用具备较好吸水膨胀系能的球形膨润土,其吸水膨胀固化时间应现场测试并记录。7.5建井7.5.1下管a)下管前应清理孔内废弃物、校正孔深、确定下管深度、滤水管长度和安装位置,按下管先后次序将井管逐根丈量、排列、编号、试扣,确保下管深度和滤水管安装位置准确无误。b)下管作业应统一指挥,互相配合,操作要稳要准,井管下放速度不宜太快,中途遇阻时不准猛墩硬提,可适当地上下提动和缓慢地转动井管,扔下不去时,应将井管提出,扫除孔内障碍后再下
16、井管。井管下完后,要用升降机将管柱吊直,并在孔口将其扶正、固定,与钻孔同心。5DB11/T127820157.5.2填砾及止水a)过滤管周围填砾应避免滤料形成架桥或卡锁现象,可以使用导砂管将滤料缓慢输入管壁与井壁中的环形空隙内。b)滤料在回填前应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沥干。c)滤料应填至过滤管上端0.3m后再填止水填料或渗透性不大于该地层的其他无污染介质。d)地下水监测井止水部位应根据场地内含水层及地层分布特性确定,选择在良好的隔水层或弱透水层。e)隔水材料可采用事先调配好的膨润土或红粘土泥浆,泥浆装填前应填厚度不小于0.5m的干膨润土。f)监测井深度大于4.5m,泥浆应通过导流管注入相应位置。如采
17、用干膨润土现场加水膨胀的方式止水,每填30cm干膨润土应通过导管注入适量的清洁水使膨润土吸水膨胀,加水量及膨润土的吸水膨胀时间应根据所使用的膨润土现场试验确定。g)如场地内存在多个含水层,每个弱透水层及以上30cm至弱透水层以下30cm范围内必须用膨润土回填。7.5.3井台构筑a)膨润土或红粘土泥浆装填至距离地面约0.5m,应改用水泥砂浆固定井管,井管露出地面不小于0.3m,并应砌筑井台以保护井管。b)采用明显式井台,井管地上部分约30cm50cm,超出地面的部分采用红白相间的管套保护,管套建议选择强度较大且不宜损坏材质。如果在管套与井管之间有孔隙,应注水泥浆固定,监测井井口用与井管同材质的丝
18、堵或管帽封堵。c)如采用隐蔽式井台,其高度原则上不超过自然地面10cm。为方便监测时能够打开井盖,建议在地面以下的部分设置直径比井管略大的井套套在井管外,井套外再用水泥固定并筑成土坡状。井套内与井管之间的环形空隙不填充任何物质,以便于井口开启和不妨碍道路通行。7.5.4井位高程及坐标测量建井完成后,须进行井位坐标测量及井管顶的高程测量,测量精度能满足一般工程测量的精度即可。7.5.5设置标示牌监测井需设置标示牌,标示牌上需注明监测井编号、井的管理单位和联系电话等信息。如该监测井将作为长期监测保留,则监测井应设明显标示牌,井(孔)口应高出地面0.5m1.0m,井(孔)口安装盖(保护帽)。7.6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1T 1278-2015 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DB11 1278 2015 污染 场地 挥发性 有机物 调查 风险 评估 技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