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_T 2364-2022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规范.docx





《DB41_T 2364-2022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1_T 2364-2022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规范.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B41/T23642022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LDAR工作流程.35技术要求.36质量保证与控制.97记录与报告.98LADR运行情况检查.9附录A(规范性)LDAR项目实施过程.11附录B(资料性)LDAR信息表.14附录C(资料性)排放量核算.16附录D(资料性)LDAR统计表.18附录E(资料性)XX企业XXXX年(XX装置)LDAR报告编制要点.21附录F(资料性)LDAR运行情况检查内容及评分标准.23IDB41/T23642022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的项目建立、现场
2、检测、泄漏修复、排放量核算、质量保证与控制、报告编制以及泄漏检测与修复运行情况检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工业企业涉挥发性有机物设备与管线组件、废气收集系统输送管道组件的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871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7822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39800.1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第1部分:总则HJ733泄漏和敞开液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HJ1230工业
3、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挥发性有机物(VOCs)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的有机化合物。3.2泄漏当设备密封失效致使内部物料逸散至大气中,造成VOCs排放的现象。3.3泄漏点符合排放标准规定泄漏认定条件的密封点。3.4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通过常规或非常规检测手段,检测或检查密封点,并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有效措施修复泄漏点,对工业生产全过程物料泄漏进行控制的系统工程。3.5VOCs物料DB41/T23642022VOCs质量分数占比大于等于10%的物料。3.6挥发性有机气体在工艺条件下,呈气态的VOCs物料,
4、简称气体。3.7挥发性有机液体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挥发性有机液体已作定义的,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未发布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执行GB37822规定的挥发性有机液体定义,简称轻液。3.8挥发性有机重液除轻液以外,在工艺条件下呈液态的VOCs物料,简称重液。3.9不可达密封点由于空间距离、隔离等物理因素或安全因素,难以或无法实施常规检测的密封点。3.10受控设备与管线组件载有VOCs物料的设备与管线组件。3.11受控密封点受控设备与管线组件可能泄漏VOCs物料的动密封或静密封点,简称密封点。3.12受控密封点群组根据建档需求划分的多个受控密封点的集合,简称群组。3.13泄漏认定浓度(LDC)
5、在密封点规定的检测位置测得的,表明有VOCs泄漏存在,需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浓度限值(基于经参考化合物校准仪器的示值)。3.14首次尝试维修发现泄漏后,在规定时限内,首次采取有效方法消除泄漏的维修作业(如压紧阀门填料压盖、调整法兰螺栓等不需要更换密封部件的方法)。3.15实质性维修首次尝试维修未消除泄漏时,在规定时限内,通过采用但不限于更换垫片、加盲板、更换填料、更换设备与管线组件等方式的进一步维修作业。3.16延迟修复泄漏点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修复,需要延长维修时间的一种状态。3.17泄漏检测值2DB41/T23642022采用规定的监测方法、检测仪器检测到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点的VOCs浓度
6、扣除环境本底值后的净值,以碳的摩尔分数表示,单位通常为mol/mol。3.18严重泄漏点泄漏检测值达到或超过10000mol/mol的泄漏点。4LDAR工作流程首次开展LDAR工作包括项目建立(资料收集、适合性分析、密封点识别、密封点档案建立等)、现场检测和泄漏修复等步骤。若企业因开停工、检维修以及改扩建等原因发生密封点变更的,需重新建立密封点档案后开展现场检测和泄漏修复工作。LDAR具体工作流程按照附录A执行。人员现场作业应符合企业相关作业制度或规定,穿戴符合GB/T39800.1及相关要求的个体防护装备,涉及特殊作业的应按照GB30871及企业制度要求执行特殊作业管理程序。泄漏维修前应对人
7、员、设备及工作过程等进行安全条件评估,符合安全条件时方可开展工作。5技术要求5.1资料收集5.1.1基本要求应收集企业信息、工艺信息、装置信息、密封点信息等资料。5.1.2企业信息应包括企业名称、地址、组织机构代码/社会信用代码、联系人、联系电话、所属行业等。5.1.3工艺信息应包括主要产品、物料信息、工艺流程、产排污环节、平面布置图等。5.1.4装置信息应包括装置名称、类别、生产能力、装置布局、工艺流程图(PFD)、管道仪表图(P&ID)、物料平衡表、工艺操作规程、设备台账等。5.1.5密封点信息应包括受控装置(含VOCs物料的装置)、反应单元/工段、P&ID图号、组件编码、扩展号、密封点位
8、置描述、密封点类型、密封点尺寸、介质状态(气体/蒸气、轻液、重液)、是否不可达密封点、不可达原因等。5.2适合性分析5.2.1装置适合性分析分析装置涉及的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各类VOCs的组分和含量,建立受控装置清单。3DB41/T236420225.2.2设备与管线组件适合性分析分析各受控装置内设备与管线组件的物料,核算设备与管线组件内VOCs质量分数,辨识受控设备与管线组件。对于组分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宜取最近一个生产周期内质量分数的平均值。受控设备与管线组件豁免原则按HJ1230中规定执行。5.3物料状态辨识及边界划分基于PFD、P&ID辨识物料状态,根据工艺参数将受控设备与管线组件
9、内的VOCs物料按气体、轻液、重液进行分类。VOCs物料在工艺条件下为液态,现有数据不足以进一步辨识其状态的宜按轻液计。不同状态的物料由阀门或其他设备隔离,边界阀门或其他设备密封点按如下原则划分:a)VOCs物料与其他介质(如氢气、氮气、蒸汽、水等)交界,按VOCs物料计;b)气体与轻液或重液交界,按气体计;c)轻液与重液交界,按轻液计。5.4密封点识别5.4.1密封点工业企业各种设备和管线组件内,所有采用密封措施阻止涉VOCs物料从相邻结合面间或开口处向外泄漏的点位,均识别为密封点。5.4.2密封点分类密封点主要分为:泵(P)、压缩机(轴封)(Y)、搅拌器(轴封)(A)、阀门(V);泄压设备
10、(安全阀)(R);取样连接系统(S);开口阀或开口管线(O);法兰(F);连接件(螺纹连接)(C);其他(Q)等类型。5.4.3不可达密封点辨识不可达密封点辨识条件和不可达密封点控制指标按HJ1230执行。5.5密封点档案5.5.1档案信息密封点档案信息包含密封点唯一性编码、类型、位置、物料状态、是否可达等基本信息和涉及VOCs组分含量、工艺条件等辅助信息,其中基本信息为必需项。密封点档案信息具体内容见附录B。5.5.2建档方式5.5.2.1基本要求建档方式包括挂牌建档、拍照建档、P&ID图建档、条形码/二维码建档等。在建档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某一种或多种组合方式。5.5.2.2挂牌建
11、档在设备元件固定位置悬挂物理标识牌,标识牌刻有该密封点在企业唯一的编码,编码按一定规则及顺序排列,为后续检测与修复环节服务。4DB41/T236420225.5.2.3拍照建档对设备组件进行现场拍照,并对照片内的受控密封点进行编号及标注。5.5.2.4P&ID图建档在收集P&ID图、装置平面布置图、设备台账等装置资料的基础上,经物料分析后确认受控设备元件范围,并在P&ID图纸上对设备组件密封点进行编号标记。5.5.2.5条形码/二维码建档以条形码/二维码作为密封点编码、类型、物料等信息的载体,并将条形码/二维码固定于设备元件。5.5.3编码及计数按照空间位置和工艺流程可将受控设备与管线组件划分
12、为多个群组,每一群组包含的密封点不宜超过30个,且在同一操作平台可以实施检测。赋予每个群组唯一性编码,宜采取“装置代码”+“位置代码”的组合方式,而密封点标识通过其唯一性编码实现,格式可为“群组编码-密封点扩展号”。编码规则及编码后密封点计数按HJ1230的要求执行。5.6现场检测5.6.1基本要求现场可采用常规检测手段(氢火焰离子检测法、红外热成像检测法)和非常规检测手段开展检测。5.6.2氢火焰离子化法检测5.6.2.1检测仪器配备氢火焰离子化检测仪,如行业排放标准另有规定,按行业标准执行。用于LDAR检测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仪应符合HJ733的相关规定,同时还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a)仪器(
13、标准配置,不加延长采样管线)响应时间不超过10s;b)检测仪器或辅助工具应具有自动读取最大值功能;c)具有响应因子数据清单。现场检测所用气体、辅助器材等具体要求应符合HJ1230相关规定。5.6.2.2响应因子获取检测前应确定待测VOCs物料的响应因子。当VOCs物料为单一组分时,可使用仪器推荐的响应因子,或依据HJ733规定的方法确定其响应因子。当VOCs物料为多组分时,确定各单一组分的响应因子后,按公式(1)计算该物料的合成响应因子:𝑛𝑖=1𝑥𝑖𝑅𝐹𝑖𝑅w
14、865;𝑚=1(1)式中:𝑅𝐹𝑚物料合成响应因子;组分的摩尔百分数;𝑅𝐹组分的响应因子;5DB41/T23642022物料中VOCs的组分数。5.6.2.3响应因子应用按以下规则应用响应因子:a)RFm10,按以下情况进行应用:1)RFm3,泄漏检测值无需修正;2)3RFm10,则根据公式(2)修正泄漏检测值;𝑆𝑉𝑚=𝑆𝑉𝑅𝐹𝑚(2)式中:𝑆𝑉
15、;𝑚经过响应因子修正后的泄漏检测值,单位为微摩尔每摩尔(mol/mol);𝑆𝑉密封点泄漏检测值,单位为微摩尔每摩尔(mol/mol)。b)RFm10,选择物料中RFm10组分或响应特性相近组分的气体标准物质为校准气体,按5.6.2.2条得出响应因子,直到物料响应因子RFm10,按照5.6.2.3条中方法a)应用。c)不在仪器制造商提供的响应因子清单中,且无法获取到相应气体标准物质的VOCs物料,在合成因子计算时不参与计算。5.6.2.4仪器准备检测前仪器应进行开机预热和气密性检查,预热完成后进行仪器零点和示值检查,开机预热、气密性检查、仪器零点和
16、示值检查的相关要求按HJ1230执行。5.6.2.5检测与读数检测与读数按HJ733相关要求执行。环境本底值检测、检测位置等现场检测具体要求按HJ1230相关规定执行。同一密封点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检测部位的,按最大泄漏检测值记录。检测结果记录表见附录B。检测过程中氢火焰离子化检测仪异常熄火,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因仪器故障导致的异常熄火,处理后应进行零点与示值检查。由于氮气、VOCs浓度较高等原因导致的异常熄火,宜用采样泵、气袋、采样管等器材进行现场采样,采集的样品宜在1h内用零气稀释并检测。5.6.2.6数据记录与处理测定结束后,按照以下规则进行检测结果记录及数据处理:a)按照要求记录仪器检
17、测值和环境本底值。其中仪器检测值超出仪器量程(FS),记为“FS”;非仪器故障而是由于检测熄火时,可记为“FO”;b)计算的泄漏检测值小于1mol/mol,泄漏检测值取零;仪器检测结果为“FS”时,可通过稀释等方法测定,或按泄漏检测值大于或等于100000mol/mol处理;仪器检测结果为“FO”时,按泄漏检测值大于或等于100000mol/mol处理。5.6.3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对企业监督检查、企业日常巡检或LDAR周期检测过程中,根据受控设备中的VOCs物料组分和含量,可采用红外热成像法对不可达密封点、经常泄漏的密封点进行检测。当发现有明显来自密封点的烟羽、气团时,则该密封点可认定为泄漏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1_T 2364-2022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规范 2364 2022 工业企业 挥发性 有机物 泄漏 检测 修复 技术规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