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二)(讲评版).doc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二)(讲评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二)(讲评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邓石如在谈及自己书法心得时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话意在说明蘸墨挥毫书写的时候,必须同等重视字里行间虚白之处的价值,从而精心构造笔画与留白的相对位置,使得黑白相互映衬,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一些学人认为“计白当黑”与“知白守黑”意义相同;其实加以深究,前者又有别样意味。“知白守黑”指运用留白来烘托笔墨,“黑”仍为主体;而“计白当黑”同等重视“白”与“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价值。计,指谋划、计算,
2、在邓氏心中,谋划留白与运笔书写地位均等,而非一主一客,与“知白守黑”的意涵不同。邓石如要求“计白当黑”,显然表明白与黑的价值同等,但是黑与白并非仅指普通意义上的黑色和白色,还指线条与留白。“计白当黑”是指通过线条与留白之间的调节和搭配衍生出二元对峙与融合,从而令人获得别样的审美体验。这种独具匠心的手法和由此所产生的美学意蕴,广泛而深层次地体现在邓石如的书法、篆刻以及诗歌创作之中。从书法艺术上来说,“计白当黑”表明书法笔画疏密呼应的重要性。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疏与密自然指“黑”与“白”相互之间空间的变化,一是在单字之中以笔画疏密表现空间布局的跳跃性与层次感,二是在全幅布局
3、时不求字字黑白均匀,而是通过字与字之间在空间上的离合互动进而构成作品整体的和谐美。隶书至仁山铭轴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邓氏的这幅作品于隶书中参入篆意,整体线条刚柔相济。单个笔画较多的字注重密处取疏,如“鹤”“秋”等字密处笔画紧凑,却又在点画之间有意留出稀疏的地方;在全篇中还注意黑白空间的层次感,从而在形疏而神密、形密而神远之中寻求整体空间的平衡。从治印风格上说,“计白当黑”又体现篆刻笔画空间转换的重要性。观邓石如的篆刻技法,一是阴阳黑白的互换,其实在刻印艺术中,阴文阳文的转换正是黑白空间的变化体现,阴文笔画为凹如白,阳文笔画为凸如黑,黑与白互为彼此,正是邓石如“计白当黑”论断的极佳诠释;二是刻
4、印笔画的疏密,比如邓石如著名的“以介眉寿”印,前两字笔画偏少,后两字笔画偏多,如果按照正常笔法刻印,显然会右疏左密,造成不平衡之感。而邓石如在篆刻中不仅注意笔画贯通,将四字视为一体,也将留白与笔画视为一体,造就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从诗学审美上说,“计白当黑”的“白”可以理解为虚意,“黑”指实写,可以理解为眼前之景。诗中的“计白当黑”也就是以虚代实、因虚得实。前人大多只知邓石如工书善印,其实他的诗歌创作也能别开生面,并在诗篇中观照出“计白当黑”的价值取法。(摘编自史哲文“计白当黑”:邓石如的书、印、诗)材料二:中国画十分讲究“计白当黑”。“计白当黑”可谓国画章法的一个经典。在这里“白”可以看作
5、“无”,“黑”可以看作“有”。人们都知道“有”的用处,却忽略了它的反面“无”的作用。其实,“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也就是它蕴含着无限的“有”。清代画家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白即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笔墨所不及,能令为画中之白,并非纸素之白,乃为有情,否则画无生趣矣。然但于白处求之,岂能得乎!”也就是说,“白”是指画纸之质地,但是在绘画作品中,可将其置于有“形”之境,与画面中的主题素材相互补充,成为绘画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清代笪重光云:“空本难图,
6、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无画处正是画的“白”,“白”能无形地诱发人们的想象,创造美妙的艺术境界。“白”就是画中没有笔墨着色处,是书法上的“布白”,是音乐中的“弦外之音”,是文章中的“言外之意”。“白”在衬托了画面主体的同时扩大了画面的意境,可谓形象的延续。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对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和舞台空间表现作了类比,他认为中国舞台的表演方式和中国绘画的表现方式是相通的,在舞台布置上“不需借助实物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皆成妙境。“计白当黑”这种构图形式的基本特征是在部分可视形象之外大面积地留白,作者通过
7、对可视图形的高度概括,然后匠心独运地使可视的实体图形与画面上的留白空间产生一种内容与形式上的紧密联系,力求“无画处皆成妙境”,使观赏者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想象补充画面上留白处隐藏了的形象内容。(摘编自王祖刚、邓晓红中国画构图中的“计白当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计白当黑”与“知白守黑”含义有别:后者指运用留白来烘托笔墨,“白”为客,“黑”为主;而前者指谋划留白与运笔书写地位相同,无主客之分。B.在邓石如看来,黑与白并非指黑色和白色,而是指线条与留白,通过线条与留白之间的调节和搭配,令人获得特别的审美体验,产生独特的美学意蕴。C.南宗抉秘中既说“白即纸素
8、之白”,又说“并非纸素之白”,看似矛盾,实际所指不同,后者是说画中“云断”“烟断”等景象之“白”已融入画境。D.宗白华认为中国舞台的表演方式和中国绘画的表现方式有相通之处,舞台布置可不借助实物来显示空间,就像中国画中留出大面积空白一样。【答案】B。【解析】“黑与白并非指黑色和白色,而是指线条与留白”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并非仅指普通意义上的黑色和白色,还指线条与留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邓石如的书法名作隶书至仁山铭轴单字均注重密处取疏,章法注重“形疏而神密、形密而神远”,体现出他“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书法理念。B.“以介眉寿”是邓石如创作的一方阴文印章
9、,在该印章中,邓石如并未采用正常笔法刻制,而是注意笔画贯通,将四字融为一体,打破了右疏左密的平衡。C.“计白当黑”中的“白”,不仅指中国画中的留白,书法中的“布白”,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其他门类,如指音乐中的“弦外之音”,文章中的“言外之意”。D.一幅中国画成功运用“计白当黑”的构图形式,会给观赏者带来深刻的审美体验;反之,能给观赏者带来深刻审美体验的中国画,一定有“计白当黑”的特点。【答案】C。【解析】A项“单字均注重密处取疏”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单个笔画较多的字注重密处取疏”。B项“阴文印章”错误,应为阳文印章;“右疏左密的平衡”错误,右疏左密是一种不平衡的状态。D项“能给观赏者带来一定”
10、表述绝对化。3.下列古代诗歌中不能体现“计白当黑”特点的一项是(3分)A.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B.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C.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D.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汉乐府陌上桑)【答案】A。【解析】B项通过对话表现隐者,隐者没有直接出现。C项除了第三句,其他三句分别从触觉、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侧面表现夜雪。D项罗敷没有直接出现,而是通过行者和少年的举动表现罗敷。这三项大致从虚处落笔,侧面表现主体(实体),能够体现“以虚代实、因虚得实”
11、的“计白当黑”的特点。而A项以议论入诗,明确总结了战斗经验,不能体现“计白当黑”特点。4.请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围绕邓石如“计白当黑”的观点,(1分)辨析了“计白当黑”与“知白守黑”意义的不同,(1分)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从邓石如的书、印、诗方面横向展开,(1分)对“计白当黑”所产生的审美意蕴进行阐释。(1分)5.为什么说“计白当黑”中的“白”在中国画中含藏着无限的生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答案】“白”与画面中的主题素材相互补充,成为绘画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白”能无形地诱发人们的想象,创造美妙的艺术境界;“白”在衬托了画面主体的同时扩大了画面的意境,可
12、谓形象的延续。(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平凡的故事 草 明“像这样的故事,在平原上真是平常得很!但是你知道,我挨女人骂,却是有生以来第一次。”那一天吴喜常微笑着对我说。“你知道啦,我出生后半岁便死了母亲,我的姑姑把我抚养大;她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宁愿害两天病也不愿意骂我一句。十四岁,我便参加了红军,以后就很少机会接触女人了。”吴喜常是一个高大的健壮的年青人,有着一对浓黑的眉毛和一双大眼睛。说起他的眉毛,活像老百姓常用的黑鬃毛牙刷,分两边斜斜地插在紧皱的眉心上;眼睛又严肃又紧张地老爱盯着远远的地方,叫人瞅着想起他打仗的时候
13、,正是用这样的神气去对付敌人的。此外他还长了一个笑起来非常和气,又非常动人的嘴巴;亏得他有这样的一个嘴巴,不然的话,人们一定嫌他的相貌生得过于严厉,过于枯燥了。他有着一般军事干部的习惯,不大谈到女人;但是他同时有着八路军的那种传统精神,要么不谈到女人,谈起来呢,却是那么自然、友爱,而且正直。他接着把故事说下去:“敌人从交河县南下沿交富支路向我们的地区扫荡,为了要正确地了解敌情,并且监视他的动向,我必得亲自在公路附近侦察。你知道啦,在平原上,我们做侦察工作和地方工作的,假如没有了脚踏车的话,我们的工作一定做得没有那样好。“那时候,天才刚亮呢,城里冒着炊烟。还早呢,我心里想,骑在车子上来回兜了两个
14、圈子,正要把望远镜往怀里揣的时候,便发现一股敌人正从公路的那边蠕动着向我这边来,我把脚按住了车子,眯起眼睛瞄了一阵子,于是把身子一偏,让车子带我往杨庄驶去。“可是,我最后一次回过头去的时候,看见敌人的两个尖兵(一个日本兵一个伪军)已经尾追着我了,看看杨庄就在前面,老百姓正成群结队地携着小的,背着包袱往前面逃避。很快我把车子丢在地里,混在老百姓队伍里。为了便于监视敌人,我是走在老百姓的后头的。敌人,他知道这个规律,骑车子的多半是大大的八路,所以那两个尖兵老跟着我,拼命在后头喊“老乡。我呢,我觉得没有回答他们的必要,他们走快,我也走快,他们缓下来,我也缓下来。看看老百姓都往前面走得远远了,落在我后
15、面的只有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妇女,她手里抱着一个岁把大的小孩,她跑得面红气喘的,显然是跑累了。“我半回过头去探望后面的敌人的时候,她正焦急地望着我,好像她的疲乏没有什么关系,她和孩子的安全也没有关系,而最重要的是我怎样摆脱那几个尖兵去完成我的任务。她显然知道我是来侦察的。唉,她的目光是那么的仁慈,又那么的勇敢,叫我到现在还不能忘记。“跟着,她在我的后面便开始大声对我骂起来了:看你这副冒失样子,把车子也丢了,你怕什么呀!还不赶快把孩子接过去,我要去解个手哩。唉,我的手臂快给压断了,看你还像个做父亲的!嫁给你真是倒半辈子霉“她假装着妻子的样子热心地对我骂着,赶上两步,便把孩子递给我,并悄悄地轻声说
16、:快把手枪给我,等我上地里去藏了,有我,你别怕。到杨庄村长那里,你认得他吧?“我把手枪和望远镜都给了她,接过孩子便继续往前跑,一面跑一面还听得她在后面骂。我偷偷回过头去望她,她正蹲在地上干她的埋藏工作。“我到村长那儿,把事情的经过简单地告诉了他。不久,那年青妇女和原先的日本兵和伪军,和另外两个伪军也赶到了。嗬,好婆娘,她一看见村长,便当真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骂起来村长一只手臂抱着小孩,用另一只手摸胡子,表示对年青人的争吵无可奈何的态度,拼命摇头叹气,村长的老婆是一个和善的老太婆,她捧了一盆水出来给我洗脸,并走近她的假女儿,轻轻打了她肩膀一下,假意骂道:看你这副刁蛮样子,只会骂人。怪只怪我从小娇
17、纵惯你,你对,什么事都是你对啊。是了,你对跟着她老人家便向伪军解释,说我以前被皇军捕过,给吓坏了,脑子至今还有点儿毛病。日本兵和三个伪军看见了这幕逼真的家庭假剧,只好相信了,懊丧地离开。敌人走了后,关上门,她深深地透了口气,然后放心地对我说:“你夜里到这里来,我还你手枪和望远镜。“我虽然第一次挨女人的骂,但是你知道,她的声音充满多么亲切的同志的爱啊!我一直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她的样子也很平常,只要到过冀中的人,就会看见过那样的颧骨满高,牙齿微微外露,满热情又满率直的长脸孔。”吴喜常把故事说完了,像补充什么似的哈哈地大笑了两声,然后把嘴巴紧闭起来,在他那紧皱而又浓黑的眉毛,和他那严肃的大眼里,我
18、了解他对那些勇敢、聪明的平原的人民,尤其是那儿的妇女,充满了敬佩和称赞。他是八路军里面的勇猛、机警、率直和忠诚的战士典型中的一个。我注视着他,并且回想着他讲的故事,心里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这样的好军队,自然有这样的好老百姓。有这样进步的老百姓,才能保得住他们自己的好军队。老百姓和他们自己的军队,原是分不开的。1944年于延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写八路军对女性友爱、正直,这种传统精神也是他们能得到妇女帮助的重要原因。只有军队与百姓同仇敌忾,才能彻底赶走日本侵略者。B.小说描写敌人“扫荡”时,老百姓成群结队地携着小的、背着包袱逃避的
19、情景,仅寥寥数语,就已间接写出了日寇的野蛮凶残、伪军的为虎作伥。C.小说叙述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妇女主动假扮妻子,帮助吴喜常摆脱敌人的故事。青年妇女帮助八路军脱险,其中也有使自己脱困的意思。D.小说没有写年青妇女的名字,并且说她的相貌也很平常,跟冀中很多妇女脸孔相似,这样写可以使她的光辉形象更具代表性,更有普遍意义。【答案】C。【解析】“其中也有使自己脱困的意思”错误。青年妇女很清楚,敌人的尖兵是紧盯着吴喜常的,与自己关系不大,参与进去很可能惹火烧身,但她为了帮助吴喜常摆脱尖兵,仍然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假扮他的妻子。7.关于文中“在村长家里演出逼真的家庭假剧”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0、(3分)A.村长对“年青人的争吵”摇头叹气,表示出无可奈何的态度,符合其长辈的身份。B.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将村长和村长妻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C.村长妻子说吴喜常脑子至今还有点儿毛病,是为了掩饰他丢掉脚踏车等反常举动。D.年青妇女“深深地透了口气”,这一细节暗示了她之前的行动其实冒着极大的风险。【答案】B。【解析】“心理描写”错误。刻画村长和村长妻子的形象时,没有用到心理描写的手法。8.小说第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照应题目。“像这样的故事,在平原上真是平常得很!”开门见山,直入小说主题。设置悬念。吴喜常“微笑着”讲述第一次“挨女人骂”的经历,出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模拟 试题 语文 讲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