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登泰山记知识清单.docx
《高中语文 登泰山记知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登泰山记知识清单.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登泰山记 知识清单【作者简介】“桐城”巨擘姚鼐姚鼐(1732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字姬传,书斋名为惜抱轩,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桐城(今属安徽)人,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馆纂修官等职。辞官后,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多年。主要作品: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姚鼐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编辑成古文辞类纂,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主张:师承刘大櫆,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备的观点(即要求文章要表达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坚实的事实证据,同时也要文采斐然),发展、补充了桐城派文论。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
2、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风格: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纡徐明润, 雍容和易,富有文采,形象性强;诗有清拔淡远之致,尤工近体。安徽桐城中学内的惜抱轩银杏树(姚鼐亲手种植)【文学常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 托物言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文体。 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文体。记事: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原文和译文】【原文】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
3、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进汶水,山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注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位于古长城南面十五里的地方。【层解】第一部分(1):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原文】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
4、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起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古长城的界限,抵达泰安府。这个月的丁未日,我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从南面山脚登山。(攀
5、行)四十五里,道路全是石砌的台阶,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间山谷中的水环绕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起初顺着(中谷)进山,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山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天门。东边的那道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达。现在经过中岭到山顶,也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管它叫天门。一路上云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不能攀登。等到登上了山顶,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下的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画,而半山腰里停留着的云雾像一条飘带似的。【层解】第二部分(2):记述登
6、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原文】3.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译文】戊申这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着日出。
7、大风卷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全是弥漫的云雾。逐渐看到云雾中有几十个白色的骰子一样的东西站立着,那是一些山峰。在天边,云层中有一线奇特的色彩,瞬间变幻得五彩缤纷。太阳升起,颜色红得像朱砂,底下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层解】第三部分(3):写在日观亭所见的日出前后的景象。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这一部分描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动静俱观。【原文】4.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8、。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5.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译文】日观亭的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还有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观赏了沿途的石刻,都是唐代显庆年间以后的,那些年代更久远的石刻,全都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的不在路边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泰山上石头多,泥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少,松树多,生长在石缝里,树顶都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也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而
9、积雪同人的膝盖相齐。【层解】第四部分(4、5):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见泰山的冬季景色。【原文】6.桐城姚鼐记。【译文】桐城人姚鼐记述。【层解】第五部分(6):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重点句解】【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赏析】作者开章第一笔就把山和水联系起来了。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逼云端,山南一条汶水向西流去,山北一条济水向东流去。这水绕山流,山水相映是泰山的特点。【2】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赏析】“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
10、的景色。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3】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赏析】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突出了山势的高峻挺拔,又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赏析】这是第二部分第一层,简要介绍了来泰山的时间和路线。作者选用精确的词语,用承前省略主语“余”的短小句子,突出了动作和地点,把旅程路线一气贯下,简练传神。几个动词用得很好“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
11、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5】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赏析】这是第二部分第二层,写登临泰山的路线。头两句干净利索地交待了登登山时间十二月二十八日,同游者知府朱孝纯;出发地点南面的山脚。关于登山过程,先总写后分叙。“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登泰山记 知识清单 泰山 知识 清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