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全国卷II)含解析.pdf





《2018年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全国卷II)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全国卷II)含解析.pdf(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化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 答 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P31 S 32 Fe 56一、选择题:本题共7 个小题,每小题6 分,共 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D.
2、碳酸钢可用于胃肠X 射线造影检查【答案】D【解析】分析: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B.漂白粉具有强氧化性;C.氢氧化铝能与酸反应;D.碳酸钢可溶于酸。详解:A.碳酸钠水解溶液显碱性,因此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A 正确;B.漂白粉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B 正确:C.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C 正确;D.碳酸钢难溶于水,但可溶于酸,生成可溶性领盐而使蛋白质变性,所以不能用于胃肠X 射线造影检查,应该用硫酸钢,D 错误。答案选D。点睛:木题主要是考查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判断,题目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并能灵活应用即可,注意碳酸钢与硫酸钢的性
3、质差异。2.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NH4NO.(无机颗粒物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B.雾霾中含有硝酸镂和硫酸镀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A.雾和霾的分散剂均是空气;B.根据示意图分析;C.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D.氮肥会释放出氨气。详解:A.雾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水。霾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固体颗粒。因此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A 正确;B.由于氮氧化物和二
4、氧化硫转化为皴盐形成无机颗粒物,因此雾霾中含有硝酸镁和硫酸筱,B 正确;C.N E 作为反应物参加反应转化为镶盐,因此氨气不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C 错误;D.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由于氮肥会释放出氨气,因此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旅用氮肥有关,D 正确。答案选C。点睛:结合示意图的转化关系明确雾霾的形成原理是解答的关键,氨气作用判断是解答的易错点。本题情境真实,应用导向,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既可以引导考生认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又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要求。3.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
5、实验。CH,和 Cl?工 一 饱 和 食 盐 水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答案】D饱和食盐水D.【解析】分析:在光照条件下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四种氯代垃,结合有关物质的溶解性分析解答。详解:在光照条件下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四种氯代烧,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液面会上升。但氯代燃是不溶于水的气体或油状液体,所以最终水不会充满试管,答案选D。点睛:明确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原理和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是解答的关键,本题取自教材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验,难度不大,体现了依据大纲,回归教材,考查学科必备知识,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考查要求。4.W、X
6、、Y 和 Z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W 与 X 可生成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Y 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 倍;Z 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W 的电子总数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 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二元化合物B.Y 与其他三种元素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C.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D.W 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答案】A【解析】分析:W、X、Y 和 Z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W 与 X 可生成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W 是 N,X 是 O;Y 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 倍,因此Y 只能是第三周期,所以Y 是 Na;Z
7、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W 的电子总数相同,Z 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 个,Z 是 C 1,结合元素周期律和物质的性质解答。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W、X、Y 和 Z分别是N、O、Na、则A.氧元素与其N、Na、Cl三种元素均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二元化合物,例 如 NO、NO、NajO、NajOj、OjO?、C 16等,A 正确;B.过氧化钠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B 错误;C.N、O、Na三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均 是 10电子,氯离子是18电子微粒,C错误;D.亚硝酸为弱酸,D 错误。答案选A。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准确判断出元素是解答的关键,红棕色气体是解答的
8、突破点,该类试题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结合的比较多,元素推断只是一种载体,注意掌握常见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典型用途、制备等。5.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124gp4中所含PP 键数目为4刈B.100 mL ImoLLTFeCb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为O.IMC.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和乙烯混合物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AD.密闭容器中,2 mol SO2和 1 mol 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A【答案】C【解析】分析:A.根据白磷是正四面体结构分析;B.根据铁离子水解分析;C.根据甲烷和乙烯均含有4 个氢原子分析;D.根据反应是可逆反应判断。详解:A.常
9、温常压下,124 g P4的物质的量是Im o l,由于白磷是正四面体结构,含有6 个 PP 键,因此其中所含P-P 键数目为6NA,A 错误;B.铁离子在溶液中水解,所 以 100 mL Imol L-TeCb溶液中所含Fe3的数目小于0.INA,B 错误;C.甲烷和乙烯分子均含有4 个氢原子,标准状况下,11.2 L 甲烷和乙烯混合物的物质的量是0.5 m o l,其中含氢原子数目为2NA,C 正确:D.反应2so2+0?=2 S C h 是可逆反应,因此密闭容器中,2 mol SO2和 mol O2催化反应后分子总数大于2NA,D 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
10、,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主要从物质结构、水解、转移电子、可逆反应等角度考查,本题相对比较容易,只要认真、细心就能做对,平时多注意这方面的积累。白磷的结构是解答的难点,注意与甲烷正四面体结构的区别。6.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 N a C O,二次电池。将 N a C l O i 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银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反应为:3 C 02+4 N a 2 N a2C 03+C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放电时,C 1 0 向负极移动B.充电时释放C O”放电时吸收C O?C.放电时,正极反应为:3 C 02+4 e-=2 C 0+CD.充电时,正极反应为
11、:N a +e-=N a【答案】D【解析】分析:原电池中负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充电可以看作是放电的逆反应,据此解答。详解:A.放电时是原电池,阴离子C 1 C U 向负极移动,A正确;B.电池的总反应为3 c o?+4 N a=2 N a 2 c o;+C,因此充电时释放C O 2,放电时吸收C C h,B正确;C.放电时是原电池,正极是二氧化碳得到电子转化为碳,反应为:3 c o 2+4 e-=2 C C h 2-+C,C正确;D.充电时是电解,正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作阳极,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反应为2 c o 3 2
12、-+C-4 e-=3 c O 2,D错误。答案选D。电解:本题以我国科学家发表在化学顶级刊物上的“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钠、二氧化碳二次电池”为载体考查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是解答的关键,注意充电与发电关系的理解。本题很好的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精神,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7.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A配制 0.4 000 m o l L-1的 Na O H溶液称取4.0 g固体Na O 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锚水溶解,转移至2 5 0 m L 容量瓶中定容B探究维生素C 的还原性向盛有2 m L 黄色氯化铁
1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 溶液,观察颜色变化C制取并纯化氢气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 O H溶液、浓硫酸和K M n O 溶液D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向 2 支盛有5 m L 不同浓度Na HS O s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 m L 5 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A.A B.B C.C I).D【答案】B 解析】分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B.根据铁离子具有氧化性结合溶液颜色变化分析;C.氢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据此解答;D.根据双氧水与亚硫酸氢钠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详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因此溶解后需要冷却到室温下再转移至容量瓶中,A 错误;B.氯化铁具有氧化
14、性,能被维生素C 还原为氯化亚铁,从而使溶流颜色发生变化,所以向盛有2 o h 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 溶液,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探究维生素C 的还原性,B 正确;C.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生成氢气,由于生成的氢气中含有氧化氢和水蒸气,因此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 a O H 溶流、浓硫酸即可,不需要通过K M n d 溶洒,或者直接通过碱石灰,C 错误;D.反应的方程式为HS O 3 +H2 C)2 =S C)4 2 +H+H2 O,这说明反应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无法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 错误。答案选B。点睛:明确相关物质的性质特点、发生的反应和实验原理是解答的
15、关键。注意设计或评价实验时主要从正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可行与不可行等方面作出判断。另外有无干扰、是否经济、是否安全、有无污染等也是要考虑的。本题中选项D 是解答的易错点,学生往往只考虑物质的浓度不同,而忽略 实验结论需要建立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二、非选择题:共 5 8 分。第 8 1 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I I、1 2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必 考 题(共 4 3 分)8.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一种以闪锌矿(Zn S,含有S i Ch和少量F e S、Cd S、P b S 杂质)为原料制备金属锌的流程如图所示:相关金属离子
16、 c o(M )=O.l mo ll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 H 范围如下:金属离子F e3+F e2+Zn2+Cd2+开始沉淀的pH1.56.36.27.4沉淀完全的pH2.88.38.29.4回答下列问题:(1)焙烧过程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滤 渣 1 的主要成分除S i Ch外还有 一;氧化除杂工序中Z n O 的作用是,若不通入氧气,其后果是。(3)溶液中的Cd 2+可用锌粉除去,还原除杂工序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o(4)电解硫酸锌溶液制备单质锌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沉积锌后的电解液可返回工序继续使用。3 焙烧【答案】.Zn S+.2 -Zn O+S Ch .P b S CU
17、(3).调节溶液的pH (4).无法除去杂质F e2+(5).Zn+Cd2+=Z n2+Cd (6).Zn2+2 e-:=Z n(7).溶浸【解析】分析:焙烧时硫元素转化为S Ch,然后用稀硫酸溶浸,生成硫酸锌、硫酸亚铁和硫酸镉,二氧化硅与稀硫酸不反应转化为滤渣,由于硫酸铅不溶于水,因此滤渣1 中还含有硫酸铅。由于沉淀亚铁离子的pH较大,需要将其氧化为铁离子,通过控制p H 得到氢氧化铁沉淀;滤液中加入锌粉置换出C d,最后将滤液电解得到金属锌,据此将解答。详解:(1)由于闪锌矿的主要成分是Z n S,因此焙烧过程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Zn S+3 O2=2Z nO+2 s o 2。(2
18、)由于硫酸铅不溶于水,因此滤渣1的主要成分除S i Ch外还有P b S 0 4;要测定铁离子,需要调节溶液的p H,又因为不能引入新杂质,所以需要利用氧化锌调节p H,即氧化除杂工序中Z nO的作用是调节溶液的p Ho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沉淀亚铁离子的p H较大,所以若不通入氧气,其后果是无法除去杂质F e 2。(3)溶液中的Cd 可用锌粉除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Cd 2 =Zn 2 +Cd。(4)电解硫酸锌溶液制备单质锌时,阴极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因此阴极是锌离子放电,则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 2 +2 e-=Zn;阳极是氢氧根放电,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产生氢离子,所以电解后还有硫酸产
19、生,因此沉积锌后的电解液可返回溶浸工序继续使用。点睛:无机工业流程题能够以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为指导思想,能够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将已有知识灵活应用在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本类题目的关键是分析流程中的每一步骤,可从以下儿个方面了解流程:反应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反应;该反应造成 什么后果,对制造产品有什么作用。即抓住一个关键点:一切反应或操作都是为获得产品而服务的。另外本题中呈现的内容展示了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可以引导学生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9.C H 4-C O 2催化重整不仅可以得到合成气(CO和H 2),还对
20、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1)C H 4-C O 2 催化重整反应为:C H 4(g)+C O2(g)=2 C O(g)+2 H2(g)o已知:C(s)+2 H2(g)=C H 4(g)A H=-7 5 k J-m o LC(s)+O 2(g)=C O 2(g)A/7=-3 9 4 k J m o l-1C(s)+1 /2 C h(g尸C O(g)k J-m o l-该催化重整反应的=k J-r n o l-,有利于提高C H 4平衡转化率的条件是(填标号)。A.局温低压 B.低温r角压 C.角温身压 D.低温低压某温度下,在体积为2 L的容器中加入2 m o i c H d
21、、1 m o l C C h以及催化剂进行重整反应,达到平衡时C C h的转化率是50%,其平衡常数为 m o l2 L-2(2)反应中催化剂活性会因积碳反应而降低,同时存在的消碳反应则使积碳量减少。相关数据如下表:积碳反应CH4(g)=C(s)+2 H2(g)消碳反应CO2(g)+C(s)=2 C O(g)A/(k J m o l-)7 51 7 2活化能/催化剂X3 39 1(k J-m o l-)催化剂Y4 37 2由上表判断,催化剂X Y (填“优于”或 劣于”),理由是。在反应进料气组成、压强及反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某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升高温度时,下列关于积
22、碳反应、消碳反应的平衡常数(K)和 速 率(u)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标号)。()、B港S0 I _ _ _ _ _1500 550 600 650 700湿度/七A.K小K消 均增加C.C税 减 小,K洛增加B.v权 减 小,v济增加D.v泊增加的倍数比醍增加的倍数大在一定温度下,测得某催化剂上沉积碳的生成速率方程为v=%p(CH 4 p(CO2)产(人 为速率常数)。在p(CH)一定时,不同C O*下积碳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p,(CO2)、pb(CCh)、pc(CCh)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答案】(1).2 4 7 (2).A (3).3 (4).劣于(5).相对于催化剂X,催化剂Y积
23、碳反应的活化能大,积碳反应的速率小:而消碳反应活化能相对小,消碳反应速率大(6).A D (7).P c(CO2)、b(CO2)、P a(CO2)【解析】分析:(1)根据盖斯定律计算;根据反应特点结合温度和压强对平衡状态的影响解答;根据转化率利用三段式计算平衡常数;(2)根据活化能对反应的影响分析;根据反应热结合温度对平衡状态的影响以及图像曲线变化趋势解答;根据反应速率方程式分析影响其因素结合图像解答。详解:(D 已知:C (S)+2H2(g)=CH 600(分解)-75.516.810.3沸点/-60.3444.6-10.045.0337.0回答下列问题:(1)基态F e 原子价层电子的电子
24、排布图(轨道表达式)为,基态S原子电子占据最高能级的电子云轮廓图为一 一形。(2)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X S、S O/、S。,的气态分子中,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不同于其他分子的是(3)图(a)为 S的结构,其熔点和沸点要比二氧化硫的熔点和沸点高很多,主要原因为一 F/O O S?-图(a)图(b)图(c)(4)气态三氧化硫以单分子形式存在,其分子的立体构型为 形,其中共价键的类型有 种;固体三氧化硫中存在如图(b)所示的三聚分子,该分子中S原 子 的 杂 化 轨 道 类 型 为。(5)F eg晶体的晶胞如图(c)所示。晶胞边长为a n m、F eS 相对式量为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临其
25、晶体密度的计算表达式为 g-c m-3;晶胞中F e?.位于S 2 g所形成的正八面体的体心,该正八面体的边长为_ _ _ _ _ _ n mo【答案】.3d 4s(2).哑 铃(纺锤)(3).H 2 s (4).S s 相对分子质量大,-x 1 02 1 电/V 八 3 a分子间范德华力强(5).平面三角(6).2 (7).s p3(8).(9).2【解析】分析:(1)根据铁、硫的核外电子排布式解答;(2)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析;(3)根据影响分子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是分子间范德华力判断;(4)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析;(5)根据晶胞结构、结合密度表达式计算。详解:(1)基态Fe原子的核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年高 考真题 理科 综合 全国卷 II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