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1 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 主题:天净沙秋思 课时:1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兆迪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注意积存、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观赏品尝。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古诗词的根本学问,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力量、语言表达力量、想象制造力量较小
2、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进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忱。 3.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也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小令。该诗以简洁的话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这一句最为著名,这首诗通过写景,表现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和写作特点;2.分析全诗是如何绽开的,归纳表达诗人抒发感情的诗句。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课堂注意读中理解,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诗句的方法,
3、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体会诗词的写作特点,能总结出诗词的类型和作用,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是丰收的,是浪漫的,还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们知道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吗?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 1文体学问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简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是元代闻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
4、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始终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惑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实行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留意节奏、重音。【沟通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2依据诗句用美丽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沟通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马上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
5、回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沟通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气氛。覆盖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和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安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憧憬,也反衬出游子有家归不得的悲苦与凄凉。寒风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曲折古道上困难跋
6、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乏、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完整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沟通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际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际”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沟通点拨】前三句是写景,后两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际”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家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
7、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立刻会有不同的颜色,但倍添迟暮苍凉气氛的作用是一样的。“天际”二字的指出,与夕阳协作,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颜色,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沟通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际之人内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沟通点拨】语言极为精炼准确,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制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构造完全一样,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九个形象,九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
8、的偏正构造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均匀,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比照衬托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沟通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光明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亮的比照衬托,增加了视觉效果和感情颜色。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光明,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亮对比。 (四)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这首小令只有28个字,却能以奇妙的构思,选取
9、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制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际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特别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设计 拓展延长 绽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育制造思维。 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
10、情。 学情分析:初一已经具备初步鉴定诗歌的力量,只要教学时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帮忙学生解读作品,学生能够感觉到诗歌的美丽环境,提高诗歌的鉴赏力量。 课时: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秋天已经悄然降临,金色的秋天当然有着收获的喜悦,但也承载了古往今来很多游子的悲伤,秋下一心合成离人愁。说到离愁,人们往往会想起一首流传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幕显1) 二、初步感知: 1、释题,简介(幕显2),介绍小令(幕显3) 2、听读观赏(幕显4)体会有何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刚刚朗读者的声音很有表现力,我们不妨练一练。 3、指名读,表演读。 三、赏析:自学争论:
11、这首曲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能表现出来的) 这种感情除了抓住风光特点,还能通过什么来表达呢?我们细细品尝。 (幕显5)生:结合画面,加上你的想象,说说第一句描绘的景致。 师:小节(幕显)(假如把枯、老、昏三个字去掉,还能表现出愁绪吗?修饰恰到好处。) (幕显6) 小结:(幕显7)全曲前4行写景,第5行抒情,全篇不见一个愁字,满篇却是愁绪,以悲凉的风光衬托出秋野旅人的思乡情怀。感情朗读、背诵。 对于这样只有28字的小令,不少人将它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有人这样诠释这首古曲:请观赏:(幕显8)轻声读,也是一篇佳作 四、拓展:你收集到哪些描写思乡之愁的诗句?
12、(大屏幕9协作宿建德江幕显10次北固山下,乡愁) 五、总结:说不尽的乡思,扯不断的乡愁,由于有乡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儿却回了家,由于有乡愁,使迁客诗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诗篇,让我们牢记这些凝重的诗句,牢记我们的家。 六、作业: 1、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积存乡愁主题的诗句至少一首背诵下来; 3、将本曲改写成散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根底学问,培育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尝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悟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比
13、照阅读,拓展延长,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力量,增加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尝,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学生预备:元曲及白朴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采纳品尝、诵读、沟通、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沟通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
14、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学问。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留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解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风光?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画的秋之图景用朗读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1、找一找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
15、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暗淡、萧瑟、冷清) (特殊留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简单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 (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 3、朗读最终两句的景物。 (1)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绚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妙的、恬淡的) (2)用读展现出最终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
16、略快略高。 (3)其次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青山绿水:布满生气;白草红叶黄花:颜色明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漂亮,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光明。表达积极、乐观、对生活布满盼望) 4、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局部构成:前面局部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局部画面颜色斑斓,艳丽明媚,布满着勃勃的生气。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比照) 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 (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布满活力) (2)读出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 6、小结,引读。
17、(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孤独的秋景图,鲜亮活泼起来。最终,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完毕,增加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 (2)引读:在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读前两句;又是布满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最终两句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将秋日黄昏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究竟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 (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 (2)本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
18、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 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 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出诗文的声韵之美。 六、拓读积存,赏析延情 (一)总结观赏古诗词的方法 (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尝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 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比照阅读 思索题: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汇报沟通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这
19、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孤寂、萧索、荒涼的景象)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奇妙组合,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2)真实地表现出天际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际”是点晴之笔,点明白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2、配乐引读天净沙秋思想象意境,读出情感。 3、争论汇报其次个问题: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1)曲牌一样(2)朝代一样(3)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景的特点是将自然物精致地组合在一起。) (4)写了夕阳西下黄昏时的风光,风光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1)题目不同 (2)不同 (3)风光也有不同 (4)表达的情感不同。天净沙秋表达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天净沙秋思表达天际沦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 4、配乐诵读两首元曲 板书设计: 萧瑟孤寂 天净沙秋布满活力漂亮秋景 明朗绚丽 凄凉之景 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 思乡之情 课外拓展作业: 请你运用今日学习的方法,去读懂一首闻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的感情。 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朝天门咏喇叭(明王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