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教学设计(6篇).docx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之声》教学设计(6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6篇)音乐之声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目标 通过观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育学生喜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学生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初听歌曲,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再次倾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并朗读其次、三段歌词。 5、组织简短的争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局部”“自己认为最好听的局部”或者是“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局部”,并说出缘由,教师总结。 6、请学生跟着录音进
2、展歌表演,培育学生的创新力量。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漂亮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留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其次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
3、为两个局部,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练习时要留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观赏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 通过观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 3、观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现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 0 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观赏冬猎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现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心情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5、将这两首作品连起来观赏,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拟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 6、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展表演,并作评价。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观赏音乐剧作品
5、,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观赏音乐剧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仆人玛丽亚喜爱唱歌,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喜爱,今日,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欢乐天性及宏大的爱国情怀。 简介影片(视频资料) 依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处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和善漂亮的玛丽娅,奥地利漂亮迷人的秀丽
6、风光,及一群活泼得意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年第届奥斯卡最正确影片奖。(观赏音乐剧作品) 二、了解剧情 、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沟通,达成共识,组内成员汇报。 明确: 、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他喜爱唱歌、无拘无束的欢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宗教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查找玛丽娅,并谈论他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他们也完毕了对玛丽亚的谈论。 、第一个场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尽情唱歌。其
7、次个场景: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谈论。 三、走进剧情,熟悉玛丽亚 第一场景: 播放电影第一个场景的情境,随影片一起唱歌唱词。 描述自己初步熟悉的玛丽亚。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 情境表演: 感知剧情,模拟玛丽亚在第一个场景中的活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协作唱歌唱词,走进剧情。 其次个场景: 我们熟悉一个活泼自由、喜爱生活、音乐、心地和善美妙、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学生分角色朗读。 确定场景中消失的角色,安排角色声情并茂的展现剧情。 汇报他人眼中的玛丽亚。 情境模拟:模拟各修女正谈论玛丽亚时,玛丽亚突然跑进院子时的情境。 想象创作: 院长把玛丽亚比
8、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比方适宜吗?说明理由。 在熟悉玛丽亚的根底上也用两个比方来形容玛丽亚。 问题探究: 院长及众嬷嬷对玛丽亚是否适合当修女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他们是否喜爱玛丽亚呢?为什么? 小组辩论。 辩论结论: 他们喜爱吗丽亚。 理由:由于她纯真欢乐的天性,他自己欢乐也给别人带来了欢乐,是她给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带来了生气。 深入熟悉人物: 你眼中的玛丽亚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自由全面评价人物。 四、观赏作品 、你喜爱这部影视作品吗?为什么? 小组沟通、汇报说明理由: 明确: 人物形象塑造鲜亮。 风光秀美,环境气氛轻松。 剧中音乐悠美。 、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少女
9、玛丽亚的形象是如何展现出来的? 明确: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拓展练笔: 你四周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采纳各种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两个场景中环境气氛形成了鲜亮反差,你喜爱哪一种环境气氛?为什么? 、文中的音乐美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选择文中的唱词唱一唱。 五、拓展延长 创设剧情:当玛丽亚跑回来时,大家也完毕了谈论走散了。你也尝试当一次导演连续创设剧情。 创设剧情表演。 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宠爱唱歌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治理孩子们,玛丽娅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了暖和,带来了
10、欢快,带来了歌声。玛丽雅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喜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喜爱唱歌、活泼欢乐的女仆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喜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视频资料补充: 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丽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年,一把大伙把辛苦建筑起来的特拉普上装化为灰烬,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路和湖边还建筑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这个家族经营的企业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山庄情有独钟的游客,现在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著
11、名。冯特拉普加在逃往路上生出的小儿子正是打理这个企业的总管。 五情境创设,走出剧情 倾听主题歌音乐之声 完毕语: 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家乡,浓郁的音乐气氛使这一片美丽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表达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连续传唱!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演唱春天的信使;听赏春之声圆舞曲 教学目标: 1、能演唱春天的信使,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培育宠爱之情。 2、听赏春之声圆舞曲感受春天,感受圆舞曲的魅力。 3、了解约翰施特劳斯乐曲。 教学重点: 用热忱的歌声表现对春天的宠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练习 春天来到人间,微风吹遍草原,
12、山谷中传来阵阵回响。用音乐来仿照春风的旋律。 1、视唱用五年级下“春风的旋律”。 2、说说你眼中的春天? 二、听赏春之声圆舞曲 1、初听春之声圆舞曲 春天来到人间,小鸟都在欢快的唱歌。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用一首春之声圆舞曲表现了他眼里的春天。一起听赏这首曲子。 提问:说一说你感觉到约翰施特劳斯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2、简洁介绍约翰施特劳斯 春之声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曲 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83年创作了这首圆舞曲,曾被填词成为声乐曲。尽管作曲家本人在创作这首乐曲时已经年近六旬,但从音乐中我们依旧能感受到无比的青春活力。 3、教师与学生谈谈圆舞曲 提问:圆舞曲总是三拍子的吗? 4
13、、你还听过约翰施特劳斯其它乐曲吗? (依据状况可由教师介绍) 三、学习春天的信使 1、听春天的信使 提问:在亲切热忱的歌声与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春天的信使 要求:随旋律哼唱歌曲 提问:歌曲表达对春天赞美歌颂的是哪局部? 提问:怎样才能表现剧烈的赞美情怀了?(唱得较强) 4、哼唱歌曲后局部。(强调整奏稳,把握附点音符) 5、试唱全曲(留意八分休止符) 6、质疑问难 7、处理歌曲的演唱(师生相互争论沟通) 8、参加春天的信使演唱活动及评价(师生互动的方式) 完毕语: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布满生命力的季节,春天是特别美妙的,教师盼望同学们在美妙的春天里能够学习进步,取得更好
14、的成绩祝同学们拥有一个漂亮的春天,安康成长。 课后反思:在本学月,我单独对学生的演唱进展了抽查,发觉学生的音准有比拟明显的问题,这应当在我们教研组都引起全部教师的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音准成了我们的一个难点。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4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观赏:新疆之春(小提琴曲) 春晓(歌曲)春节序曲(管弦乐曲) 春天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 2、器乐:学吹竖笛春游 3、创作与表演:为旋律创作歌词,并表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赏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声乐、器乐作品,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感受其抒情性、审美性; 2、把握新疆之春、春节序曲主旋律; 3、学会用竖笛吹奏春游; 4、通过创编歌
15、词、填词唱歌等活动,培育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力量;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育学生喜爱大自然、喜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创作于1956年,由马耀先完成初稿,李中汉参与修改并添写华彩乐段和钢琴伴奏。乐曲以通俗、朴实的音乐语言,豪爽、乐观、奔放、流畅的乐思展现了新疆人民欢欣畅快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音乐具有鲜亮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9541955年间,这一乐章广受人民的宠爱,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曲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热闹欢快的大秧歌的场景描写,生动地表达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是热闹欢跃、同
16、歌共舞的心情。春天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十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五首。乐曲形象清爽而又明朗,旋律欢快而活泼,布满着盼望和幸福感。 教学重点:观赏音乐吹奏竖笛 教学难点:理解音乐,体会音乐艺术与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结合而产生的美。 教学预备:钢琴、竖笛、三角铁、小铃鼓、多媒体、教材音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1、宣布上课。 2、面带微笑地问好:“同学们好!”并环视全体学生。 1、全班起立。 2、有礼貌地问好:“教师好!” 营造上课和谐气氛 二、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演唱了奥地利着名作曲家莫扎特的渴望春天,配乐朗读了朱自清的散文诗春,感受到“春之声
17、”回荡在我们四周,春天让人感受到勃勃生气、感受到无限美妙的盼望,也给艺术家以丰富的创作灵感,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很多,本节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经典的“春之声”作品,进一步去感受这浓浓的春意。 仔细听讲,随教师进入新课内容。 承上启下 导入新课 三、观赏音乐 一)新疆之春 1、播放音乐,启发感受,鼓舞学生用恰当词语描述作品表达的心情。 2、出示主旋律片段,引导学生进展分析。 3、介绍音乐家 4、完整观赏作品,感受音乐形象,哼唱主旋律。 1、仔细感受,积极发言(豪放、乐观、奔放、流畅、欢快、载歌载舞等)。 2、观赏、感受各局部演奏形式的不同。 3、观赏音乐,加深感受,哼唱主旋律。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加深对
18、作品的理解 把握主旋律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把握 二)春节序曲 1、播放音乐,启发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鼓舞学生用恰当词语描述作品表达的心情。 2、出示主旋律片段,引导学生比照感受。 3、介绍音乐家李焕之。 4、完整观赏作品,感受音乐形象,哼唱主旋律。 1、观赏、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积极发言(如:热闹的、欢跃的、载歌载舞等)。 2、观赏、比照感受各局部音乐的不同特点。 3、观赏音乐,加深感受,哼唱主旋律。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把握主旋律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把握。 三)春天奏鸣曲 1、播放音乐,启发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鼓舞学生用恰当词语描述作品表达的心情。 2、出示主旋律片段,引导学生比
19、照感受。 3、介绍音乐家贝多芬。 4、完整观赏作品,感受音乐形象,哼唱主旋律。 1、仔细观赏、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积极发言(如:热闹的、欢跃的、载歌载舞等)。 2、观赏、比照感受各局部音乐的不同特点。 3、观赏音乐,加深感受,哼唱主旋律。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把握主旋律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把握。 四)春晓 1、复习朗读诗歌春晓。 2、播放音乐,启发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理解歌曲的深刻内涵。 1、齐声吟诵诗歌春晓。 2、仔细观赏、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从文学的角度加深学生对“春之声”的理解。 四、学吹竖笛春游 1、教师弹琴,引导学生跟唱。 2、讲解吹奏要领,并示范吹奏。 3、引导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音乐之声 音乐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