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8篇).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8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8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规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进展,注意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留意引导学生进展探究性学习,提倡教师探究新的教学途径,改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大事、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进展的根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展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拟、概括等认知活动。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力量
2、。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根本国情,坚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抱负,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抱负,肩负起时代给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育学生运用学问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培育学生的创新力量和自主学习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根本状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学问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学问的限制,社会辨别力量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忙他们正确熟悉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 学习态度,应常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
3、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问构造,仔细分析其学习状况,发觉其长短处,在此根底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状况动身,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局部,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历史小故事”,梳理根本线索。书中还设计了一些探究习题以及“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增长历史学问。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学科间学问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把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构造
4、;在微观上,更要注意各人文学科学问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真正立足于学生进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阅历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时机的教学, 真正做到“以参加求体验,以创新求进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展。 3、突出力量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索力量、制造精神和自主探究力量的培育。以力量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公平、理解、信任
5、的态度,制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力量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力量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学问、力量和人格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规划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局部。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下分若干课。本册共5个单元,共二十四课。每课课文由正文、图、表、资料、解释、阅读与思索以及课外学史和争论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是课堂教学应完成的根本任务。其余内容,可依据学生详细状况,提出
6、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养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进展。 三、教学目标 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握重要的历史大事,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根本特征及其进展趋势。提高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力量,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展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拟、概括等认知活动。注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力量。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
7、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到达一个新的水平。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两周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1课时)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 第3课 中华民族的祖先 单元复习 其次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三周 第4课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第5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第7课 我看“商鞅变法”探究活动(一) 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五周 第8课 秦的统一 第9课 第一次农夫大起义 第10课 “疗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稳固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沟通 第14课 我走“丝绸之路”探究活动(二)
8、 单元复习 期中复习 第四单元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两周 第15课 三国鼎立 第16课 南方经济的进展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8课 我说“民族交往”探究活动(三) 单元复习 第五单元 古代科技与文化四周 第19课 文字演化 第20课 青铜铸鼎 第21课 诸子百家 第22课 文化艺术 第23课 科学技术(上) 第24课 科学技术(下) 单元复习 期末复习两周 五、教学措施 1、仔细钻研教材、教参、教纲;仔细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突出重难点;细致批改作业;急躁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吸取历史学科有阅历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力量。 3、优化“
9、一案四步”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敏捷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加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制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六、后进生的转化 1、要关爱后进生,信任后进生。 要从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习上、生活上爱护、关心后进生,使他们感到集体给他们的暖和、教师给他们的信任,翻开他们幼当心灵的窗户,消退他们与集体和社会的隔膜。即使在严峻批判时,也要渗透着热忱的关怀和盼望,而不能实行简洁、粗暴的教育方法,去挖苦、挖苦、甚至卑视他们。 2、要客观地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虽然缺点较多,但是在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教师要克制
10、偏见为关爱,擅长发觉他们的闪光点,准时表扬、热忱鼓舞,使之发扬光大,扬眉吐气,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真诚态度。 3、对后进生的教育,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有急躁的循循善诱、积极引导。要依据每个后进生的特点,一步一步地提出切合他们实际的要求,并且引导他们切实做到,不能退让,也不得迁就,要消退他们的幸运心理和懈怠习惯,促使他们一步一步地前进。 4、依靠集体,教育后进生。 健全班集体和运用班集体舆论的力气,克制后进生的不良行为,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5、要做好家访工作。教师要向家长说明对后进生进展各种教育措施的必要性,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协作。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之与学校教育
11、形成有机的结合。 七、业务学习 1、仔细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和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训练必备的教学根本功,提高根本专业技能,提高多媒体运用力量。仔细学习和领悟教育理论,扎实开展课堂教学讨论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阅读各教育教学刊物的文章,学习相关理论学问。仔细阅读历史专刊,了解最新历史只是讨论动向。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规划 篇3 一、规划宗旨: 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规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养为重点,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为目标,重视双基教育和力量培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根底训练,增加学生
12、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培育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根底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讨论和多媒体教学的讨论,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初一中国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大事,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其次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大局部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肯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确学习和全面熟悉中国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 三、详细目标 (一)常规教学目标: 成绩目标: 提
13、高A等率,毁灭C等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叙述的重要历史年月、历史人物、历史大事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进展的根本规律和根本线索,全面把握所学学问、 四、力量达成目标: 在把握根本历史学问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把握正确计算历史年月、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根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学问迁移力量,通过归纳、分析和推断的规律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索的根底上得出结论的力量,培育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力量,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大事和历史想象的力量、 五、保障措施: 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
14、,仔细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细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阅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依据学生共性实施因材施教、留意对优秀生培育,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进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 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按时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规划 篇4 一、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共有3个班,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
15、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局部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力量,根底学问薄弱,缺乏好的学习方法,且有局部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历史学问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进展,共22课。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学问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很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学问活动。 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述了人类社会进展的历史。尽管篇幅有限,还是适
16、量增加了翔实、精确、与文字相协作的插图、地图,使历史教学更直观可信,更便利好玩。通过真实的图片及“自由阅读卡”“动脑筋”等栏目将很多传统的难点和疑点化难为易。 课本细心选材,科学阐述,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展轨迹和各民族的历史。如第3课“华夏之祖”,增加了黄帝的“创造传奇”(第1213页),就在教材中胜利地写好了中华民族形成进展的第一笔。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7175页),把民族间的进展与和平相处归为主线。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北魏的冯太后教育孝文帝的故事为导入(第106页),深浅适度,循序渐进地叙述了鲜卑民族的进步及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展历史上的
17、重要作用。这样,就使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教育落在了实处。 在单元题目上,用“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等,使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文化类课文中,用“绚烂的青铜器文明”(夏商西周)、“中华文化的勃兴”(春秋战国)、“兴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等标识,精确勾画出中国古代文化进展的轨迹。加之图文并茂,有利于进展生动形象的中华文明进展历史的教育。 教学目标 把握从远古居民到的魏晋南北朝的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进展 教材重点 在于与历史进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大事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进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展思想教育及对历史大事、
18、人物的评价。 教学措施 第一、仔细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其次、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精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表达统一要求与共性进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争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留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治理。准时发觉缺乏,准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舞学生参加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
19、、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学问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力量。加强培育学生制造精神实践力量。 教学进度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 学前教育1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4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7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3 期中复习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2)6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7 期末复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规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依据学校的工作精神,以学校教学规划为指导,落实推动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构造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力量、教学力量;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力量,努力提升教学的境地;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力量。加强常规教学的讨论力度,切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历史 教学计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