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送别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地,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 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课下解释很具体,教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具体。)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
2、宿之用。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 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构造: 全折可分为四局部。 第一局部(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其次局部(“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局部(【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嘱咐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怀和担忧。 第四局部(【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苦痛。 5、再读课文,争论问题 既然是送别
3、,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 从文中找出能表达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 莺莺感情概括: A、苦痛(可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同意: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盼望更渺茫了。假如考中,可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所以考中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到这种严酷的现实。这不是临时的分别,意味着永久的失去。面对现实,盼望何其渺茫!自然便痛彻肺腑。) B、无奈(自己是无法不让张生不去的,这是老夫人的旨意。另外,张生又没有想到
4、私奔,也不行能想到,究竟他认为读书仕进是他们爱情的唯一出路,就是不为爱情,考取功名也是他们实现自我抱负的唯一一条路。即使私奔又怎样?只有饿死。) C、愁闷(自己一腔话,怎对张生说?又有老夫人在场,没有尽诉衷肠的时机啊!) (引导学生分析:我提倡一种圆融的分析,揉到一块儿去。对于学生提出的句子,在修辞上,用典上,表情达意上等诸方面系统分析,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经典好究竟好在哪里?这里分析是关键,网上对课文语言的分析许多,这里不再赘述。) 接着,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展比拟,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最好由学生发言、然后归纳。)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高雅,以
5、富于文采为特色: (1)擅长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 (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擅长将古代诗词中高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 (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 (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 (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6、“我看崔莺莺爱情观”由学生争论,但不能空口无凭,从文中找到例证!(这有些喧闹。) 7、分析完之后,肯定要留时间让学生诵读,并背会某些精彩语句。 送别教学设计 篇
6、2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共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沟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 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熟悉,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力量。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构造并用简洁的语句概
7、括其主要内容。其次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熟悉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熟悉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忆预习问题: 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
8、西厢记的流传缘由(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索,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沟通: (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详细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沟通,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熟悉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3、教师小结: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并与学生共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4、布置作业:修改并点评长亭送别诗意。 送别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会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
9、意境; 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意境。 教学难点:观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布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地。 教学方式: 1、多媒体帮助教学; 2、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给大家讲单元导语的时候说过,我们现在所观赏的戏剧主要是20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话剧”。而在此前,我国早已有了外乡的戏剧,而且也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们外乡的戏剧由于以唱为主,被叫做“戏曲”。今日,我们来看看,我们民族的戏剧和欧洲话剧有什么区分和联系。 二、作家作品: (略提中国戏剧进展的历史: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
10、京剧等) 1、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请学生回忆已学的学问)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立刻、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2、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14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美丽,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3、西厢记故事梗概:(教师排列人物,请学生来讲故事,然后教师补充更正) (人物:崔母、长老、崔莺莺、红娘
11、、张生君瑞、孙飞虎、白马将军) 三、生字词梳理(预习检测) 四、整体感知: 1、先扫瞄课文。 2、结合课文,看黄梅戏长亭送别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图片,思索问题: 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表现的是哪个人物? 基调:离别的伤痛 主角:莺莺 其次课时: 五、品尝语言(唱词鉴赏): (精彩的唱词比比皆是,在此以第一、二、三段出来和学生一起赏析) 1、提示鉴赏方法:找典故找意象分析表现手法找关键词句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2、四人小组自己鉴赏。 3、请代表讲解,同小组的同学补充。 4、教师更正、补充、点评。 A、端正好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资料: (1)、典故:“碧云天,黄花地”化自范仲淹词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意象:万里碧空遍地秋菊萧瑟秋风南方大雁醉意霜林(特征: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调都是秋之凄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秋景离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