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16(2022新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16(2022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16(2022新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八颗行星【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建立太阳系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利用提供的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本课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学生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聚焦板块,提出了两个问题:八颗行星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呢?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各行星的名称,也是对学生关于八颗行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第二个问题将关注点放在八颗行星的排列顺序上,让学生的认识从个体到整体,理解八颗行星是
2、按照一定的规律绕太阳运转和排列的。探索板块主要安排了 3个活动。探索活动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和八颗行星的大小。探索活动2,给八颗行星排序。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给八颗行星排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探索活动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教科书利用三条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通过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研讨环节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让学生交流处理
3、数据的方法,体会到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第二个是让学生观察全班制作出来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的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拓展部分,教科书介绍了观察木星及其卫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入。【学情分析】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学生在第1课已经学习了太阳系中的天体,虽然并未着重讲解八颗行星,但是这些行星的名称都有被提及,学生会有一定的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初步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但是对于每颗行星的具体信息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八颗行星,学生停
4、留在均匀分布的同心圆运行。虽然知道行星有大小,但对于具体的大小并不是很清楚。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八颗行星了解,也为下面几节课的学习提供先决条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科学探究目标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2.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大小不等,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难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颗行星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六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行星 教案 16 2022 新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