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16(共7课)(2022新版).doc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16(共7课)(2022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教案16(共7课)(2022新版).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宇宙1.太阳系大家庭【教材简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日、地、月系统,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的范围,探讨在太阳系这个“大家庭”中主要有哪些天体,这些天体又有哪些特点。聚焦板块中,在帮助学生再次认识恒星、行星和卫星后,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除了太阳、地球和月球外,我们还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引发学生对于太阳系这个系统的结构、各天体的大小、所处空间位置等问题的思考。探索板块主要安排了3个活动。探索活动1是让学生在日、地、月系统图中添加一些自己所知道的其他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探索活动2和探索活动3是学生借助互联网、书籍等媒介提供的资料,了解并认识太阳以及其他天
2、体的一些基本信息和显著特点。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太阳系中的主要天体成员以及它们的一些主要信息,并不断补充自己先前对太阳系某些信息认识的不足。拓展板块中,主要介绍了彗星的相关资料,旨在让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概念有一个大概的感知。【学情分析】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太阳、地球和月球等天体的知识,但是学生所要了解的太阳系毕竟是宏观、遥远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亲身探究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数据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并通过画一画,议一议,进一步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各天体的特点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从而尝试建立一个完整的太阳系结构模型
3、,形成初步的、有一定系统的宇宙认识观。【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科学探究目标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2.能够根据资料提炼太阳系的相关信息。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会更深化。【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难点能通过一定渠道收集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不断丰富、修正、完善自己原有的认
4、识。【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太阳系大家庭各成员的板贴。小组太阳的基本资料单、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聚焦:初步了解太阳系(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太阳、地球和月球图片资料、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而地球又是太阳系大家庭中的一颗行星,那么除了太阳、地球和月球外,太阳系中还有哪些天体呢? 2.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简单说说太阳系中的一些天体。3.掲题: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么宇宙中的太阳系是不是像你们所说的有这么多成员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太阳系大家庭。二、探索与研讨:了解太阳系大家庭的成员(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班级记录表、课前让每
5、位学生搜集关于太阳系的相关资料(一)画一画太阳系1.过渡:刚才我们只是简单交流了一些关于太阳系成员的知识,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收集的关于太阳系的资料,把你所了解的太阳系其他天体画在活动手册的记录图上。2.提醒:我们应该怎样记录这些天体呢?在添画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预设:天体应该如何来表示?它们应该画在什么位置?)3.记录:学生小组内讨论并记录。4.交流:(出示“班级记录表”)在太阳系中,除了太阳、地球和月球外,还有哪些天体?请把它们贴在这张记录表中的合适位置。5.追问:其他组还有什么补充或者有修改的地方吗?6.思考:原来,太阳系大家庭还有这么多的成员,谁来说说,你都记住了这个大
6、家庭中的哪些天体?7.记录:经过同学们的不断修改和补充,这个太阳系的大家庭终于和我们见面了,我们对照这张完整的记录图,看看自己活动手册中的记录图,用另外一种颜色的笔记录你的新收获。(二)了解太阳及其他天体1.过渡:你看,在太阳系这个大家庭中,太阳处在中心位置,其他的天体围绕在太阳的周围,你们说,太阳是不是像这个家庭中的“家长”呢?2.提问:那么,你对太阳这位“家长”及它的这些“孩子”又有怎样的了解呢?请拿出我们课前找来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一下,我们可以把你认为非常重要的信息画一画,记一记。(教师也逐组下发一些与太阳系各天体有关信息的资料)3.交流:接下来我们先来详细了解一下太阳这位“家
7、长”,哪个小组先来与大家分享?(教师依据小组的汇报板书并逐步完善太阳的基本信息)4.追问:对于太阳,谁还有更多想要与大家分享的故事?5.过渡:在太阳系中,除了太阳、月球和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以外,你用肉眼还观察到过哪些其他的天体?其实,有些太阳系中的天体也是能够用肉眼观察到的,比如(出示“双星伴月”图片),这个月球就和木星、金星组成了可爱的“笑脸”,那么你还了解到其他天体哪些有趣的事呢?6.补充记录:根据大家刚才的讨论结果,你能给你画的这些天体加上合理的颜色吗?7.提升: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我们尝试给太阳系大家庭的天体分分类。8.小结:太阳系中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8、等天体,它们都是行星,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冥王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矮行星;像月球那样围绕着地球(行星)转动的是卫星,此外太阳系中还有其它的一些小天体,比如小行星、彗星、流星等。三、拓展:全面认识彗星等天体(预设5分钟)1.过渡: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关于太阳系大家庭成员的有趣故事,但是太阳系中的秘密远不止这些,你们还想了解吗?2.欣赏:(出示彗星的一些图片)教师依据图片对彗星作补充介绍。3.延伸:课后让我们再去寻找更多的资料,更加全面详细地了解太阳系大家庭。【教学后记】2.八颗行星【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建立太阳系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利用提供的八颗行星与太阳的
9、平均距离数据,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本课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学生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聚焦板块,提出了两个问题:八颗行星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呢?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各行星的名称,也是对学生关于八颗行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第二个问题将关注点放在八颗行星的排列顺序上,让学生的认识从个体到整体,理解八颗行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绕太阳运转和排列的。探索板块主要安排了 3个活动。探索活动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和八
10、颗行星的大小。探索活动2,给八颗行星排序。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给八颗行星排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探索活动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教科书利用三条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通过行星相对位置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研讨环节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让学生交流处理数据的方法,体会到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第二个是让学生观察全班制作出来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
11、中的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拓展部分,教科书介绍了观察木星及其卫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入。【学情分析】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学生在第1课已经学习了太阳系中的天体,虽然并未着重讲解八颗行星,但是这些行星的名称都有被提及,学生会有一定的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初步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但是对于每颗行星的具体信息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八颗行星,学生停留在均匀分布的同心圆运行。虽然知道行星有大小,但对于具体的大小并不是很清楚。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八颗行星了解,也为下面几节课
12、的学习提供先决条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科学探究目标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2.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大小不等,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难点处理八颗行星数据,并用一定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模型。【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小组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等
13、。【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时间5分钟)1.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车,照片拍自哪里吗?(预设: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2.交流: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2021年5月15日,火星迎来中国客人。我们都知道太阳系有八颗大行星,除火星和地球外,还有哪六颗?它们是怎么排列的?(预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提问:你还了解八颗行星的哪些信息?(学生简单交流)3.过渡:大家了解了很多关于八颗行星的信息,其实,关于八颗行星还有很多秘密,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4.揭题:八颗行星(板书)二、探索:八颗行星(预设时间25分钟)(
14、一)活动一: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 材料准备:八颗行星基本数据表1.过渡:关于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科学家经过研究,也收集到八颗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的数据和行星赤道的数据,请各小组拿出数据表,认真阅读,并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2.学生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3.学生自由分享。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找到距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根据八颗行星的赤道直径数据找到“最大”和“最小”的行星。(二)活动二:给八颗行星排序1.提问:观察八颗行星数据,我们可以根据哪些方法给它们排序?(预设:方法一是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方法二是按行星赤道直径大小排序。)2.组织学生交流八颗行星排序。3.出示八颗行
15、星大小比较图片和八颗行星知识小视频。(三)活动三: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 材料准备:三张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1.过渡:(出示太阳系示意图),请大家看看,这张示意图有没有什么问题?(预设: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和赤道直径数据,它们离太阳的远近距离和大小比例有问题。教师补充:所以,书上这幅插图中有“本图不代表天体大小和距离的实际比例关系”的提示。)2.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的大小与远近。3.引导:八颗行星的大小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区别,而远近则可以通过在纸带上建立模型形式模拟八颗行星在太空位置。4.组织学生处理行星之间数据。引导思考一:要想在三条纸带上将八颗行星
16、全部放下,需要处理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数据。每条纸带长29厘米,三条纸带粘在一起,能用上“万千米”作为单位吗?数据需要怎样处理?(学生思考怎样处理数据,考虑是否可以缩小相同倍数)引导思考二:如果以金星距离作为单位“1”,海王星是金星距离的多少倍?(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利用行星之间数据的倍数关系思考,引向格数或者份数)5.出示温馨提示。领取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并将纸条粘连成一条长纸条。每个折痕标记数据。小组合作,将八颗行星标记在长纸带上。将制作好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纸带粘贴在黑板指定位置上(或教室展示板上)。观察我们的纸带模型。小组讨论我们制作的模型和平时见到太阳系的图片有哪
17、些异同点?6.小组合作活动:折纸条,标记折痕数字,标记行星位置。(思考最远的海王星可以标记在纸带哪一格位置,小组合作注意标记各行星位置)7.各组将建立好模型粘贴在黑板上。以太阳为中心呈辐射状张贴。三、研讨:新的发现(预设时间5分钟)1.过渡:教师用线条把各小组相同的行星相连成圆形,绘制出八颗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2.提问: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预设:平常看到的八颗行星都是等距离围绕太阳运行的,而实际并不是。)3.你还产生什么新的问题?四、拓展:后续研究(预设时间5分钟)1.提问:八个行星是围绕着太阳做同心圆运行吗?介绍八颗行星实际运行轨迹。2.木星是八颗行星中最大的,可以用双筒望远镜观察到,它
18、还有四颗最亮的卫星,我们可以继续对木星和它的卫星进行持续观察。3.你对八颗行星还想了解什么?【教学后记】3.日食【教材简析】日食是学生已经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一种天文现象,把日食作为学生的学习主题,对学生来说不仅有趣、有吸引力,而且日食的发生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有关,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同时,日食现象反映了一个事实一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聚焦板块中,引导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太阳系中天体的运行上: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运行,在这个过程中,天
19、体会发生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日食。并通过提问调查学生们对于日食的了解程度。探索板块主要安排了3个活动。探索活动1是模拟三球运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太阳 、地球、月球会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对模拟日食现象很有帮助。探索活动2是模拟日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利用手电筒、三张不同颜色的纸片,模拟日食现象。探索活动 3是汇总观察结果。教师利用班级汇总表的形式,让学生将1号位置(近)和2号位置(远)所看到的日食现象画在圆片纸上,张贴在班级汇总表中。研讨环节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通过交流、汇报,总结出产生“日食”现象的原因,认识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运动、大小和位置
20、关系。二是梳理学生对太阳系这个天体系统的理解。拓展板块,借助金星凌日天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是一个运动着的天体系统。【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对月食现象进行过研究,会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一些影响,回顾月食现象引出日食,认识到日食是有规律的天文现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正是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特殊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相对距离关系,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并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才有可能挡住太阳光。日食的成因相对较难,不需要让学生研究日食的发生过程和详细原因,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运动、大小和位置关系,模拟实验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教学目标】科
21、学概念目标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2.保持关注典型天文现象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认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运动、大小和位置关系。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三球仪。小组手电筒、地球仪、乒乓球、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
22、: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三球仪,手电筒 地球仪 兵乓球1.出示手电筒,打开开关,往教室左边的方位照一下。提问: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问左边和中间的学生。预设:看到手电筒发光。)提问:你们看到了吗?(问最右边的学生。预设:没有看到。)提问:谁能解释?(引出光的传播是有方向的)2.用白纸包住的手电筒的发光部位。提问:有什么新的发现?(预设:看不到光了)提问:谁能解释?(预设:光被纸片遮挡住了)3.引导:(出示三球仪)其实在八颗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这些行星也会携带各自的卫星一起公转,地球带着月球公转时,月球也一直绕着地球转,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以地球为视角,看看在这个公转过程中,太阳、地
23、球、月球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4.提问:你们观察过日食吗?知道日食是怎么发生的吗?(学生对日食现象进行简单交流。)5.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日食(板书)二、探索:三球运动与日食现象(预设25分钟)(一)活动一:模拟三球运动 材料准备:手电筒、大球、小球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这些物品模拟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在模拟三球运动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2.组织学生自由分享,相互交流。3.组织交流,提取到一些信息:日、地、月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时刻在发生变化,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手电筒的光线有可能会被挡住。(二)活动二:模拟日食现象 材料准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宇宙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六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案 16 2022 新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