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中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2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3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4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
2、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5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6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7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
3、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8 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9 教学目标:即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10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11 社会本位论者: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12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
4、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处于引领的地位 13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14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的教育。15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
5、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16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17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订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
6、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汀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18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自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19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20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21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
7、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22 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它有助于各民族的融合,全国人民的凝聚,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的统一、强盛与进步。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3 课程的多样化:主要是指,课程也应当广泛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反映不同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简言之,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24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订课
8、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25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26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27 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28 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
9、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29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30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31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32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
10、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33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34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3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36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
11、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37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38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9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40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
12、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41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42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43 教学方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指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广义的教学方式外延很广,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涉及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安排。44 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与设施。45 教学模式:
13、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46 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47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48 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智能发展的方法。49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50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育者是构成教
14、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51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52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可分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53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54 讨论法:是学生在
15、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方法 55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56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57 个别教学制:是教师面对个别或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个别教学中,每位学生所学的内容和进度可以有所不同,教师对每位学生教的方法和要求也有所区别,自然每位学生学习的成效各不一样,甚至差距极大。因此,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比较充分地发
16、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58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上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59 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
17、各有不同。分组教学还可以分为内部分组与外部分组两种形式。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前提下,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情况来分组教学的,外部分组则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来分组教学。60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61 德育:即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
18、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62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63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64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哇,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称为循循善诱原则 65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
19、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66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67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68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69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
20、、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70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71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教育通过开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教育 心理学 名词解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