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玉文化图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课件玉文化图录.pdf(1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玉文化图录(1)三叉形玉器(新石器时代)(2)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3)玉串饰(新石器时代)(4)柱状玉器(新石器时代)(5)牛形玉 勒玉(商)(6)鸟形玉佩(商)(7)龙形玉玦(商)(8)龙纹玉佩(商)(9)甲子表残玉版(商)(1 0)牧马玉镇(元)(1 1)兔形玉佩(商)(1 2)伎乐纹双人耳玉杯(元)(1 3)玉琮(1 4)金镶宝石玉碗(清)(1 5)悲翠十八子手串(清)(1 6)陆子刚青玉合香杯(明)(1 7)描金山纹青玉圭(明)(1 8)荷叶形琥珀杯(1 9)孔雀形玉簪(金)(2 0)玉发冠(宋)(2 1)陆子刚青玉卮(金)(2 2)贯耳玉瓶(元)(2 3)角端形青玉熏炉(明)(2
2、 4)玉兽(辽)(2 5)云龙纹兽耳玉炉(宋)(2 6)青玉驹(清)(2 7)青玉雕双童洗象(清)(2 8)瓜形青玉壶(清)(2 9)镶金口玉杯(隋)白色。直口,深腹,腹下部微收,平底实足。镶金口,卷唇。通体光素无纹,造型简练,抛光细润,制作精美。是隋代发现不多的玉器珍品。1 9 7 5 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高 4.1 厘米口径5.6 厘米足 径 2.9 厘米石器的制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一般旧石器时代遗址,常发现打制石器、原始骨器以及用于装饰的动物牙齿、贝壳、人和动物的骨化石等物。中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当时已使用弓箭。因此,在打制、磨制的混合石
3、器中,常有石箭头。已发现的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新疆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并发明了陶哭器,出现了纺织技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以生产工具为主,有石斧、石 奔、石铲、石刀、石犁、石镰、石磨盘等。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加工石器的过程中,发明了磋磨、钻孔等加工新技术。当时人们除了磨制砂岩、页岩、变质岩的农业、手工业、狩猎工具外,还磨制蛇纹石、透闪石、石英岩、硅质石等彩石玉器。故东汉学者许慎在所著 说文解字中称玉是“石之美者”。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制作可能已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部I,Jo 在河姆渡文化、大
4、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其中如玉斧、玉铲、玉兵器等,当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东 汉袁康撰 越绝书,书中记风胡子语,将人类使用的工具分为石、玉、铜、铁四个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发展的程序。当前,已有人根据考古中的玉器遗存,认为距今约四千至五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玉器已彻底脱离石器,不仅是当时人们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而且还是人们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乃至宗教礼器的主要材料品种之一,因而提出了“玉器时代”的命题。当时的玉簪、玉环、玉璜、玉块一类是装饰用玉,为人所共知;而玉龙、玉鸟等可能为图腾神物,玉琮、玉璧等为宗庙礼器,具有宗教或权力的象征意义
5、。在良渚文化遗址中,随葬玉璧、玉琮等礼器的墓主,应是有特殊地位的人物。红山文化的动物群玉雕,有龙、鸟、虎、龟、蝉、狗、蚕、鱼等,与商代玉器的主要题材相同,而与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如玉琮、玉璧、玉璜、玉块等,显系两个系统。但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同样在商、周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前面提到的玉璧、玉琮等,亦属商、周宗庙的礼器。春秋、战国迄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带有政治、道德与迷信色彩的成组佩配列玉器盛行,称为组玉,玉璧、玉环、玉龙、玉璜、玉管等皆成为组玉的一部分。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关于各类组玉的组合形式与 三礼所记的玉
6、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须从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习俗规范等方面,探索有关组玉的种种问题。汉代玉器引人重视的,是不断有金缕、银缕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玉器风格基本继承两汉传统,但实物流传甚少,墓葬出土数亦不多。宋、明时期,玉器制作以生活使用器皿为多,其中仿古之作十分发达。清代为玉器制作的振兴时期,当时,经济繁荣,宫廷手工艺与民间手工艺都已经有较大的发展。(3 0)人物纹玉杯唐。青色,局部有白斑。器似羽觞而无耳,口呈椭圆形,腹急内收,底有小圆饼形实足。近足处阴线刻卷草式云纹一周。腹部阴线刻六人。一面为两饮者,一人挽袖舀酒,一人举杯而饮。另一面亦为两人,一人执杯
7、欲饮,一人鼓掌助兴。两侧面各一人,似为侍者,手举酒器以待酌酒。所刻人物,褒衣博带,或身着窄袖短衣,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反映了当时崇尚清高、纵酒作乐的逸士风度。现藏故宫博物院。高4.9 厘米口径1 4.9 8.5 厘米(3 1)玉壶唐。白色。口呈盘形,缩颈,蒜头形圆腹,平底实足。口内有盖,圆柱形钮。通体光素无纹,琢磨精细。唐代出土玉制容器较为少见。1 9 5 6 年河南洛阳墓葬出土。现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高 1 8 厘米口径1 0.5 厘米足径1 0.5 厘米(3 2)镶金牛首玛瑙杯唐。红色,晶莹透明。器呈牛首形,牛嘴镶金。口闭合,两鼻鼓起,上唇刻出触角毛孔,两边刻三条髭胡,圆珠眼睛,炯炯有神,
8、两只扇耳伸向脑后。头顶刻一双大角,角上饰螺纹,弯曲而连接杯口。杯口呈圆形,杯身弯曲与牛首紧相连,口沿饰两周突棱纹。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制作极为精致,弥足珍贵。据称此杯造型,似为中亚一带之物。1 9 7 0 年陕西西安窖藏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高 6.5 厘米长 1 5.6 厘米口径5.6 厘米(3 3)云龙纹玉葵口盘唐。白色。口沿为十二葵瓣状,浅平底。盘外壁浮雕两龙戏珠图案,龙首张口吐舌,双角,颈上发鬣飘动,身有翼并饰网格鳞纹,背、腹刻鳍甲,尾弯曲并穿绕一后腿,足三爪。龙体呈飞动状。两龙首间琢一宝珠。龙身外满饰如意形云纹。现藏上海博物馆。高 2 厘米口径1 0.3 厘米(3 4)镶金玉镯唐。
9、玉质晶莹,白色。一副两支。每个镯由三节等长的白玉组成,断面呈扁圆形。每节玉两端镶金虎头,用两颗金钉硼在玉上,节与节之间由中空穿扣合,穿内用小金条作插栓相连,可自由活动。制作精致。1 9 7 0 年陕西西安窖藏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外径8.1 厘米内径7 厘米(3 5)人物纹玉带板唐。青色。由十六块玉板组成,其中花尾两块,正方形胯四块,边弧圆、一边直形胯十块。扁薄,正面以浅浮雕加饰阴线纹琢刻成奏乐胡人形象,肩身披飘带,身着短衣,足穿尖靴,或跪或坐,神态逼真。背面平素,有与 呈结扎的穿孔。饰纹精美,甚为难得。1 9 7 0 年陕西西安窖藏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诧尾长5.4 厘米胯长3.5 厘米
10、(3 6)双凤纹玉佩唐。白色,有褐色浸蚀。扁平,上窄下宽,两面镂雕相同纹饰,皆饰首相向的双凤立于莲花之上,外有缠枝莲环绕点缀。凤高冠,曲颈,长尾上卷,并饰纤细的羽毛纹。与唐代铜镜上的花鸟纹相似。现藏故宫博物院。高6.3厘米宽4.8厘米厚0.4厘米(3 7)盘龙纹玉带五代。白玉。胯及错尾皆扁体,其中方形胯七块,圭形诧尾一块。正面均以浅浮雕手法饰盘龙纹,头向前,身曲腾,爪刚劲有力,神态生动。背面皆有象鼻小孔,可与 呈结缀。出土时皮质 呈 已朽,仅少量痕迹附着于胯及花尾上,从残迹看,革 呈 分 两 节。有胯饰的一节,两端有银车口各一;有诧尾的一节无专口,只在两端打小孔若干,以便扣结。根据残存痕迹复原
11、。铭尾背面有阴刻楷书一百十八字。记载永平五年(公元9 1 5年)玉料曾被火焚,前蜀王建发现并命工制作玉带,称之大带,方形带板名胯方阔二寸,圭形带板(锌尾)名獭尾六寸有五分。此器是了解五代玉带的形式及帝王服制的重要实物资料“1 9 4 3年四川成都前蜀惠帝王建墓出土。现藏四川博物馆。诧尾长1 9.6厘米宽8.2厘米厚1 .1厘米胯 长7.8厘米宽8厘米厚 1 厘米(3 8)玉兽辽。白色。立雕,兽短尾长鬃,小耳尖嘴,作弓身而卧状。依玉料褐色巧作鬃毛和尾毛。是辽代玉雕动物中有代表性的作品。1 9 7 8 年内蒙古巴林右旗窖藏出土。现藏巴林右旗博物馆。图 3.8 厘米宽 1.5 厘米长 6.5 厘米(
12、3 9)云龙纹兽耳玉炉宋。青灰色,有火烧痕。体圆,壁较厚。敛口,腹下部外鼓,圈足,两侧饰兽首衔云耳。腹部两面均在满饰工字形墙壁纹锦地上,隐起一条升龙,下为水波,侧有朵云纹。龙长嘴,长发,细颈,长身,四足粗壮,三爪,蛇形尾,身足阴刻网状细鳞纹。内底阴刻清乾隆帝七言诗一首。现藏故宫博物院。高 7.9 厘米,口径1 2.8 厘米。(4 0)孔雀形玉簪金。洁白。器上部立雕一孔雀,缩头,饰云状冠,圆眼,短喙,曲颈,双翅收拢,以三排阴刻线显示羽毛,尾较短,阴刻两组扇形羽毛纹,边缘刻锯齿纹。插针弯曲,上与孔雀下腹相连,下端尖锐,供插戴。1 9 7 4 年北京房山墓葬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高 3 厘米宽 2.
13、2 厘米长 6.5 厘米(4 1)鹿纹八角玉杯宋。青黄色。通体呈八角形,口稍敞,腹下部微鼓,圈足,两侧饰夔耳,耳顶作圭形。口沿饰回纹,足施山字形纹。腹部除有耳的两个面平素无纹外,其余六面于开光内剔地雕成鹿纹,以蔓草纹为地,鹿下为如意形云头纹。各组纹饰皆由弦纹环绕。鹿呈卧姿,角长抵于臀部,昂首,细颈,四肢曲于腹下,尾下垂,神态机警。现藏故宫博物院。高 5.8 厘米足径4.8 厘米口径1 3 厘米宋。白色,透明。圆雕,阿 如来像,头微俯,高鼻,大耳,口及毫间填红色。着袒肩式袈裟,结跳趺坐,露足,右手平伸抚膝,左手仰置足上挡脐前。古代滇西盛产水晶。大理三塔发现的不少水晶制品,反映了当时加工水晶制品的
14、高超技艺。1 9 7 8 年云南大理三塔主塔发现。现藏云南省博物馆。高 6.5 厘米(4 3)荷叶双龟玉佩饰金。青白色。镂雕成多层次荷叶和水草,于两片宽大的荷叶中央,各雕有一只昂首爬行的小龟,相觅相呼,情态生动。1 9 8 0 年北京丰台乌古论墓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长 1 0 厘米宽 7 厘米厚 1.3 厘米(4 4)双凤齐飞玉饰金。体扁,以镂雕加阴刻线纹琢成一对飞凤。凤口衔卷草,嘴尖相对,两腿合并且交叉在一起,比翼齐飞。顶部正中以镂孔代穿孔,可以系带。此 件 有“在天愿作比翼鸟”之意。琢制、抛光技术高超,显示了金代制玉的工艺水平。1 9 7 4 年北京房山墓葬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高 6
15、厘米,厚 0.6 厘米,宽 8 厘米。(4 5)云龙纹兽环玉壶元。青灰色,兼有浅黄和黑色斑。通体扁方形,直颈,宽腹,圈足,双兽衔活环耳。颈部两面在锦纹地上隐起相同的云龙纹,昂首,张口吐舌,长发,细颈,曲身,长尾,三爪,网状鳞纹,腾飞云雾之中,戏追火焰珠,形象生动。肩部饰云雷纹。腹部在回纹地上饰十字纹和重环纹,其上阴刻连续勾云纹。足饰箭尾纹。此器仿古铜壶形,饰有龙纹,当为元代皇室用器。现藏故宫博物院。高 2 2.9 厘米足 径 6.8 9.9 厘米口径6.2 8.2 厘米(4 6)伎乐纹双人耳玉杯元。白色,局部有红色浸蚀。体圆,口微敞,腹部内收,圈足。双耳为攀杯童子,头高于杯口,双手扶口沿,身着
16、博衣飘带,足登祥云。腹内壁及底部,列有三十二个如意头形朵云,皆浮雕而成。口沿饰圆珠纹一周。腹部以墙壁纹为地,浮雕仕女十人奏乐。仕女有坐有立,博衣束带,手持笙、笛、琵琶等乐器,呈演奏状。足部阴刻云纹。如意头形朵云纹的雕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装饰华丽,雕琢极为精致,当属宫廷珍贵的玉雕艺术品。现藏故宫博物院。通 高 7.2 厘米,口径1 1 厘米(4 7)竹简形青玉执壶明。体圆,子母口,壶身作三节竹筒状,盖、底皆平。柄与流皆琢制由竹节上长出的嫩枝条。流出于壶身中节,向上弯曲,饰竹节。柄为双枝细竹扭成,顶端镂雕一孔,可系绳。盖为平板形,含于壶口竹节内,中央雕-坐姿寿星老人为钮。竹通常比之君子,虚心,
17、有节,或以其四季常青而寓意长寿。现藏故宫博物院。通 高 1 2.4厘米,口径8.5厘米。(4 8)寿字青玉执壶明。体扁圆,口呈委角长方形,高颈,宽腹,高圈足。兽首吞流,颈与流间镂雕灵芝相连。螭形柄,柄上镂雕一夔龙。盖顶琢一坐态的寿星老人,身旁有一鹿。颈部两面凸起的长方块上刻一“寿”字,字 两 旁 饰“”字。腹部两面隐起人物纹,一面饰老翁手捧仙桃,身后一童子夹琴,旁有灵芝、桃树和小鹿等;另一面饰老翁跪于地,手捧葫芦献仙酒,身后童子肩负拐杖,旁有松、竹;兰及鹤。足部饰双龙戏珠纹。此器文图皆以长寿为主题,是明代后期的典型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通 高 3 4厘米,口径1 1 8厘米,宽 2 9厘米。(
18、4 9)陆子刚青玉卮明。光洁细润。直口,腹部呈圆筒形,平底,三兽首足。腹部以云雷纹为地,隐起夔龙纹。腹侧一环形柄,侧面出脊,上饰象头,象鼻自然内弯成一孔,可穿系与杯盖相连。圆形盖,正中饰圆柱形钮,且镂有一圆孔,近沿处凸雕三个卧狮,盖面间饰兽面纹,盖沿饰云纹。柄下剔地阳文篆书“子刚”两字。子刚为明代嘉靖、万历间苏州琢玉名匠陆子刚。器物上款署作者姓名的玉器,甚为罕见。1 96 2 年北京西北郊清墓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通 高 1 1.5 厘米,口径6.4 厘米,底 径 6.6 厘米。(5 0)螭纹青玉竹筒形杯明。为扁圆的三节竹筒形,杯口向一侧倾斜,杯底一节,作削去竹根后留下的圆圈纹,中间一节镂雕竹
19、枝和竹叶。侧镂雕折枝梅花为柄,另一-侧下部镂雕螭虎,伏而欲动。取形于梅竹;高雅不凡,伏螭寓意祥瑞。似为明代宫廷用器。现藏故宫博物院。高 1 5 厘米,宽 1 0.5 厘米。(5 1)荷叶形琥珀杯明。杯身周围浮雕或透雕错落有致的荷梗与水草,并以透雕渔翁为把手。渔翁上身袒露,腰间挎一鱼篓,右手抓杯口,左手握鱼,情态喜悦。设计巧妙,雕工精致,琥珀制品甚为罕见。1 9 7 4 年江苏江宁沐睿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高 4.8 厘米,长 1 2.8 厘米,宽 8.6 厘米。(5 2)陆子刚青玉合魂杯明。器由两个圆筒形杯并连而成,底有六个兽首足。一面镂雕凤形杯柄,一面凸雕作盘绕爬行状双螭。杯体腰部上下各
20、饰一圈绳索纹作捆扎状,结扎口上饰一方形图章,上刻隶书“万寿”两字。杯身两侧分别有剔地阳文隶书铭文、杯名及款式,一侧为四句诗,末 署“祝允明”,诗上部有“合香杯”三字。另一侧为四句诗,末 有“子刚制”三字。此器出自明代后期名匠陆子刚之手,并刻有著名诗人和书法家祝允明的诗句,古朴典雅,相得益彰。现藏故宫博物院。高 7.5 厘米,横 宽 1 3 厘米。(5 3)水晶卧鹿明。洁白,透光。鹿伏卧,昂首,口微张,直颈,弓背,屈肢,平卧于地,臀部肥大,小尾上翘。与水晶独角兽砚壶及其他文具同时出土,当作镇纸用。形态生动,刀法简练,琢磨圆滑,是明初水晶制品的代表作。1 9 7 1 年山东邹县鲁王朱 云墓出土。现
21、藏山东省博物馆。高 6.2厘米,宽 4.7厘米,长 9.7厘米。(5 4)荔枝纹青玉明。通体有紫红色浸痕。器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口两侧向内合卷,流端前伸且下凹,椭圆形圈足。侧有镂雕的龙形柄,龙口和前足伏于口沿,后足伏于腹壁。口外沿饰阴线回纹一周,腹部隐起加阴线琢成折枝荔枝图。以植物为题材,代表了明代前期玉器纹饰中以写实为特点的艺术风格。现藏故宫博物院。高 6厘米,长 1 4.5厘米。(5 5)玉鸳鸯明。白色兼紫褐色。鸳鸯昂首,缩颈,羽冠较长,圆圈眼,羽翅上翘,口衔莲枝,卧于莲花、莲蓬及莲叶中,姿态生动。底部呈椭圆形,凿有斜孔,以备攒缀之用。鸳鸯呈紫褐色,莲花呈白色,色彩搭配适宜。镂雕圆润,玲珑可
22、爱。1 9 7 9年江西南城益宣王朱翊专引墓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高 4.2厘米,长 5.3厘米,宽 3.3厘米。(5 6)九龙纹碧玉瓮清。体作不规则的圆形,直口,内膛深阔,底下凹。外壁浮雕形态各异的行龙九条,腾跃于云水群山间。内底阴刻乾隆与内廷诸臣联句诗千余字。下附的紫檀木座饰海水江山纹。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玉瓮原料由新疆运到北京,重 约 1 0 0 0 千克。乾隆四十一年(1 7 7 6年)开始设计图样,至四十四年由清宫造办处雕刻而成,仅制作费用就达白银9 8 4 7两。置放在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现藏故宫博物院。通 高 1 3 4厘米,口径1 1 7厘米。(5 7)瓜形青玉壶清。白中泛
23、青色。壶外形如瓜,有十二瓣瓜棱,卷形足。流如羊首,捉颈昂首,双角连于壶身。盖有一瓜形钮。肩部有三系,穿连三联式铜提梁,作如意式,并饰掐丝玦琅图案。底中部阴刻方框图章 式“嘉庆御用”四字款。设计巧妙,将静物与动物的造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现藏故宫博物院。壶 高 1 0.5 厘米,口径8.5 厘米,梁 高 1 0.4 厘米。(58)会昌九老图玉山清。青色。为一大型立雕,按高低、远近比例,以镂雕、深浅浮雕和阴线刻纹等多种手法琢成四面相通的山水人物图景。正面山下有两老翁立于桥上作交谈状,后随一童肩负包袱。山腰有亭台,亭内两翁对弈,旁坐一翁观战,亭侧一童子煮茶。左侧石岩下一老者,手扶童子顶,两人举目,欣赏
24、远景。右侧一老者,手执龙首杖,艰步登山,一童子捧盒随后。背后山腰平台上,一长者盘腿而坐,桌上置琴,轻轻弹奏,旁一长者和书童倾听,近山顶石壁上阴刻篆书“古稀天子”四字图形印,下有隶书“会昌九老图”五字。所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高手者八人(胡杲、吉 戈、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僧如满),会昌五年(公元8 4 5 年)于洛阳香山聚会宴游的故事。山顶悬崖绝壁处阴刻乾隆“御题”隶书七言诗。山腰中亭的下部刻有“乾隆丙午年制”六字年款。并附有铜座。现藏故宫博物院。高 1 1 4.5 厘米,宽9 0 厘米,厚 6 5 厘米,重 8 3 2 千克。(5 9)青玉雕双童洗象清。一象回首站立,头下低,双耳下垂
25、,长牙内弯,长鼻弯曲上卷,缩颈,弓背,腹部下垂,尾自然下垂,体态肥壮。背上立一童,双手高举一角形器向象背上撒水,另一童子伏于象身,持扫帚顺势洗刷象身。象性情温顺,惹人喜爱,寓意太平,俗 称“太平喜象”。现藏故宫博物院。高 2 0.4 厘米(6 0)镂空碧玉花熏清。体圆,敞口,平沿,腹壁内收,圈足。腹部和足皆镂孔,饰八宝和缠枝特牡丹纹。盖呈六层圆塔状,镂空莲花、莲瓣和缠枝牡丹纹。腹内装一铜鎏金随形碗,以盛香料。器下为青玉托,呈圆饼形,底有圈足,外沿镂雕连续的如意形云头纹,中心透雕菱霄花。托下为铜胎掐丝玦琅座,其上部一圆形花盘,供托足套入,中部为四个对称的云头,面饰宝相花纹,下部作盘形,四个如意头
26、形足着地。造型新颖,工艺复杂,制作精巧,浑如一体。是乾隆时期镂空玉器的代表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通 高 2 0.7 厘米,足 径 8.3 厘米,口径1 4 厘米。(6 1)云纹高足玉杯秦。青色。杯身呈直口筒状,上层饰有柿蒂、流云纹,中层勾连卷云纹,下饰流云、如意纹。足似豆形,豆的腹部刻有丝束样花纹。为秦代罕见的佳作。1 9 7 6 年陕西西安车张村阿房宫遗址出土。现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高 1 4.5 厘米(6 2)龙纹玉璧西汉。深绿色,有白斑。体扁平,两面纹饰相同。周缘起棱,内圈饰三组一首双身夔龙纹,并有刻纹相隔。中圈饰谷纹,外圈饰七组夔龙纹。由三周绳索相隔。此器径大体厚,图案复杂。出土时
27、,置于墓主的背部,并留有十字形绢带痕。1 9 8 3 年广东广州南越王赵墓出土。现藏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外 径 3 3.4 厘米,厚 1.1 厘米。(6 3)龙形玉6西汉。青色。体扁薄,呈弧形,宽端雕琢成龙首,尖端如锥为龙尾,全身浅刻勾连云纹。弧上镂空雕琢纠结的螭虎纹和凤鸟纹。两面纹饰相同。龙口镂刻成椭圆形穿孔,用以系佩。1 9 7 2 年江苏徐州墓葬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馆。长 1 1.2 厘米,厚 0.2 5 厘米,宽 2.9 厘米。(6 4)谷纹玉杯西汉。青色。直口,平沿,腹深呈筒形,圈足较高。腹部上下端线刻勾云纹,中部满饰谷纹。造型别致,纹饰规整。1 9 7 6 年广西贵县墓葬出土。现
28、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高 1 1.2 厘米,口径4.5 厘米,足 径 3.1 厘 米。(6 5)云纹玉觥西汉。青色,有黄褐色浸痕。圆雕,形如兽角。口呈椭圆形,杯身较长,底部有长而弯转的绳索式尾。近口处一周凹弦纹,腹部饰双钩或浅浮雕勾连云纹。造型新颖,为汉代玉雕中首见。1 9 8 3年广东广州南越王赵 墓出土。现藏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长 1 8.4 厘米,口径5.8 6.7 厘米。(6 6)龙形玉环西汉。黄褐色。扁平,两面纹饰相似。透雕蟠绕夔龙,首尾相接成一环形。张口露齿,头上有角,身刻云纹,尾刻鳞节纹,并有卷毛。构思奇特,神态生动。1 9 7 3 年河北定州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现藏河北省
29、文物研究所。径 7.9 厘米(6 7)镂空龙螭纹玉环西汉。青色,经浸蚀呈灰白色。体扁圆,通体镂雕,两龙和两螭相互勾连呈环状,其上刻有各种形式的阴线纹。造型新颖,优美匀称,设计制作颇具匠心。出土时有朱砂染织物的痕迹。1 9 8 3 年广 东 广州南越王赵墓出土。现藏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直 径 9 厘米,厚 0.4 厘米。(6 8)金环玉耳坠西汉。由金牌、玉坠组成。玉坠白色。金牌呈山字形,背有乙字形钩。正面边饰串珠纹,内用金片掐成鹿体形的轮廓,中嵌绿松石(多已脱 落),下边有钩可与玉坠相连。玉坠呈扁平椭圆形,外有连珠纹金边包镶(其中一件缺),坠身镂雕蟠龙和螭虎纹,以细线刻划兽形细部。玉坠为汉族
30、制作,金牌为匈奴族喜爱的纹饰。由金玉组合耳坠,反映了当时民族的融合。1 9 7 9 年内蒙古准格尔匈奴墓出土。现藏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通 长 1 0 厘米,宽 5 厘米,金牌高3 厘米,厚 0.3 厘米,玉坠高6.5 厘米,厚 0.4 厘米,宽4 厘米。(6 9)卷云纹玉钩西汉。晶莹洁白。钩体较长,尾部略宽而圆鼓,腹下一圆形大钮。钩首作兽头形,两耳直立,眼眶方圆,吻部平阔,作回首窥视状。背部浮雕-螭形兽,宽额尖吻,身躯卷曲,拖着卷云尾伏卧于钩上。钩两侧阴刻卷云纹。1 9 6 8 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长 5.8 厘米,宽 1.8 厘米,厚 1.8 厘 米。(7 0)舞
31、女玉佩西汉。白色。扁平,镂雕舞女形象。面部正视,束腰,长裙拖地,一手扬长袖过头,一手甩向身侧,作翩翩起舞状。以匀细的阴线刻出双目、鼻、口和衣褶纹。上下各有一小圆孔,可穿系结缀为饰。共一对。形态优美,线条纤细流利,具有强烈的立体感。1 9 7 7 年江苏扬州妾莫书墓出土。现藏扬州市博物馆。高 5 厘米,厚 0.3 厘米。(7 1)龙凤纹玉佩西汉。白色。扁平,形如不规则的璜。上部镂雕单凤,回首,长冠,长尾。中部镂雕同体双龙,回首相对。下部饰卷草纹。龙、凤皆以细小的阴线饰羽翅、鳞甲。两面纹饰相同。线条纤细如游丝,琢磨精湛。1 9 7 7 年江苏扬州妾莫书墓出土。现藏扬州市博物馆。长 1 2 厘米,宽
32、 5 厘米,厚 0.3 厘米。(7 2)龙鱼豕纹玉佩西汉。白色。扁薄,近璜形,两机镂雕卷叶纹,其间雕龙,鱼,豕图象。两端为变形鱼龙纹,中上为豕。豕身肥胖,大耳,长嘴,翘鼻,作奔跑状。用细阴线刻出鬃毛。形象生动、逼真。1 9 7 7年江苏扬州妾莫书墓出土。现藏扬州市博物馆。直 径 9.5 厘米,厚 0.3 厘米。(7 3)双鸟心形玉佩西汉。青色。扁平,呈心形,中间一圆孔。四周阴刻流云纹。两侧凸起镂雕不同的变形长尾鸟。1 9 7 5 年湖南长沙曹 巽墓出土。现藏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4.6厘米,厚0.4厘米,宽3.3厘米。(7 4)龙纹璜形玉佩西汉。青白色。体扁薄,镂空并体双龙呈璜形。龙首在两端,作
33、回首状,双身在中部衔接,两尾相交于身下,角贴于颈部,张口露齿。龙体刻有阴线纹。顶部正中和两龙颈部各有一圆孔,可穿系佩饰。1 9 8 3年广东广州南越王赵 墓出土。现藏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长1 0.7厘米,中宽3厘米。短 G 端 庄/(7 5)玉骑马羽人西汉。白色,温润,坚硬。圆雕,由马、骑马人及底座构成一体。马昂首嘶鸣,张口露齿,上唇方,下唇圆,两耳立竖如削竹,双眼前视,四肢弯曲,右前蹄腾空,呈飞腾状。躯干上阴刻羽翅纹。马背上骑一人,头束巾,身着短衣,细腰,衣摆呈喇叭形,双臂向前,两手紧挨马额。马蹄踏于长方形底座,饰云纹,两端竖云状柱,柱端与马尾和前肢相连。似仙人骑天马,遨游太空。1 9
34、6 6年陕西咸阳出土。现藏咸阳市博物馆。高7厘米长8.9厘米座 宽 3 厘米(7 6)玉鹰西汉。白色,局部有红皮色。圆雕。喙呈勾状,两翼平伸,尾羽散张,形如猎物前的俯冲之势。身、翅皆满刻羽毛纹。风格浑厚,线条流畅,似毛羽刚丰满的雏鹰。1 9 7 2 年陕西咸阳出土。现藏咸阳市博物馆。长 7 厘米,宽 5 厘米。(7 7)双螭玉璧东汉。青灰色。扁平,两面纹饰相同。周缘微起小棱,满饰谷纹。上部凸出透雕双螭蟠屈,舞爪相斗,并点缀流云纹,双螭出没于云间。纹饰优美、生动,琢磨精致。1 9 5 9 年河北定州中山简王刘焉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高 2 5.5 厘米,外 径 1 9.9 厘米,厚
35、0.7 厘米。(7 8)神兽纹玉樽东汉。玉受沁呈粉白。直筒状器身上纹饰被三道凹带分成上下两组。上组有一对铺首衔环,其余则雕有螭虎、龙、仙人乘云等纹。下组纹饰又分以仙人和龙、虎与螭、龙和熊相对争斗三部。器底以三熊足支撑。器表纹饰变化繁缗,造型生动。1 9 9 1 年湖南安乡黄山头林场南禅湾西晋刘弘墓出土。现藏安乡县文物管理所。高 1 0.5厘米(7 9)玉座屏东汉。黄色,杂有褐斑。由镂空的两侧支架和上下两块屏板硼合而成。屏板两端有长方形柳,梯端各有一圆孔。两侧支架上下各有一长方形卯孔。支架形似双璧相连状,每璧皆透雕一龙缠绕于正中的卯孔。两屏板皆呈半月形。上层屏板正中饰东王公,盘膝高坐,其下部和两
36、侧有跪着的妇人及凤、鸟、鸭、兽等纹。下层屏板正中饰西王母盘膝而坐,其头部两侧饰日、月纹,两侧各跪一妇人,四周饰龟、蛇、熊等。所饰人兽,皆透雕加饰阴刻线。玉座屏纹饰将人物、景色、动物组合一起,皆属神话内容。1 9 6 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现藏定州市博物馆。高 1 6.9厘米,长 1 5.6厘米,宽 6.5厘米。(8 0)长乐玉璧东汉。青色,有赭色浸蚀。扁平,上部镂雕篆书“长乐”两字及双螭。螭独角,细颈,曲身,四足,长尾,相对环抱两字。下部为谷纹璧,谷粒较高,排列稀疏。“长”字之上有一扁孔,以备穿系佩带。璧外缘阴刻篆书五言诗一-首,末 署“乾隆戊申御题。”此璧深得乾隆帝珍爱,一直为宫廷
37、陈设品。现藏故宫博物院。高 1 8.6 厘米,宽 1 2.5 厘米,孔 径 2.6 厘米,厚 0.5 厘米。(8 1)龙嬉朱雀玉佩东汉。青色,有杂色。佩横长,略弧曲,近似矩形,中有镂孔。两端各雕一龙一雀,首尾衔接,身肢缠绕。龙体庞大,雀躯小巧,皆雕琢剔透,精微处以细线勾勒,栩栩如生。1 9 6 9 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现藏定州市博物馆。长 1 5.6 厘米,宽 7 厘米。(8 2)蟠螭心形玉佩东汉。白色。扁平,心形,中有圆孔,外周凸起透雕蟠螭,三角形眼,独角,长尾下垂,栩栩如生。1 9 5 3年湖南衡阳墓葬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长6.7厘米,宽4.5厘米。(8 3)玉舞人东汉。体扁
38、平,呈站立状。面部用细线刻出眉、眼、鼻、口,前额刻假髻形发饰,两耳垂发至肩。身穿交领长袍,腰束带,长袖,扬右臂作舞姿,柔劲流畅。袖口饰细线网格纹。足下有一短梯,以供嵌插之用。现藏上海博物馆。高9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8 4)玉杯三国魏。白色。直口,腹深,呈圆筒形,下接圈足。器形规整,抛光细润,光素无纹,制作精巧。1 9 5 6 年河南洛阳墓葬出土。现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高 1 3 厘米,口径5 厘米,足 径 4 厘米。(8 5)玉盏十六国北燕。半灰半黄,满布黑色斑纹。体圆,直口,底略向内收,矮圈足。口沿饰有较粗的凸弦纹和较细的凹弦纹。器体较薄,琢制工细。1 9 6 5 年辽宁北票
39、冯素弗墓出土。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高 3.3 厘米,口径8.6 厘米。(8 6)双耳玉杯南朝。青色,局部有褐色浸斑。椭圆形,大口,圆唇,浅腹,两侧有半月形耳,底有椭圆形圈足。光素无纹。耳杯亦称羽觞,始于战国,盛于汉代及魏、晋、南北朝。多为漆木、陶瓷制品,玉制耳杯甚为少见。1 9 5 1 年安徽芜湖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高 4.7 厘米,口径9.8 1 7 厘米,足 径 5 9.7 厘米。(8 7)玉辟邪南北朝。白中透黄色,有璧。圆雕,呈蹲踞形。昂首,双角后垂,目,张口露齿,颔下长须齐胸,细颈,挺胸,身有双翼,长尾上卷,前足伸出,后足曲踞。两颊间横穿一孔,穿系佩带。琢工朴实细致,形象生动威严。汉
40、书.西域传孟康注:“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辟邪可除群凶,被称为神兽。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高 4.7 厘米,长 3.3 厘米,宽 1.2 厘米。(8 8)刘修金缕玉衣西汉。黄色。包括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左右足套及遮裆等部分。各部分别用玉片和金丝连缀而成,共用玉片一千二百零三块,金丝约2.5 6 7 千克。玉片多为梯形和长方形,少数为三角形和不规则的四边形,正面抛光,色泽协调一致。金丝较粗,断面为圆形,两端细锐便于穿孔。连缀时为相邻四片的四孔用两根金丝由背面十字交叉对角相连,穿孔到正面后,再交又向右拧成圆结。出土时左右裤筒的下部均截下一段,展开后盖在腹
41、部;死者胳膊比袖筒短,两手放在袖筒内,可见这套玉衣比穿者身材略大。同时出土的还有玉眼盖两件、玉鼻塞两件、玉耳 两件、玉蝉形口 含一件、玉肛门塞一件、玉生殖器罩一件等九窍塞。1 9 7 3 年河北定州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通 长 1 8 2 厘米(8 9)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陕西神木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高 4.5 厘米(9 0)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墨色。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眠,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山水滕县出土。现藏滕州市博物馆。高3.2厘米,宽3.9厘米。(9 1)玉玦新石器时代北阴阳营文化。透闪石。圆形,环体上侧有缺口。磨制光滑精致。出土时多置于人骨架的耳际,且缺口向上,成对出现,应是耳环一类的装饰品。1 9 5 8年江苏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馆。直 径5.2厘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