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笔记1.pdf
《古代汉语考研笔记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考研笔记1.pdf(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汉语考研笔记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 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
2、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 称 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
3、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7)汉语大辞典:由 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
4、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二、汉字的结构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1)六书:象形、指事、会
5、意、形声、转注、假借。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讪”。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
6、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傩。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
7、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影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1 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1 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一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
8、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 书)。1 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1 5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 为“彳”,“心”变 为“1”。(2)简省或讹变。如 春 ,从“从日,屯声,(上 部 讹 变“更”,从 支 丙 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1 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1 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
9、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三、古书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
10、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 本 字 为“避”。(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
11、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 为“梧”,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 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 T暮”。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 符 T今 字。如“其 T箕”“取 T娶”“昏一婚”。(2)古字改变形符一今 字。如“说 一悦”“振 一赈”“没 一殁”“张一胀”
12、。(3)古字略加变形今 字。如“大 一太”“闲 一间”“陈 一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 一无”“伯 霸”。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 今 字。如“正一征”“队 一坠”“或 一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 一债”“益 一溢”“景一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 一懈”“家一嫁”“支一肢”“道 一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 一避”“厌 一展”“与 一欤”。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
13、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 一”“野”“看 一”。(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一,“弃(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歌一”“村 一”“岭 一”“鞍一”。(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 一”“享一(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别 一”。(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一”“无 一”。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
14、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 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 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 一”“术 一”“适一”。(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
15、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 彳 叁”“药 一”“仆 一”“几”“谷 一”。(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锤”和“”的简化字。另 外 还 有“历 一、”“复 一、”。四、古今词义的异同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
16、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禳”。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 在 用“艺人、演员”来代替,旧 词“倡优”也就死亡了。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 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
17、、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 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 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 麻 布
18、、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 根 上,今指臀着席位上。4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 外 还 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 围 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7、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
19、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 外 还 有“走、脚、狱、诛、货”等。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 结 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 力。“醒”从 酉,本义是酒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 明“睡”的本 义 是“打瞌睡”。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一乱”o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 的“款”古义是诚恳。“捐躯”中的“捐”古
20、义是舍弃。“呼天抢地”中 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 的“举”古 义 是“全”。等。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2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a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省 略“于”字,“动+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d “乎”
21、(介 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2 )“为”字句。a “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 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 )“见”字句。a “见+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南北朝后,“见+动 词(主动句)”表 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a 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4)“为.所”句。a“为+施 事
22、+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5)“被字句”。a“被+施 事 者+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b先 秦“被”是及物动词,意 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c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1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2宾语前置的种类:(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a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b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
23、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a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b“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 思 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c“何如”语 义 同“如何”,译 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d“奈何”“若何”情 况 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24、。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另外,有两种情况:a“惟(唯)+宾 语+是(之)+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 思 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如“其斯之谓与?b“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 思 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代 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3、谓语前置:古代
25、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1 )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2 )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4、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1 )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2 )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 代 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5、主语的省略:(1 )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那夏日:“射其御者,()君子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考研 笔记
限制150内